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8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565篇
安全科学   276篇
废物处理   62篇
环保管理   314篇
综合类   1259篇
基础理论   288篇
污染及防治   547篇
评价与监测   293篇
社会与环境   76篇
灾害及防治   28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192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170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21.
The Arctic is nutrient limited, particularly by nitrogen, and is impacted by anthropogenic global warming which occurs approximately twice as fast compared to the global average. Arctic warming intensifies thawing of permafrost-affected soils releasing their large organic nitrogen reservoir. This organic nitrogen reaches hydrological systems, is remineralized to reactive inorganic nitrogen, and is transported to the Arctic Ocean via large rivers. We estimate the load of nitrogen supplied from terrestrial sources into the Arctic Ocean by sampling in the Lena River and its Delta. We took water samples along one of the major deltaic channels in winter and summer in 2019 and sampling station in the central delta over a one-year cycle. Additionally, we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release of reactive nitrogen, including nitrous oxide from soils in the Delta. We found that the Lena transported nitrogen as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 to the coastal Arctic Ocean and that eroded soils are sources of reactive inorganic nitrogen such as ammonium and nitrate. The Lena and the Deltaic region apparently are considerable sources of nitrogen to nearshore coastal zone. The potential higher availability of inorganic nitrogen might be a source to enhance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from terrestrial and aquatic sources to the atmosphere.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The online version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available at 10.1007/s13280-021-01665-0.  相似文献   
822.
合肥市环巢湖地区种植业面源污染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16—2018年在合肥市环巢湖5个县区主要农田周边沟渠中采集水样,监测农田氮磷流失浓度,并评价该区域种植业面源污染状况.结果表明,这3年该区域种植业TN、TP流失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48 mg/L、0.602 mg/L,均高于地表水Ⅴ类水质标准.2016年与2017年TN、TP浓度差异不大,2018年较前两...  相似文献   
823.
本文讨论了宇宙环境中的化学概况,特别是宇航环境化学和宇航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824.
近地层氮氧化物和臭氧的区域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近地层氮氧化物和臭氧的区域分布研究方法,使用简化的区域尺度大气污染物传输模型和光化学反应模型,模拟计算了1990年中国主要城市排放氮氧化物的情景下,夏季(7月)主要城市的氮氧化物和相应的臭氧在近地层的浓度分布。   相似文献   
825.
烷烃条件下CF2ClBr的紫外光解离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气相色谱、红外光谱为主要分析手段,对气态CF2ClBr在CR2ClBr-C6H12体系中的紫外光解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53.7nm紫外光照射下,该体系的主要光解产物为HCVF2Cl、HBr以及C6H12的聚合物,体系中CF2ClBr的解离近似精同缀反应,解离反应的速率常数为2.877×10^-6s^-1表观量子产率约0.1,基于此,对该光解反应的机理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826.
改装 Model 42S 化学发光氮氧化物仪测定大气中NO-NOx-NO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美国Model42S化学发光NO-NOx测定仪改装为NO-NOx-NOy同机测量.使用NH4NO3标定了不锈钢NOy转化器.在660±10℃,不锈钢转化器对HNO3和NH3的转化效率分别为100%和80%—90%.在该温度下,没有发现N2O被不锈钢转化器转化为NO.改装后仪器的分辨率、检测限、响应速率和线性度均未改变.根据对HNO3的研究结果,该仪器的NOy转化器带来的测量误差不大于5%.使用改装后的仪器连续测定了大气中的NO-NOx-NOy,得到可靠、合理的数据  相似文献   
827.
热化学脱硫法因铵盐回收率低、产物不稳定,无法解决实用化问题。氧化热化学法应用超强脉冲电场产生高浓度、高能量的活性粒子,使SO2在氧化过程中生成H2SO4,与NH3进行热化学反应,生成稳定的固体微粒(NH42SO4,用电收尘器加以回收。脱除率、回收率可达90%左右,脱除1m3烟气中SO2耗能为4Wh,实现了干法高效脱硫。一次投资大幅度减少,回收铵盐基本上抵消了药品费和电费。  相似文献   
828.
本文将酸化模型分为指标评价模型、经验酸化模型和以湖泊-流域为基础的机理模型三大类。概述了几个典型的酸化模型的结构、对参数和过程的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和应用范围并介绍了它们的一些具体应用。还以MAGIC模型为例说明了酸化模型的发展及其趋势。作为模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本文还阐述了酸化模型的不确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829.
谷怿宸  曹乐 《环境化学》2022,41(1):144-159
自1997年在死海地区的大气边界层中观测到午间臭氧浓度迅速下降的现象后,研究学者们即对该地区的臭氧耗损现象(ozone depletion events,简称ODEs)展开了研究.而在此之前,大气边界层内的ODEs现象普遍被认为只会发生在极地地区的特殊大气现象.本文综述了关于死海地区ODEs研究的发展历史,主要展示了促...  相似文献   
830.
为探明软岩大断面隧道开挖后围岩的变形与支护时机的相关关系,利用监控测量数据反演分析中获得的蠕变参数,校正ABAQUS的D-P蠕变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对具有代表性的围岩进口浅埋段、出口浅埋段和洞身段进行了相关的数值分析,研究软岩大断面隧道岩体的变形规律和支护时机之间的关系;通过埋设现场监控量测点对二衬支护时机的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出口和进口浅埋段的V级围岩,开挖后岩体的变形速率大、时间短,选择以最终位移量的80%为最佳支护时机,二衬的最佳支护时机为隧道开挖支护后的15 d左右;洞身段IV级围岩具有变形速率小、时间长,以最终位移量的90%为最佳支护时机,洞身段二衬的最佳支护时机为隧道开挖支护后的30 d左右。现场验证表明,选择的二次衬砌支护的时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