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4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185篇
安全科学   180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74篇
综合类   486篇
基础理论   78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185篇
评价与监测   125篇
社会与环境   44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重庆的能源利用与大气污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渝 《上海环境科学》1997,16(10):22-23,31
文章分析了大气污染和酸雨对重庆生态环境产生的危害。研究表明,重庆的大气污染主要由燃煤导致,控制大气污染的对策应与能源发展规划相协调,只有降低煤炭使用比例才能使重庆乃至我国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做到根本性消减,要把调整能源结构提到能源发展战略的高度  相似文献   
22.
城市交通机动车污染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钟鸣  范炳全 《上海环境科学》1999,18(2):65-66,69
城市交通机动车污染问题非常复杂,在许多不可控因素,城市交通是一个动态系统,污染物排放量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控制城市交通污染,必须严格控制机动车排放,该文介绍了国内外对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研究的概况,以及几种城市中污染物扩散的模型,展望了这方面研究前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效能系统设计与管理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23.
研究采用扩散渗析法回收草浆黑液中的氢氧化钠,分别采用了离子交换膜和上海交通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提供的疏水氟膜、亲水氟膜对草浆黑液进行处理。单位膜面积单位体积黑液下阴极室总碱量的增加用R表示。三种膜的R值分别为2.17×10-7mol/(mL·cm2)、9.20×10-8mol/(mL·cm2)、4.39×10-7mol/(mL·cm2)。可见亲水氟膜的扩散渗析效果最好。实验对原黑液及经亲水氟膜扩散渗析得到的稀碱液进行了质谱分析,结果显示只有一部分小分子有机物转移到蒸馏水一侧。从亲水氟膜处理前后的扫描电镜图可以看出亲水氟膜只有较轻微的污染。可见亲水氟膜有最好的扩散渗析效果和较好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4.
扩散法测定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利用自制分子扩散式个体采样器 ,监测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的方法 ,该方法改 PRA光度法为离子色谱法 ,提高了方法的灵敏度。经实验室性能评价能够满足实验室测试的要求。并经有动力的溶液吸收管法现场对比测试 ,两种测试方法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5.
风向变化对城市大气污染的影响及试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城市大气污染的复杂多变状况,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风洞实验对城市大气污染扩散模型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建立了适合一定条件下城市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数学和物理模型,并对城市大气污染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得到特定条件下城市大气污染扩散普遍规律的同时,重点讨论了风向变化对城市大气污染的影响,该方法同时还可以应用于城市大气污染物扩散浓度的估算。  相似文献   
26.
因事故排放形成的有毒有害蒸气云,有可能造成爆炸、火灾、中毒等危害后果,但危害后果的大小(危害程度),则与事故造成危害的时刻(延迟时间)有关。笔者在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考虑该因素,并通过引入正态分布假设,时、空变换及误差分析,给出了估算危害程度(特别是延迟爆炸危害)的有效而简便方法,补充了以往危害估算方法(不考虑延迟时间)的不足,提高了危害后果估算精度,可广泛应用于生产安全评价、环境风险评价、风险工程设计、事故应急预案、事故应急救援等工作领域,对于保障环境安全具有显著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7.
ABSTRACT: Computer programs that model the fate and transport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through porous media typically use Fick's first law to calculate vapor phase diffusion. Fick's first law, however, is limited to the case of a single, dilute species diffusing into a stagnant, high concentration, bulk vapor phase. When dealing with more than one diffusing species and at higher concentrations, the multicomponent coupling effects on vapor phase diffusion and advection of the various constituents become significant. VLEACH, a one‐dimensional finite difference model developed for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USEPA), is typical of the models using Fick's first law to model vapor‐phase diffusion. The VLEACH model was modified to accommodate up to 10 components and to calculate the binary diffusion coefficients for each of the components based on molecular weight, molecular volum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and to address the coupling effects on multiple component vapor phase diffusion and its impact on ground water. The resulting model was renamed MC‐CHEMSOIL. At low vapor phase concentrations, MC‐CHEMSOIL predicts identical ground water impacts (dissolved phase loading) to those from VLEACH 2.2a. At higher vapor phase concentrations, however, the relativ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odels exceeded 20 percent.  相似文献   
28.
利用信息扩散模式对安徽及华东地区地震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汪雪泉  李罡风 《灾害学》2004,19(3):30-33,38
本文利用信息扩散模式,分别从年地震频次和年最大震级两个方面对安徽及华东地区的地震风险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安徽地区ML≥3.0地震,年频次4次以上,约两年一遇;年发生ML≥3.9地震,则3年可能遇一次.而华东地区ML≥4.0地震,年频次4次以上,大约3年一遇;年发生ML≥4.9的地震,则可能2年遇一次.  相似文献   
29.
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图的一个潜在发展方向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由于自然灾害系统的复杂性及数据资料的不完备性,人们不可能精确估计任何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概率值估不准"是现有超越概率风险区划图的致命弱点.简要回顾了针对这一问题已进行的提高估计精度和进行模糊风险计算的有关研究,并将模糊风险研究引入风险区划图的编制,给出了自然灾害软风险区划图的定义和一个初步的样式.讨论了这种风险图在体现风险值估不准方面,以及在为用户提供更多风险信息,为决策者提供调整余地等方面的优点.研究结果表明,软风险区划图是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图的一个潜在发展方向.为推进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0.
A programme of large-scale experiments for atmospheric dispersion was carried out by INERIS over a period extending from December 1996 to April 1997. The objectives of the test campaign were to measure anhydrous ammonia concentrations in a range of few meters to 2 km from the release, in order to generate data to be used to improve 2-phase discharge and dispersion modelling.

The discharges were released from a 6-tonne storage tank of pressurised liquid ammonia and through a discharge device with an outlet diameter of 2 in. Fifteen trials were carried out with various release configurations corresponding to industrial situations (impinging jets on the ground and on a wall at various distances, release through a flange without seal…). The quantity of ammonia discharged from the liquid phase varied according to the tests, from 1.4 to 3.5 tons for durations between 7 and 14 min and, therefore, at flow rates between 2 and 4.5 kg/s. Approximately 200 sensors were settled downwind to measure ammonia concentrations and temperature in the plume. These tests showed that for discharges with identical flow rates the distances corresponding to the same concentration vary a lot according to the configurations. These distances tend to be reduced by the presence of obstacles or retention dikes that collected liquid ammonia. In the paper, the main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presented. In order to enable the comparisons with numerical predictions,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are given in [Bouet R. (1999). Ammoniac—Essais de dispersion atmosphérique à grande échelle. INERIS rapport, ref INERIS-DRA-RBo-1999-20410 (available at http://www.ineris.fr/recherches/recherches.ht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