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5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169篇
安全科学   151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259篇
综合类   508篇
基础理论   200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13篇
评价与监测   54篇
社会与环境   150篇
灾害及防治   5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8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环境知情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知情权既是公民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前提,又是环境保护的必要民主程序.在阐述环境知情权的概念和美、日、加等国家环境知情权法律保护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环境知情权的法律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中国加强环境知情权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892.
为了探明转CP4-EPSPS(5-烯醇丙酮酸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基因是否会对大豆种子及幼苗的抗逆性产生影响,进而为转基因耐草甘膦大豆的环境安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温度、水分和盐度对转基因耐草甘膦大豆ARG、受体大豆n-ARG及我国传统栽培大豆苏豆3号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子萌发阶段,ARG对高温胁迫和水分胁迫的抗性显著低于n-ARG和苏豆3号;ARG对盐分胁迫的抗性与n-ARG没有显著差异,但抗性明显弱于苏豆3号。幼苗生长阶段,在温度胁迫(高温40℃,低温15℃)和水分胁迫(渍水和干旱)条件下,ARG在株高增长量和生物量方面都没有表现出优势,相反,在某些方面反而抗性更弱。例如,在轻度干旱胁迫(相对含水量55%)条件下,ARG地上部干重明显小于n-ARG。ARG对盐分胁迫的抗性也弱于n-ARG及我国传统栽培大豆苏豆3号。总之,与非转基因受体大豆n-ARG和我国传统栽培大豆苏豆3号相比,转基因耐草甘膦大豆ARG在温度、水分和盐度逆境条件下的竞争性和入侵性不强。  相似文献   
893.
抚顺西露天采场植物修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验室分析和野外实地监测,对比讨论了植物修复工程的有效性。实验数据表明:经植物修复后,矿区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明显好转,酸碱缓冲能力也相应提高,土壤中Pb,Cd,Cu,Zn的含量有效降低。植物修复工程积极有效地改善并恢复了西露天矿地严重受损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94.
2012年11月至2014年5月期间季度性对无锡贡湖湾退渔还湖生态修复工程进行跟踪调查与检测,就贡湖湾湿地土壤环境退渔还湖修复工程前后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比较,用以评估修复工程实施后退渔还湖区基底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退渔还湖区内基底化学性质,有机质、总氮、总磷比退渔还湖初期分别提高241.59%、98.61%和162.86%.其中,有效氮和有效磷的均值为102.31 mg/kg和15.10 mg/kg,满足土壤养分分级标准Ⅲ级标准.有关基底稳定性物理性质与退渔还湖初期相比,土壤容重减少17.84%,pH值稳定在5.8~6.5之间,土壤缓冲能力明显提高,修复区南部(人为种植植物)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恢复状况最好,西部(自然恢复)次之,北部(基底状况差,无植物种植)恢复状况低于前述两区.总之,贡湖退渔还湖修复区在经过17个月后,其基底的整体质量趋于良好,土壤各项养分及团聚体稳定性指标逐步达到合理水平,土壤环境已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895.
污泥脱水是污泥处理的关键步骤,本文以污泥比阻(SRF)为考察指标,对比分析了污泥经单独酸碱调节、酸碱联合调节、水浴加热、自然冻融以及氧化剂Fenton等预处理方法调节后污泥的脱水效果。结果表明,污泥经氧化剂Fenton试剂处理后,SRF明显减小,污泥脱水性能得到改善;先酸后碱调节的方式比单独酸、碱调节更利于污泥脱水;温度调节对污泥的比阻有影响,低温条件下污泥的比阻较小。  相似文献   
896.
为了定量评估辽河保护区退耕封育措施在控制面源污染方面的作用,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析了2010—2018年辽河保护区农田面积变化,并基于源强系数法估算了各年农田地表径流污染物入河量。结果显示:2010年辽河保护区河流两岸分布着大量农田,面积约为627.13 km2,占辽河保护区总面积的33.55%,农田地表径流COD和NH3-N入河量分别为1 864.79和372.96 t/a;2011年随着退耕封育措施的实施,农田面积降为155.63 km2,约减少了75.18%,仅零散分布于河流两岸,农田地表径流COD和NH3-N入河量减至419.55和83.91 t/a;2012—2018年农田面积和地表径流污染物入河量与2011年基本持平;与2010年相比,2011—2018年退耕封育措施累积消减农田地表径流COD和NH3-N入河量分别为11 734.49和2 346.90 t。  相似文献   
897.
以湖南水府庙水库流域为例,在土地利用类型遥感解译结果以及水质监测数据基础上,选用景观和斑块类型2个水平上的景观指数,采用空间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典范式对应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该流域内景观格局特征,并探讨了景观格局与河流水质特征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与河流水质显著相关,其中林地面积所占比例与多数污染指标呈显著负相关,而耕地、建设用地面积所占比例与各污染指标呈正相关。2)景观格局在景观和斑块类型水平上对水质的影响表现出差异性,其中斑块破碎度在2个水平上对水质的影响均较大;斑块形状的复杂程度与水质均无明确相关性。3)景观格局在流域尺度上对水质影响的异质性表现在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以及各种景观类型的空间格局特征对河流中污染物源、汇的贡献和迁移转化的影响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898.
汉江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是保障水源地水质安全的关键.针对上游流域水环境污染、土地利用以及水土流失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结合流域数字高程模型及水质调查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丹江流域、库区流域及汉中盆地水质较差,COD<,Mn>和氨氮成为水源区主要污染物;(2)各子流域区植被覆盖占各自面积的71.2%~95.7%,表明流域植被覆盖较好,但沿河岸100 m范围内农业用地占29.2%~43.4%,且多为坡耕地;(3)流域水土流失严重,2000年左右流域侵蚀图显示汉江源头、秦岭南及大巴山北均出现了大片年均侵蚀模数>2 200 t/km2的区域,且有日益增强的趋势.提出加大水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加强农业用肥管理及河岸带建设、水土保持建设以及加强流域水环境及水土保持监测和科研工作等对策.  相似文献   
899.
宋至清荆江南岸分流四口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时期荆江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江湖关系的演变历程中,分流诸口是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以宋至清的志书为主要资料,立足于历史学的实证方法,以今荆江南岸存在的4个分流穴口,即虎渡口、调弦口、藕池口和松滋口为主要对象,考察四口在宋元明清时期的分塞情况,并对今人存在的一些认识进行了辨析。其中,虎渡河的形成时间说法不一,南宋以后,虎渡口逐渐形成稳定分流。调弦口自元代大德年间开浚后时开时塞,直至清朝才基本保持分流,1958年调关设置后此口渐废。藕池口早在五代时即已存在,北宋以后湮塞,直至1852年藕池堤溃不筑,藕池河再次形成。松滋河则在1869年以前由于黄家埠堤溃决而形成。研究表明,宋代以降,四口的分塞情况较为复杂,因此,考察荆江穴口分流与湮塞的历史变迁,厘清以往的相关歧见,将有助于更正确、客观地理解今天的人地关系、江湖关系的格局及其走向。  相似文献   
900.
Introduction: Driver retirement and determination of fitness-to-drive are important aspects of reducing the risk of motor-vehicle collision for an older driver. A lack of information about the review process may lead to poor evaluation of drivers or an increased testing burden to referred drivers. Methods: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license review process for the state of Iowa. We evaluated data from January 2014 to January 2018 and described the source of referral, testing process, and ultimate license disposition.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for competing risk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risk of having a change in restrictions on the license and the risk of license denial. Results: 20,742 individuals were followed through the medical referral process. The most common source of referrals was licensing officials (39.7%). Drivers referred by licensing officials were less likely to be denied their license when compared to drivers from other sources (HR = 0.92 95%CI: 0.87–0.98); however, licensing official referrals were more likely to result in license restrictions compared to other sources (HR = 1.91, 95%CI: 1.82–2.00). Drivers referred by either law enforcement or a physician were more likely to ultimately have their license denied. Conclusions: Physician and law enforcement referred the drivers most likely to have their license denied. A smaller proportion of drivers were referred by physicians and law enforcement compared to licensing officials. Practical Applications: Licensing agencies should work with physicians and law enforcement to identify drivers who may need a review of their license. Comprehensive tracking of all medical referrals for a driver’s license review is important for individual states to understand the burden of their driver referral process and for identifying referral sources with a high proportion of referrals with no licensing change for targeted outreach and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