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07篇
  免费   838篇
  国内免费   2377篇
安全科学   948篇
废物处理   382篇
环保管理   562篇
综合类   5537篇
基础理论   919篇
污染及防治   1091篇
评价与监测   263篇
社会与环境   180篇
灾害及防治   140篇
  2024年   80篇
  2023年   277篇
  2022年   334篇
  2021年   427篇
  2020年   328篇
  2019年   396篇
  2018年   245篇
  2017年   262篇
  2016年   347篇
  2015年   418篇
  2014年   528篇
  2013年   495篇
  2012年   598篇
  2011年   522篇
  2010年   500篇
  2009年   514篇
  2008年   543篇
  2007年   471篇
  2006年   465篇
  2005年   386篇
  2004年   294篇
  2003年   281篇
  2002年   236篇
  2001年   179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451.
以废旧电视机外壳(WTVS)为原料,通过磺化反应和溶胀-渗透方法来制备大孔型离子交换树脂(SMD001),并将其作为CO_2吸附材料的载体,采用N_2吸附-脱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扫描电镜(SEM)、压汞法等手段对大孔型离子交换树脂(SM-D001)进行表征。考察了不同正庚烷的量、不同乙醇/水质量比和不同致孔时间下制备的SM-D001对CO_2吸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致孔剂正庚烷的量为25 g,乙醇/水质量比为90∶10,致孔时间为5 h时,制备的离子交换树脂对CO_2的平衡吸附量达到1.87mmol·g~(-1)。以SM-D001为载体,五乙烯六胺(PEHA)为改性剂,采用配位法制备的固态胺吸附剂对CO_2的吸附能力达到3.61 mmol·g~(-1),并对其进行吸附动力学研究。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证明固态胺吸附剂对CO_2吸附过程是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作用的结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52.
随着新能源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废旧三元动力锂电池的量在不断地增加。三元动力锂电池中含有丰富的Co、Mn、Li和Ni资源,回收三元动力锂电池是防止环境污染和回收贵重金属的理想选择。利用抗坏血酸(C6H8O6)的酸性和还原性对废旧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进行浸出,KMnO_4的强氧化性回收浸出液中的Co制备β-CoC_2O_4·2H_2O,采用浓度为1.3 mol·L~(-1)的C_6H_8O_6,在60℃的条件下对正极材料浸出20 min,向浸出夜中加入1 mol·L-1的H_2SO_4反应20 min后加入KMnO_4继续反应1 h,制得β-CoC_2O_4·2H_2O。实验结果表明,Co的回收率达91%,Li的浸出率可达96.4%,Mn和Ni完全浸出,可实现简单环保地浸出有价金属并回收Co。  相似文献   
453.
改良型厌氧折流板反应器(modified anaerobic baffled reactor,mABR)的处理效率受水力特性的影响很大,而反应器升流室的升流速度又是影响反应器内水力特性的重要参数。使用CFD-fluent软件平台进行二维多相流数值模拟,在难降解废水水解酸化(固-液两相流)与高浓度有机废水发酵产气(气-液-固三相流)条件下,针对水流速度与固含率的变化,探究不同升流速度对反应器内流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升流速度的增加及反应器厌氧产气有利于抬升泥水界面,促进泥水混合,提高传质效率;但过高的升流速度将导致污泥流失,使生物量的保持能力下降。通过分析可知,当两相流和三相流升流速度分别为2.0~2.5 m·h~(-1)和1.5~2.0 m·h~(-1)时,水力搅动及固含率分布较为显著,有利于泥水混合,使得反应器去除污染物效率最佳。  相似文献   
454.
对一起220 kV线路短路故障跳闸进行分析,找出PRS-753型线路保护装置与PSL-603型线路保护装置2套保护装置针对发展性故障动作报告不一致的原因和影响保护动作行为的现场缺陷,提出保护装置报文应用的优化逻辑,以使高压线路发生此类故障时,双重化保护装置能够准确地、完整地记录故障情况和保护动作情况,以方便继电保护人员分析处理故障缺陷。  相似文献   
455.
晶闸管击穿故障为换流阀常见故障之一,现有±800 kV特高压换流站A5000型换流阀晶闸管击穿故障处理方案存在耗时不稳定、处理环节复杂等问题,进而造成换流阀停电时间延长,影响直流输电系统功率输送能力,针对A5000型换流阀晶闸管击穿故障处理方案进行优化,提高了该型号换流阀晶闸管击穿故障的处理效率,缩短了换流阀停电时间,可进一步保障直流输电系统功率输送能力。  相似文献   
456.
白铜和黄铜在SO2气氛中的腐蚀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SO2气体腐蚀试验、腐蚀表面的形貌观察和产物分析,对白铜和黄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铜的质量损失与SO2体积分数均成线性关系,在SO2污染环境中白铜的抗蚀能力优于黄铜;黄铜腐蚀产物主要为CuSO4.5H2O、Cu4(SO4)(OH)6.2H2O和Cu2O,白铜腐蚀产物主要为Cu4(SO4)(OH)6.2H2O和Cu2O。  相似文献   
457.
乌鲁木齐市大气中二氧化硫的灰色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联系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的实际状况,建立了精度检验为一级的灰色预测模型,经模型检验其精度完全满足要求。对乌鲁木齐大气中的SO2值进行预测分析的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大气中SO2值呈上升的趋势,在未来几年中,乌鲁木齐市大气中SO2的预测值超过国家三级标准值(即大气中SO2的质量浓度年均值≤0.10mg/m3),这种发展趋势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458.
膜分离技术在电镀废水处理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以异丙醇铝为主要原料,经酸解、除醇、干燥和烧结过程制备陶瓷膜。采用8 nm粒径溶胶多次真空覆涂-焙烧法,在1℃/m in的焙烧条件下制备了非对称氧化铝微孔膜。测试了陶瓷膜的纯水通量、膜截留性能、膜流动电位,结果表明:经过4次的浸涂成膜,纯水通量为3.55×103L/(MPa.h.m2),达到超滤膜的要求;通过截留率计算膜片平均孔径为28 nm;流动电位为-20 mV。将制得的陶瓷膜用于电镀废水处理,COD去除率为85%,在透过液中Cu、Cr、N i浓度分别为0.0663、0.0051和0.0763 mg/L,回用废水可满足电镀前处理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459.
为明确不同量生物炭施用与蚯蚓互作对土壤N_2O和CO_2排放的影响,设置了仅有土壤(S)、接种蚯蚓(SE)、施用低剂量生物炭(SL)、接种蚯蚓并施用低剂量生物炭(SLE)、施用高剂量生物炭(SH)和接种蚯蚓并施用高剂量生物炭(SHE)6个处理,开展了50 d的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施加生物炭显著降低蚯蚓生物量,与接种前相比,SE处理蚯蚓生物量下降18%,SLE处理蚯蚓生物量下降26%,而SHE处理蚯蚓生物量下降高达37%。培养结束后,接种蚯蚓处理(SE、SLE和SHE)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589.8、538.0和258.3μg·kg~(-1),均显著高于未接种蚯蚓处理(S、SL和SH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57.1、34.5和23.4μg·kg~(-1))。添加生物炭显著降低接种蚯蚓处理N_2O排放量,且生物炭添加量越高,效果越明显。接种蚯蚓处理(SE、SLE和SHE)CO_2累积排放量分别为686.1、682.2和420.7 mg·kg~(-1),均显著高于未接种蚯蚓处理(S、SL和SH处理CO_2累积排放量分别为346.9、268.7和165.9 mg·kg~(-1))。添加生物炭降低了接种蚯蚓处理CO_2累积排放量,但仅高剂量生物炭添加处理(SHE)与无生物炭处理(SE)间存在显著差异。主体间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蚯蚓、生物炭均对土壤CO_2和N_2O累积排放量产生显著影响,蚯蚓和生物炭的交互作用仅对N_2O累积排放量产生显著影响。此外,在所有处理中,添加生物炭均增加土壤pH值,降低土壤无机氮含量。因此,高剂量生物炭施用可能通过提高土壤pH值、降低土壤无机氮含量和对蚯蚓活性的影响来抑制蚯蚓作用下的土壤N_2O和CO_2排放。  相似文献   
460.
为探究氨法脱硫产物亚硫酸铵制备脱硝氧化剂ClO2的可行性及其特性,采用实验室自行搭建的反应系统,重点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H2SO4浓度及(NH4)2SO3浓度等因素对吸收液中ClO2浓度、收率及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50℃,H2SO4浓度为9mol·L-1,(NH4)2SO3浓度为1.25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