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76篇 |
免费 | 194篇 |
国内免费 | 54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5篇 |
废物处理 | 5篇 |
环保管理 | 325篇 |
综合类 | 1369篇 |
基础理论 | 172篇 |
污染及防治 | 68篇 |
评价与监测 | 123篇 |
社会与环境 | 208篇 |
灾害及防治 | 8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53篇 |
2022年 | 64篇 |
2021年 | 68篇 |
2020年 | 76篇 |
2019年 | 82篇 |
2018年 | 70篇 |
2017年 | 95篇 |
2016年 | 122篇 |
2015年 | 130篇 |
2014年 | 111篇 |
2013年 | 113篇 |
2012年 | 171篇 |
2011年 | 184篇 |
2010年 | 136篇 |
2009年 | 98篇 |
2008年 | 85篇 |
2007年 | 155篇 |
2006年 | 105篇 |
2005年 | 96篇 |
2004年 | 69篇 |
2003年 | 56篇 |
2002年 | 59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39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无废指数”是定量、客观、科学、系统、简明的综合性指数,是为了反映“无废城市”建设和固体废物治理成效。“无废指数”建立发布之后如何将指数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提高指数对管理部门的决策指导作用和时效性是“无废指数”最重要的应用功能。基于我国“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和浙江省“无废城市”建设水平和任务安排,在前期“无废指数”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无废指数”反馈机制,通过拆解指标和分析时效数据,强化“无废指数”的实时反馈功能和 “无废城市”建设任务的指导作用。根据浙江省某年“无废指数”测算结果,分别针对性的给出了省级层面和市级层面的应用建议和实例分析,深化了“无废指数”多维度比较分析和研判的应用功能,实现了在工作考核之前的数据动态更新和及时反馈,将提升基层管理策略调整的精准性、时效性,确保年度等目标的实现。为“无废城市”建设中不同层级管理部门制定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撑。“无废指数”反馈机制创新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形成比学赶超的赛马机制,充分发挥了“无废指数”对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的导向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32.
33.
系统对比分析了中国(未涉及港澳台,全文同)和韩国扬尘污染治理的法律体系、质量标准以及管理办法。结果表明:韩国早于中国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且空气质量标准中的具体限值也更加严格。在中国,针对扬尘污染进一步细化的法规政策或管理办法均由地方政府负责制定并实施,而韩国的地方政府则全部依照韩国环境部制定的政策开展监管工作。因此,中国的扬尘政策相对灵活,针对重点区域可以适时地出台一些防治计划或政策。以北京市和辽宁省为例,比较了中、韩两国针对扬尘污染的具体控制措施。与韩国的政策相比,中国的扬尘污染管理办法中一些量化的规定仍不够详尽,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但一些先进管控手段的运用则十分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4.
2013年北京市臭氧时空分布及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3年1-12月北京市O3小时浓度监测数据,探讨了北京市O3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建立了O3回归统计模型。结果显示:2013年北京市O3 8 h全年平均为84.75 μg/m3,O3超标日主要集中在5-9月份;O3日变化呈现单峰型分布,一般在15:00、16:00左右达到峰值,且存在明显的周末效应,空间分布上,中心城区O3浓度相对较低,生态植被优良的北部、西部山区站点浓度较高;建立的O3回归统计模型对北京市2013年O3 8 h临近预报的级别准确率在75%以上,能较好地反映O3浓度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5.
福州市城市化进程与大气污染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州市为研究区域,选取福州市1996—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将大气污染物浓度作为被解释变量,城市化水平作为解释变量,分别设定二次曲线模型和三次曲线模型,通过比较PM10、SO2、NO2浓度与城市化水平的二次曲线和三次曲线模型的回归拟合效果,得出福州市大气污染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996—2012年,福州市城市化水平平稳上升,城市的大气污染程度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符合"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不同的污染物类型具有不同的演化规律。PM10、SO2与城市化水平呈"倒N型"的曲线关系;NO2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由于研究的时间序列较短,因而研究结果可能只是真实曲线的一部分,福州市的大气污染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6.
长三角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嘉兴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浙江省嘉兴市1979~2012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评估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了30多年来嘉兴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1979~2012年,嘉兴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大,增加了136.6%,相应的耕地面积减少了15.5%。(2)1979~2012年,嘉兴市景观破碎度指数从0.6531上升到0.876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耕地景观破碎度指数不断增加、聚集度指数减小。(3)1979~2012年,嘉兴市的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14.7%,2000~2012年嘉兴市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尤为显著,生态系统各单项服务价值整体也呈现下降趋势,耕地为嘉兴市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占嘉兴市总生态系统服务的70%以上。(4)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对嘉兴市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格局对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分析表明,耕地和水域与生态服务价值呈正相关,而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与生态服务价值呈负相关;景观多样性指数(SHDI)和耕地破碎度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7.
通过对三家村 6种农户庭园模式进行能流和经济流的系统研究 ,得出三家村 6种农户庭园系统的能量投入为 (98.4 8~ 174 .4 5 )× 10 10 J·hm-2 ,能量产出为 (10 1.6 6~ 15 8.5 2 )× 10 10 J·hm-2 ,能量产投比为(0 .88~ 1.4 1)∶1,并且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户庭园 (模式Ⅰ、Ⅱ )的能量产投比高于以养殖业和副业为主的农户庭园系统 (模式Ⅵ、Ⅶ、Ⅸ ) ;三家村 6种农户庭园模式的经济产投比为 (1.0 0~ 1.35 )∶1,其高低次序是Ⅵ >Ⅶ >Ⅰ >Ⅱ >Ⅴ >Ⅸ ,6种农户庭园模式的经济产出为 2 32 7.9~ 980 3.4元。因此 ,三家村农户庭园系统是一个能量和经济的高投入高产出的人工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38.
为快速有效地划分长沙市生态修复优先级,构建了“生态系统服务簇—城市化强度”体系的生态修复优先区识别研究框架,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模型、聚类分析、线性回归模型、空间统计等方法,识别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簇,对生态系统服务簇综合服务能力演变和城市化强度变化进行空间统计,进而识别出研究区生态修复优先区,并提出生态修复和保护策略。结果表明:城市扩张大量侵占城市周边土地,致使长沙市主城区4个生态系统服务簇在2000—2020年,有1 821个网格(占比为20.15%)发生了服务簇类型的改变;城市扩张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和景观格局,致使城市化发展对生态系统服务簇发展的影响始终是负面的,且随着城市化速度加快,其负面影响愈加明显;生态修复优先区被划分为5个等级,2 609个网格(占比为28.87%)需要进行生态修复,其中Ⅰ级生态修复优先区占比为13.53%,Ⅱ级、Ⅲ级、Ⅳ级占比分别为0.58%、12.53%、2.23%。Ⅰ级和Ⅲ级生态修复优先区应注重关键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提升,Ⅱ级和Ⅳ级生态修复优先区和生态保护区则应注重现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保持。该方法能够快速定位高速城市化与生态系统受损同时发生的区域,并为不同分区修复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在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同时,降低城市化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39.
依托北京市、廊坊市和保定市高密度的地面空气质量监测、气象要素监测以及PM2.5化学组分监测和后向轨迹分析等手段,对2017年上半年三地的空气质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三地中北京市空气质量较好,保定市较差。分污染物来看,保定市SO2浓度水平明显高于廊坊市和北京市,颗粒物PM10和PM2.5也呈现保定市最高、北京市最低的规律。从污染物日变化来看,CO、SO2、NO2、PM10和PM2.5呈双峰型分布,O3呈单峰型分布。从区域整体分布规律来看,PM2.5和SO2呈现明显的"南高北低"特征。PM2.5化学组分分析结果表明:1—4月燃煤对该区域空气质量的影响较大,5—6月机动车排放的影响更为凸显。后向轨迹分析结果表明:在2017年上半年到达北京市的气流中有24%来自于北京市南部,且这些气流多为低空传输,表明区域传输对于北京市空气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
城市化对北京霾日数影响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超大城市/城市群大气灰霾等复合污染加剧,引起人们对区域生态环境与及公共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关注。应用北京地区1980—2012年气候资料及同期城市发展统计指标,统计分析了城、郊区间霾日数的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北京城市化及局地气候差异对霾日数的影响。分析表明:北京城区霾日数要明显多于郊区,在2007年以前城、郊区站点均有相似的波动增长趋势,但城区站霾日数增加速率(约21 d/10 a)要远大于郊区站(约7.2 d/10 a);北京各地霾日数与主要城市发展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001显著性水平,随着城市化而迅速增加的能源消耗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导致北京地区灰霾天气逐渐增多的主要污染源,污染源的不均匀分布是导致城、郊霾日数差异的主要因素。分析还发现,城市化导致的区域气候差异对局地灰霾亦有较明显的影响。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郊区气候差异逐渐变大,城市下垫面粗糙度增加导致近地面层风速减小。大城市热岛效应背景下,更容易出现较厚的逆温层,这将阻碍空气垂直方向的对流输送。此外,城区气温持续上升,相对湿度下降,平均风速减小,小风频率增加,也会阻碍空气的水平流通,使得城市排放颗粒污染物的扩散难以扩散,有利于霾日增加。这表明北京地区城市气候效应对区域生态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