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29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142篇
基础理论   114篇
污染及防治   81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Biolog和PCR-DGGE技术解析椒江口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Biolog和PCR-DGGE技术对椒江口6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群落水平的微生物代谢功能和以16S rRNA基因标记的细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对其代谢功能和群落结构与沉积物污染物等参数进行冗余梯度分析(Redundancy gradient analysis,RDA)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Biolog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群落整体代谢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潮间带(B1、B2)、入海口处(A3)>入海口内(A1、A2)>入海口外(A4);碳源代谢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范围为2.09~3.25,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潮间带(B1、B2)、入海口处(A3)>河道内(A1)>近入海口处(A2)>入海口外(A4);潮间带、入海口处及河道内的微生物对各类碳源的相对利用率较平均,而近入海口处和入海口外的微生物群落对聚合物的相对利用率较高,对氨基酸类和胺类的相对利用率较低.DGGE图谱分析表明,细菌群落结构沿河口盐度梯度存在空间异质性,但两潮间带站位的相似度高(82.27%);遗传基因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68~2.87,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潮间带>入海口处>入海口外>近入海口处>河道内.群落代谢功能与理化因子的RDA显示,有机质和硝基苯的分布能较好地解释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的变化;群落遗传结构与理化因子的CCA显示,硝基苯和多环芳烃的分布能较好地解释细菌群落遗传结构的变化.综上结果认为,椒江口沉积物的微生物代谢及遗传多样性符合典型的河口特征,但入海口内微生物沉积环境已表现出对某些化工污染物的响应.  相似文献   
222.
高浓度氨氮胁迫对纤细裸藻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炎  石小荣  崔益斌  李梅 《环境科学》2013,34(11):4386-4391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通过检测纤细裸藻生长、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DNA损伤(彗星实验)研究了高浓度氨氮胁迫对纤细裸藻(Euglena gracilis)的毒性效应,以期为氨氮的水生态风险评价以及藻类污水净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氨氮在所设定的浓度范围内抑制藻类的生长,浓度越高,抑制越明显,2 000 mg·L-1时相比对照抑制率达55.7%;叶绿素含量随氨氮浓度增加先升高后下降,蛋白质含量与叶绿素变化趋势基本吻合;抗氧化酶系统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氨氮浓度增加而上升,2 000 mg·L-1时比对照分别增加了30.7%和49.4%,提示氨氮胁迫可诱导抗氧化酶活性增加;彗星实验中,纤细裸藻细胞DNA损伤程度随氨氮浓度增加而加重,表明高浓度氨氮具有潜在的致突变性.  相似文献   
223.
应用彗星实验检测了新农药呋喃虫酰肼(JS-118)对小鼠脾细胞和睾丸细胞的DNA损伤,并比较了这两种细胞对呋喃虫酰肼的敏感性.体外染毒1.5h后,进行单细胞凝胶电泳,然后EB染色并用CASP分析图像.结果表明,呋喃虫酰肼在各个剂量浓度(100、200、500、1000mg·L-1)都会引起睾丸细胞DNA损伤(与对照组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而呋喃虫酰肼在较高剂量浓度(200、500、1000mg·L-1)可引起脾细胞DNA损伤(与对照组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与脾细胞相比,睾丸细胞对呋喃虫酰肼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224.
通过微核实验,测定了 36 种取代苯类化合物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遗传毒性;并构建了遗传毒性与分子结构参数之间的 QSAR 模型.结果表明,有 34 种化合物显著地导致了微核的产生,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遗传毒性的大小与分子结构描述符辛醇-水分配系数(MlogP)、x 轴主惯性矩(Principalx)、γ 极化率[Polar(γ)]等存在良好的结构-活性相关关系,所建模型的相关系数 R2 =0.718,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可用来预测取代苯类化合物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225.
利用唐鱼雌激素受体基因片段构建重组酵母,用以筛选环境雌激素类化学物质.实验先将唐鱼雌激素受体terα基因片段插入载体pGADT7中构建表达质粒pGADT7/TERα,同时将雌激素效应元件(ere)片段插入pMP206载体中构建报告质粒pMP206/ERE-LacZ;然后把表达质粒和报告质粒共转化到酵母AH109中,经筛选成功构建了由唐鱼雌激素受体调控的表达lacZ基因的重组酵母AHpTERα/ERE.结果表明,所构建的重组酵母AHpTERα/ERE在不同浓度17β-雌二醇(E2)的诱导下,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其EC50为(0.521±0.700) nmol·L-1.与DMSO对照组相比,重组酵母在17β-雌二醇诱导下有明显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增强的现象.在不同浓度17α-乙炔基雌二醇(EE2)、壬基酚(NP)及其混合物、双酚A(BPA)、17β-雌二醇(E2)(阳性对照)的诱导下,重组酵母均呈现出剂量-效应关系,且灵敏度大小为E2 >EE2 >NP>BPA.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重组基因酵母测评系统,初步判定该重组酵母可应用于环境雌激素的筛选.  相似文献   
226.
油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与理化因子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我国主要油田区的土壤理化性质等场地信息调查,应用Biolog和统计学方法分析理化因子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性的关系,揭示了不同区域油田土壤理化因子对微生物群落代谢的综合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油田区土壤理化特性呈现地理性分布特性;总氮、总磷、速效磷、有效态铜、锌等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正相关;可溶盐含量、pH值、总氮、总有机碳等对样点间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的差异性贡献最大.对各油田碳代谢影响因子比较表明,不同区域的油田区土壤中影响微生物群落代谢特性的主要因子各不相同,同一理化因子在不同油田区对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的影响程度不同.这种代谢特性与理化因子关系的区域性差异可能是土壤物化性质地理性分布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区域性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27.
应用结晶紫染色法细胞毒性试验和胞质分裂阻滞法微核试验(CBMNT)评价饮水消毒副产物(DBPs)的HepG2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探讨该2种试验方法纳入饮水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可行性.根据遗传毒性和致癌性选用了5种DBPs,分别对HepG2细胞进行染毒,结果表明,5种DBPs的细胞毒性大小排序为3-氯-4-二氯甲基-5-羟基-2(5氢)-呋喃酮(MX)>二氯乙腈>二溴乙酸>二氯乙酸>三氯乙酸,其细胞毒性潜力(%C?值)分别为89.74,283.81,1217.02,5066.81,9335.38μmol/L,该5种DBPs在一定浓度下均可致HepG2细胞微核率显著增加,表现出明显的遗传毒性,其遗传损伤能力排序与细胞毒性大小相同.可考虑将这两种实验方法纳入到饮水安全性评价体系中.  相似文献   
228.
水中细菌内毒素污染特性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灿  刘文君  张明露  田芳  杨毅  安代志 《环境科学》2014,35(4):1597-1601
细菌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和某些蓝藻细胞壁的脂多糖复合物,主要由菌体死亡解体后释放,是常见的外源性致热原,具有强免疫刺激能力,与人类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内毒素分子的耐受力好,耐热性强,不易被常规方法去除.饮用水和水环境中的内毒素可通过多种暴露途径导致机体潜在的健康风险,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了细菌内毒素的理化特性和生物活性,综述了细菌内毒素多种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细菌内毒素的法定检测方法——鲎试验用于检测水体环境样品的干扰问题和排除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29.
谢文军  周健民  王火焰 《环境科学》2008,29(10):2919-2924
通过研究外源污染物在不同施肥模式土壤中的生物有效性,可为预测、降低污染物的生态环境效应提供理论依据.以3种不同施肥模式的土壤为材料[连续16 a:不施肥(CK)、施用腐熟豆饼+秸秆(OM)和施用NPK化肥(NPK)],利用Biolog方法研究了Cu2+(100 mg/kg)、Cd2+(5 mg/kg)、氯氰菊酯(10 mg/kg)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发现,NPK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最高,培养72 h,其AWCD值(平均吸光值)约为CK的1.19倍,OM的1.62倍.污染物加入后,3种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出现了不同的响应,NPK土壤下降最大,其次是CK,OM最小.氯氰菊酯与Cd复合污染对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影响最大,在NPK土壤中AWCD下降了48%,6类碳源的利用能力、Shannon 指数、Simpson 指数和McIntosh 指数均显著降低.尽管氯氰菊酯对3种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影响不大,但与重金属,尤其是Cd2+复合污染时,对微生物碳源利用的抑制明显加剧.Cu2+、Cd2+及氯氰菊酯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程度,除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外,可能还取决于有机质的组成和微生物的种群结构.  相似文献   
230.
    
The toxic effects of gold nanoparticles surface-functionalized with the antimicrobial peptide indolicidin(Au NPs-indolicidin) towards the yeast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one of the major eukaryotic model organisms, have been evaluated. Growth and survival,genotoxicity, as measured by comet assay, and expression of the YCA1, an apoptosis indicating gene, following 72 hr exposure of yeast to Au NPs-indolicidin, and to Au NPs and indolicidin alone have been examined. The gold nanoparticles exerted toxicity with DNA damage, accompanied by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production(ROS), but they do not inhibit yeast growth and viability. Genotoxicity was less pronounced for surface-functionalized nanoparticles, showing that S. cerevisiae is quite resistant to the complex Au NPs-indolicidin.A progressive reduction of the genotoxic effect was observed along 72 hr exposure,presumably due to the activation of DNA repair mechanism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e occurrence of a physiological protective response of S. cerevisiae towards nanoparticles,thereby providing useful information to the assess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metal nanopartic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