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2篇
  免费   319篇
  国内免费   2515篇
安全科学   174篇
废物处理   202篇
环保管理   378篇
综合类   3357篇
基础理论   403篇
污染及防治   1504篇
评价与监测   72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165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158篇
  2018年   193篇
  2017年   233篇
  2016年   292篇
  2015年   291篇
  2014年   343篇
  2013年   335篇
  2012年   411篇
  2011年   361篇
  2010年   284篇
  2009年   329篇
  2008年   283篇
  2007年   321篇
  2006年   348篇
  2005年   231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172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Aerobic granule is a special microbial aggregate associated with biofilm structure. The formation of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is primarily depending on its bacterial community and relevant microbiological properties. In this experiment, a strain with high microbial attachment was isolated from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and the detailed characteristics were examined. Its high attachment ability could reach 2.34 (OD600nm), while other low attachment values were only around 0.06-0.32, which indicated a big variation among the different bacteria. The strain exhibited a very special morphology with many fibric fingers under SEM observation. A distinctive behaviour was to form a spherical particle by themselves, which would be very beneficial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ranular sludge. The EPS measurement showed that its PN content was higher than low attachment bacteria, and 3D-EEM confirmed that there were some different components. Based on the 16S rRNA analysis, it was identified to mostly belong to Stenotrophomonas. Its augmentation to particle sludge cultivation demonstrated that the strain could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erobic granule. Conclusively, it was strongly suggested that it might be used as a good and potential model strain or chassis organism for the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22.
污泥综合处理技术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污泥处理技术现状与污泥组成的分析,认为降低污泥的含水率是改善污泥可处理性的关键。以机械脱水加工热干燥过程可达到充分降低污泥含水率的目的。以此为主干所形成的污泥综合处理系统经能量与经济平衡分析,发现其能量输出大于输入,经济成本合理,有一定的技术经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3.
TTC-脱氢酶活性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以好氧消化污泥为材料,对影响脱氢酶活性测定的样品前处理、生化培养、酶反应终止剂、三苯基甲Za(TF)苯取剂以及萃取条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进而提出了检测脱氢酶活性的常温萃取测定法。这种方法已在剩余污泥好氧消化处理、生物转盘处理生物制品废水以及陶粒柱反应器低温生物预处理饮用水等研究中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4.
以活性污泥脱氢酶的活性作为毒性指标,研究了半导体材料GaAs、Ga3+、Ge4+对活性污泥活性的抑制影响,并用Hg2+作为参比材料;同时对抑制动力学也作了初步研究。实验表明,GaAs、Ga3+、Ge4+及Hg2+的10%抑制浓度分别为45.00,371.63,0.13ppm/gMLSS,GaAs、Ga3+、Ge4+和Hg2  相似文献   
125.
通过对气提式循环反应器处理污水中载体生物膜和游离活性污泥的对比试验,分析指出:活性污泥有利于有机物的去除和混合液的沉降性;生物膜的存在,增加了生物量,提高了处理效率,且是硝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6.
本实验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制备了生物炭和AlCl3改性生物炭,研究了2种生物炭分别调理污泥后的脱水效果,并探讨了污泥脱水性能的改善机理.结果表明,经过2种生物炭调理后,污泥比阻(SRF)、泥饼含水率(MC)、污泥沉降体积指数(SV30)、毛细抽吸时间(CST)均下降,污泥净产率(YN)升高,说明污泥脱水性能得到了改善,且AlCl3改性生物炭对污泥脱水性能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生物炭.当AlCl3(溶液浓度3mol/L)改性生物炭的用量为3g/L时,调理后的污泥SRF,MC,SV30,CST分别降低至1.3×1012m/kg,81.9%,78.6%,35s,YN增加至17.8kg/(m2·h).分析原因:一方面,经过生物炭调理后,泥饼中会形成一定的骨架结构,使得污泥中的水和EPS能够更容易地释放;另一方面,经过AlCl3改性后,改性生物炭携带的正电荷(Al3+)能够与污泥颗粒所带的负电荷发生电中和作用,使得污泥颗粒更容易聚集,从而提高污泥的脱水效果.  相似文献   
127.
煤渣填料固定化菌膜处理餐厅污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煤渣为填料,采用人工筛选优势菌挂膜固定化技术和直流式供水送风形式,对酒家、宾馆的餐厅污水进行生物接触氧化处理,COD和BOD的去除率可>90%,处理后排放水质可稳定达到COD≤100mg·1~(-1),BOD≤30mg·1~(-1),SS≤30mg·1~(-1),NH_3—N≤15mg·1~(-1)。推广应用结果表明,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28.
129.
骆马湖的氮磷平衡及实施截污工程对水质改善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骆马湖“九五”期间的氮磷平衡分析结果表明:氮磷在骆马湖湖体中的滞留量分别为1188.89t/a和193.36t/a。根据骆马湖的水质要求,在骆马湖截污工程完成后,没有新的污染进入水体的前提下,对骆马湖水体通过自然净化恢复到要求状态所需的时间进行了详细的数学推导和科学论证,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底泥营养物质的情况下,只需0.19年左右的时间就能恢复,如果考虑底泥的影响。也只需0.59年左右的时间就能恢复,因此得出结论:对骆马湖实施截污是加速骆马湖水体改善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30.
离心脱水机对油泥、浮渣工业处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油泥、浮渣的实际处理中,因其脱水困难造成含水率较高。为减少污染物的数量,减小二次污染,降低含水率,洛阳分公司经过不断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解决了油泥、浮渣难已机械脱水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