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67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169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91.
1985~2003年渤海湾水质氮磷生源要素的历史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丙辉  秦延文  孟伟  张雷  万峻 《环境科学》2007,28(3):494-499
通过对渤海湾表层海水生源要素的现场调查以及相应历史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对渤海湾生源要素的现状、历史演变趋势以及富营养化状态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表层海水处于较为严重的氮污染状态.北塘口、大沽口是渤海湾无机氮、磷的2大污染源.DIN、DIP的历史演变趋势与人海径流量息息相关,尤其是大沽口近岸海域,DIN、DIP与人海年径流量呈现显著正相关性,显示了渤海湾无机氮、磷污染的陆源输入性.受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无机氮含量持续增长的影响,1985~2003年期间,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氮、磷营养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1985年的"氮限制"状态转变为"磷限制"状态,这将对这一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造成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2.
2005年夏季环渤海16条主要入海河流的污染状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龙军  夏斌  桂祖胜  江春波 《环境科学》2007,28(11):2409-2415
2005-07-01~2005-07-05对环渤海的黄河等16条主要河流的入海污染同步调查显示,13条河流断面的水质属于Ⅳ类以上,其中子牙新河等8条河流水质属于劣Ⅴ类,通过污染分担率分析,环渤海河流的首要污染物为石油类(11条河流),其次为营养盐,高锰酸盐指数仅位居第3.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大辽河、黄河等7条河流处于富营养状态,而小清河、蓟运河等7条河流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可见环渤海河流的富营养化现象非常严重.有机污染物的调查显示,16条河流断面采样点TOC的平均值为16 .41 mg/L,高锰酸盐指数的平均值为6 .04 mg/L,其中易降解有机物所占比例平均为15 .61%,表明虽然环渤海16条河流中的化学需氧有机物质的污染严重,但总有机物的入海通量更大,这一点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3.
春季渤海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以2009年5月渤海湾近岸海域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和环境资料为基础,分析其群落结构特征,并运用香浓-维纳多样性指数、AZTI海洋生物指数(AZTI's Marine Biotic Index,AMBI)和多元AZTI生物指数(Multivariate-AMBI,M-AMBI)对渤海湾底栖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渤海湾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栖息密度、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低值区皆集中在河口区、排污口区以及港口附近海域,群落结构比较脆弱,物种明显小型化、低质化.渤海湾受到干扰最严重的区域集中在黄骅港、蓟运河口、北塘排污口以及南、北排水河口区附近海域.盐度、水深等环境因子及围海造陆、污染物排放等人为干扰因素联合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渤海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历史资料相比,渤海湾底栖生物群落发生了较大变化,物种数、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急剧下降,河口、排污口区以及港口附近尤为明显;渤海湾环境质量状况可能较优于莱州湾、辽东湾.  相似文献   
194.
Three sediment cores were collected in November 2003 from Dagu estuary to Qikou estuary. The main polluted heavy metals in the sediment of tidal zones for the Bohai Bay have been found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contents of heavy metals, the contents of geochemical elements (Fe, AI and Mn) and the size of grain. The dominating contaminative elements in tidal sediments of Bohai Bay are Pb, Zn and Cd. Their contents are high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upper limit of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values and they have very faint correlation with the corresponding contents of geochemical elements and the size of grain, indicating the anthropogenic enrichment. Especially, the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ollution sources and the history of heavy metals in the Dagu estuary has been done using the dated results. The contamination by Zn and Cd also started in the middle 1950s, while the contamination by Pb appeared in the early 1940s. The pollution by Zn and Cd mainly originate from sewage discharge, while the pollution by Pb has many sources, like atmosphere deposition and industrial discharRe.  相似文献   
195.
吕杨  王立宁  黄俊  王泰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7,29(9):652-655,660
从海河、渤海湾水域内采集了沉积物和鱼体(鲫鱼)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测定了样品中的多溴联苯醚(PBDEs).结果表明,沉积物(以干重计)和鱼体(以干重计)中PBDEs的检出水平分别为0.35~5.53、6.81~35.50 ng/g,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PBDEs单体为BDE-28和BDE-47.鱼体内脏组织中PBDEs的检出水平较肌肉组织中的PBDEs要高,表明其更容易富集PBDEs.  相似文献   
196.
渤海和濑户内海环境立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渤海和日本濑户内海的环境问题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相关立法的背景。对中日两国适用渤海和濑户内海的国际法律制度、国内法律文件、环境保护的其他重要文件,如规划计划等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渤海和濑户内海环境立法的比较分析。得出了为恢复和保护渤海的整体功能,促使渤海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支持,必须借鉴日本治理濑户内海的经验,建立渤海这一内海的特别法规体系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管理制度,并形成一系列与之对应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渤海整治的综合效果和渤海的可持续利用能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7.
渤海湾风暴潮灾害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一红  肖嗣荣 《灾害学》1999,14(3):70-75
较详细地分析了天津、河北沿海地区风暴潮时空分布规律、灾情、产生的原因, 指出近年来本区风暴潮发生频率和强度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而且造成的经济损失增长更快。在过去40 a中, 每过10 a 灾损约增加10 倍。并提出了防潮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98.
收集了渤海海域自1952年有赤潮发生记录以来长达65a的相关资料,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了该海域赤潮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其危害程度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渤海赤潮发生最频繁的区域为渤海湾北部、辽东湾西部和东部的海域;渤海共发生赤潮189次,其中影响面积超过1000km2的有21次;2000年以后,赤潮发生频率在明显增加;在6、7和8月份赤潮发生次数最多,分别占总次数的26%、22%和21%;由夜光藻、中肋骨条藻和原甲藻引发的赤潮次数分别为65、11和10次;发生在渤海湾西部、辽东湾西部以及黄河口海域的赤潮对海洋生态危害最大.首次以可视化的方法全方位展现和认识了渤海海域65a来赤潮发生的范围、分布与特点,实现了对该地区发生赤潮信息的整合与处理.这一方法对其他海域赤潮研究亦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9.
为识别影响渤海鳀鱼产卵场分布的关键因素并预测产卵场的未来变迁,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方法,建立了渤海鳀鱼产卵场分布的GWR回归模型,分析了鳀鱼鱼卵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而结合海表温度、盐度变化趋势,预测了未来渤海鳀鱼产卵场空间分布的变迁.结果表明,表层海水的温度、硅酸盐浓度、盐度和海水深度是对鳀鱼产卵场分布贡献较大的因素,其回归系数平均值依次为1.296、-1.133、-0.374和0.521,在未来海表温度、盐度变化情景下,一方面,渤海鳀鱼产卵场总面积将呈现缩小的趋势,最大可收缩为现有面积的47%,特别是渤海湾东北部鳀鱼产卵场明显收缩;另一方面,鳀鱼产卵场的密集区会发生迁移,如在辽东湾将出现新的产卵场密集区.GWR方法可以识别变量的空间非平稳性,应用其预测鳀鱼产卵场的未来变迁,可为渤海生态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0.
根据2016年初夏渤海湾营养盐、叶绿素a和相关水文参数等数据,利用浮游植物吸收营养盐最低阈值和化学计量关系作为判断依据对渤海湾营养盐限制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陆地径流和渤海中部冷水输入的影响,初夏渤海湾在近岸、中部和湾口呈现三个明显的温盐特征海区.溶解无机氮(DIN)和活性硅酸盐(SiO32--Si)受陆源输入影响,呈现近岸高湾口低的特征;DIN平均浓度为(7.67±6.48)μmol/L,SiO32--Si平均浓度为(5.44±3.01)μmol/L,在湾口表层,DIN含量较低仅为(2.21±2.94)μmol/L,其中50%站点含量低于阈值(1μmol/L),58.3%的站点存在DIN限制.而活性磷酸盐(PO43--P)受陆源输入和浮游植物吸收储存作用等因素影响,呈现西部和曹妃甸外近海高中部较低的分布特征,平均浓度为(0.07±0.07)μmol/L,近岸受陆源氮磷输入总量差异影响,表层存在磷潜在限制比例达100%,而中部表层受浮游植物消耗吸收的影响,PO43--P含量较低,仅为(0.02±0.02)μmol/L (未检出设为0),其中近74.3%的水样含量低于阈值(0.03μmol/L),磷限制状况严重.随着渤海湾氮磷营养盐陆源输入总量差距不断扩大,磷限制状况必将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