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08篇 |
免费 | 104篇 |
国内免费 | 52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3篇 |
废物处理 | 40篇 |
环保管理 | 95篇 |
综合类 | 838篇 |
基础理论 | 292篇 |
污染及防治 | 244篇 |
评价与监测 | 30篇 |
社会与环境 | 29篇 |
灾害及防治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45篇 |
2021年 | 44篇 |
2020年 | 41篇 |
2019年 | 64篇 |
2018年 | 51篇 |
2017年 | 52篇 |
2016年 | 76篇 |
2015年 | 53篇 |
2014年 | 80篇 |
2013年 | 121篇 |
2012年 | 101篇 |
2011年 | 132篇 |
2010年 | 89篇 |
2009年 | 98篇 |
2008年 | 81篇 |
2007年 | 68篇 |
2006年 | 78篇 |
2005年 | 51篇 |
2004年 | 51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40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901.
构建了针对再生水补给低C/N河湖水体的"释碳塘-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沉水植物塘"耦合生态净化系统,以北运河上游沙河水库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耦合系统对主要污染物TN、TP和CODCr的净化效能,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了各单元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耦合生态系统稳定运行后出水中TP、TN和CODCr的浓度分别为(0.07±0.03),(1.41±1.06)和(18.51±6.97)mg·L-1,其中,TP和CODCr可稳定达到《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IV类水(湖库)标准,TN达标率为73%.10月下旬后出水中TN不达标主要是由于温度降低导致反硝化细菌活性降低以及进水中C/N降低导致.本耦合系统可强化沙河水库中氮素的去除,不仅体现在释碳床的加入可补充湿地反硝化所需碳源,且自身的"夹心结构"可在内部实现缺氧环境,有利于反硝化的发生.加入释碳床前后,释碳塘和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TN的去除率分别由23.1%±27.3%和38.3%±21.6%提高至25.3%±19.4%和47.4%±15.6%.微生物群落分析结果表明,运行过程中释碳床内部微生物优势菌属由嗜氢菌属和淀粉发酵菌属转变为纤维素降解菌属.耦合系统各单元优势菌属差异较大,其中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在3个单元均为优势菌属. 相似文献
902.
Tani T Arai R Nozoe S Tako Y Takahashi T Nakamura 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2011,102(4):340-347
A dynamic compartment model was investigated to describe 14C accumulation in rice plants exposed to atmospheric 14C with temporally changing concentrations. In the model, rice plants were regarded to consist of three compartments: the ear and the mobile and immobile carbon pools of the shoot. Photosynthetically fixed carbon moves into the ear and the mobile carbon pool, and these two compartments release a part of this carbon into the atmosphere by respiration. Carbon accumulated in the mobile carbon pool is redistributed to the ear, while carbon transferred into the immobile carbon pool from the mobile one is accumulated there until harvest. The model was examined by cultivation experiments using the stable isotope, 13C, in which the ratios of carbon photosynthetically fixed at nine times during plant growth to the total carbon at the time of harvest were determined. The model estimates of the ratios were in relatively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which implies that the newly developed compartment model is applicable to estimate properly the radiation dose to the neighboring population due to an accidental release of 14C from nuclear facilities. 相似文献
903.
Cíntia Melazo Dias Kristina Stenström Igor Luiz Bacelar Leão Roberto Ventura Santos Iêda Gomes Nícoli Göran Skog Peter Ekström Rosangela da Silveira Corrê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2009
Atmospheric air samples were taken within 3 km from power plants encompassing five different distances and wind directions. Samples were taken between 2002 and 2005 aiming to evaluate the environmental 14C enrichment due to the operation of Brazilian nuclear power plants. The sampling system consisted of a pump connected to a trapping column filled with a 3 M NaOH solution. The trapped CO2 was analyzed for 14C by using a single stage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SSAMS). 相似文献
904.
污水生物生态处理工艺中的脱氮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水解池-美人蕉湿地、水解/接触氧化池-菖蒲湿地现场实验装置考察了生物-生态工艺深度净化分散生活污水的效果。结果表明,水解池-美人蕉湿地尽管湿地停留时间达到7 d,出水NH+4-N仍难以达到一级A(GB18918-2002)标准;而增加接触氧化池后,湿地停留时间仅2 d,组合工艺出水水质远优于一级A出水要求。美人蕉湿地脱氮的主要途径是湿地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植物吸收约占28%。对经接触氧化处理,NH+4-N、NO-3-N浓度均较高的进水,菖蒲湿地可在C/N小于2时高效脱氮。菖蒲湿地对TN的去除占组合工艺TN去除量的79%,其中植物吸收仅占湿地除氮总量的8%。湿地介质的厌氧氨氧化活性试验表明,菖蒲湿地介质表面的微生物在无有机碳源存在的条件下,可使培养液中的NH+4-N与NO-3-N、NO-2-N短期内发生同步脱氮,厌氧氨氧化可能是菖蒲湿地在进水低碳源条件下脱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05.
906.
UASB处理高浓度硫酸盐废水启动过程污泥特性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跟踪比较一套处理高浓度硫酸盐污水的UASB反应器从启动驯化到稳定运行的243 d内污泥特性的变化.结果显示颗粒污泥的形成与生物活性直接影响反应器的处理效率.反应器启动初期颗粒污泥的平均粒径由种泥的1.82 mm减少至0.99 mm;随着负荷增加、水力停留时间缩短,颗粒污泥平均粒径呈逐步增长趋势.采用N2吹脱反应器内产生的H_2S,N_2流量为60 mL·min~(-1)时,颗粒污泥的平均粒径快速增长至1.51 mm;N_2流量为100 mL·min~(-1)时,颗粒污泥平均粒径呈现下降趋势;N_2连续吹脱使得反应器内不同高度污泥的平均粒径趋于接近.污泥中活性微生物的量(MLVSS)在启动初期先降后升,升至33.59 g·L~(-1)之后平稳增长到49.72 g·L~(-1),活性污泥中微生物所占悬浮固体量的比例(MLVSS/MLSS)也呈相同的变化趋势,先下降后升至0.36之后平稳升至0. 50;相关性分析表明,反应器硫酸盐还原效率与MLVSS呈显著正相关(r=0.918,p=0.003),驯化过程中SO_4~(2-)还原效率为30%~95%.电镜分析表明,接种时颗粒污泥表面粗糙,结构松散,多为丝状菌、杆菌、球菌;驯化后颗粒污泥表面光滑内部微生物结构紧密,菌群密集,多为弧菌、杆菌.硫酸盐还原反应器驯化过程中负荷、水力停留时间、反应器内水力上升流速、以及N2吹脱强度和时间都影响颗粒污泥粒径的变化;污泥中菌群组成的变化也可能是影响颗粒污泥粒径变化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07.
908.
高效产絮凝剂荧光假单胞菌C-2培养条件优化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筛选出的一株高效产絮凝剂荧光假单胞菌C-2为菌种,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确定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黄豆饼粉。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该菌产絮凝剂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菌株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是碳源为葡萄糖(20.0g/L),氮源为黄豆饼粉(4.0g/L),培养温度为30℃,培养基初始pH值为8.0,通气量为160r/min,在此培养条件下,对高岭土悬浊液絮凝率达93.52%。最佳培养条件下产生的絮凝剂用于多种实际废水的净化,其中对色度和浊度的去除率均在80%以上,对COD的去除率为52.67%~85.22%。 相似文献
909.
910.
亚热带农田和林地大气氮湿沉降与混合沉降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在位于我国亚热带区域的湖南省长沙县金井河流域,设置一个农田监测点和一个林地监测点,开展了完整的2a(2011年3月至2013年2月)大气氮素(N)湿沉降和混合沉降(湿沉降+部分干沉降)的监测,评价两种方法监测的大气氮素沉降的差别,并建立一种采用氮素混合沉降来估算氮素湿沉降的方法.结果表明采样点氮素湿沉降和混合沉降以NH_4~+-N沉降量最高,其中农田点大气氮湿沉降、混合沉降量分别为26.2 kg·(hm~2·a)~(-1)、28.9 kg·(hm~2·a)~(-1),湿沉降、混合沉降NH_4~+-N、NO_3~--N和可溶性有机氮(DON)分别占湿沉降、混合沉降总氮(TN)的49.7%、31.3%、19.0%和48.7%、31.6%、19.7%.林地点大气氮湿沉降、混合沉降量分别为23.6 kg·(hm~2·a)~(-1)、27.8 kg·(hm~2·a)~(-1),湿沉降、混合沉降NH_4~+-N、NO_3~--N和DON分别占湿沉降、混合沉降TN的53.9%、34.8%、11.4%和49.6%、31.6%、18.9%.研究区域降雨量与湿沉降、混合沉降雨水中NH_4~+-N、NO_3~--N和TN浓度均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沉降量有显著正相关性.两监测点湿沉降与混合沉降的雨水中N素浓度具有极显著线性相关性(决定系数大于0.82),根据二者之间建立的回归方程,农田点采用混合沉降估算湿沉降中NH_4~+-N、NO_3~--N和TN沉降的系数值分别为0.875、0.774和0.852;林地点相应的系数值分别为0.859、0.783和0.819,该系数值主要与监测点的氮素湿沉降量及大气颗粒态氮的污染水平有关.亚热带区域采用大气氮素混合沉降替代氮素湿沉降,将导致氮素湿沉降被高估10%~18%,利用氮素混合沉降和氮素湿沉降之间的回归方程,可以较好实现采用混合沉降来估算湿沉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