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06篇 |
免费 | 788篇 |
国内免费 | 9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98篇 |
废物处理 | 58篇 |
环保管理 | 63篇 |
综合类 | 1053篇 |
基础理论 | 429篇 |
污染及防治 | 314篇 |
评价与监测 | 58篇 |
社会与环境 | 12篇 |
灾害及防治 | 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篇 |
2024年 | 45篇 |
2023年 | 56篇 |
2022年 | 71篇 |
2021年 | 90篇 |
2020年 | 52篇 |
2019年 | 82篇 |
2018年 | 156篇 |
2017年 | 97篇 |
2016年 | 104篇 |
2015年 | 81篇 |
2014年 | 66篇 |
2013年 | 105篇 |
2012年 | 99篇 |
2011年 | 112篇 |
2010年 | 83篇 |
2009年 | 95篇 |
2008年 | 75篇 |
2007年 | 78篇 |
2006年 | 70篇 |
2005年 | 60篇 |
2004年 | 55篇 |
2003年 | 65篇 |
2002年 | 43篇 |
2001年 | 40篇 |
2000年 | 42篇 |
1999年 | 30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Enhanced removal of organics by permanganate preoxidation using tannicacid as a model compound – Role of in situ formed manganese dioxid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effect of permanganate preoxidation on organic matter removal during the coagulation with aluminum chloride was investigated using tannic acid as a model compound. Results showed that a small amount of KMnO4 (0.75 mg/L) increased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tannic acid up to 20%, as compared to the process of coagulation by aluminum chloride alone. The key factor enhancing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tannic acid in preoxidation process was the in situ formation of a reductant manganese dioxide. The complexation model was used to describe the reaction between MnO2 and tannic acid. Under weak pH condition, tannic acid was difficult to be adsorbed by MnO2 due to the static electrical repulsive forces. The presence of Ca2+ served as a bridge to hold the negative charged MnO2 and tannic acid together, which could be a crucial factor influencing tannic acid adsorption by in-situ manganese dioxide. 相似文献
882.
883.
为研究河北省中南部对流层内CH4时空分布特征,2018年6~7月利用空中国王350飞机搭载高精度CH4分析仪和相关辅助设备,对河北中南部城市上空(600~5500m)CH4浓度进行飞机探测.探测期间共飞行4架次,取得7组CH4浓度垂直廓线数据.结果表明:探测期间CH4浓度最小值为1884×10-9,最大值为2038×10-9,多架次垂直方向上平均浓度为(1915±90)×10-9.不同探测架次CH4浓度随高度变化趋势有较好的一致性,随高度增加,均出现先增大后减小,后稳定不变的趋势,且在混合层顶以下(约1000m)存在明显分界线.1000m以下,同高度层CH4浓度变化较大,不同架次间浓度相差最大值达124×10-9,同一架次CH4浓度的垂直梯度变化受大气层结影响明显,位温垂直梯度接近零时,CH4浓度的垂直梯度变化不明显.1000m以上,CH4浓度垂直随高度增加呈指数减小,同高度层CH4浓度变化较小,变化偏差在平均值的5%以内,4000m以上,同高度层CH4浓度振幅最小,差值<15×10-9,此时浓度可代表该区域背景大气的平均浓度.石家庄上空同高度层CH4浓度白天整体大于夜间,随高度降低差值变大,说明石家庄白天CH4排放源强度大于夜间. 相似文献
884.
以FeCl3为原料,尿素为沉淀剂,抗坏血酸为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结构导向剂,纳米碳粉为模板,水热法制备了一种新型α-Fe2O3砂芯微球.通过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BET/BJH)等手段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新型α-Fe2O3砂芯微球尺寸均匀,直径为50μm左右,是由直径40nm\"米粒状\"纯相α-Fe2O3自聚而成,SBET为25.45~32.46m2/g.在紫外(UV,高压汞灯)辐射下能够活化过硫酸盐(PMS)产生强氧化性的硫酸根自由基(SO4-·).40min内AO7的降解率可达98.6%,采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技术鉴定了主要的活性氧自由基(ROS)为SO4-·.此外发现PMS作为一种电子捕获剂,能有效抑制光生电子(eCB-)和空穴(hVB+)的复合,AO7能直接和hVB+、SO4-·和羟基自由基(OH·)反应而迅速被氧化降解;α-Fe2O3回收重复使用10次,仍可以达到80%以上的去除率.通过考察α-Fe2O3投加量、PMS浓度、初始pH值、阴离子和初始AO7浓度等不同条件对AO7降解率的影响,发现在初始pH值为7.0,α-Fe2O3的投加量为1.0g/L,PMS浓度为0.3g/L时,40min内对AO7的降解率可以达到99%以上;阴离子CO32-、NO3-以及Cl-对该体系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85.
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纳米Fe0颗粒,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纳米Fe0对3种单氯酚(2-CP, 3-CP, 4-CP)的去除作用.结果表明,纳米Fe0对单氯酚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主要降解途径为先脱氯后开环,实现氯酚分子与Fe原子间的电子转移,达到还原脱氯的效果.3种单氯酚的脱氯难易程度为2-CP>3-CP>4-CP,脱氯反应活性与其分子最低空轨道能量(ELUMO)有关.随着氯酚初始浓度的增大,其相对去除率略有降低, 但绝对降解量有较大提高.温度不仅影响脱氯速率,而且影响氯酚去除的途径,温度较高时,氯酚先脱氯后开环;温度低时,较易产生氧化产物. 相似文献
886.
PM2.5染毒心血管内皮细胞24h后,提取内皮细胞中的mRNA,通过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及电泳的方法,确定PM2.5染毒前后心血管内皮细胞中IL-4、嗜酸性粒细胞活化趋化因子(extaxin)相对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大气PM2.5染毒浓度的增加,0.05,0.20mg/mL染毒组心血管内皮细胞中IL-4和extaxin mRNA表达产物的相对含量显著增高,说明IL-4、extaxin等I型变态反应相关炎性因子在PM2.5的心血管毒性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87.
pH和盐对活性炭纤维吸附2,4-二硝基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静态吸附的方法,研究了pH和盐对活性炭纤维ST-8和ST-13吸附水中2,4-二硝基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0~14范围内,吸附量先随着pH的增大而增大,然后吸附量随着pH的增大而减小;在pH11时,吸附量最小但不为零;在pH11~14范围内,吸附量随着pH增大而增大;ST-8和ST-13吸附2,4-二硝基酚的最佳pH分别为2和3。pH对吸附的影响主要是改变2,4-二硝基酚的存在形态、活性炭纤维表面的电荷和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盐的存在对吸附2,4-二硝基酚有利;低pH时,氯化钠的作用是盐析效应;在pH较大时,氯化钠的作用是屏蔽效应。在pH为11的条件下,氯化钠浓度为5.0mol/L时,ST-13可以完全消除静电斥力,而ST-8只能克服大部分的静电斥力。 相似文献
888.
采用最高的电化学稳定性钛基镀IrO2/Ta2O5为阳极,以石墨为阴极,通过外加Fe2+,构成一种新的高效电Fenton体系对难降解有机物对硝基酚(4NP)废水进行了降解研究。在最佳工艺条件:恒电流0.3A,Na2SO4浓度3g/L,Fe2+浓度为1mmoL/L,曝气量40mL/min,初始pH为5.30对100mg/L的4NP电解2h,COD去除率达84%。并且钛基镀IrO2/Ta2O5阳极相对于目前常用的Pt、PbO2等阳极具有特有的优势,为废水处理中选择新型阳极材料和新的反应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89.
为研究离子液体氯化1-辛基-3-甲基咪唑([C8mim]Cl)是否通过内质网应激(ERS)通路诱导细胞凋亡,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的基础上,用0,50,100,200μmol/L[C8mim]Cl处理HepG2细胞24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ERS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显示:[C8mim]Cl处理后HepG2细胞凋亡呈浓度依赖性增高.ERS相关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磷酸化RNA依赖的蛋白激酶样内质网激酶(p-PERK)、磷酸化真核起始因子2α(p-eIF2α)、磷酸化肌醇需求酶-1(p-IRE1)、激活转录因子4(ATF4)和ATF6显著上调.[C8mim]Cl还显著诱导了C/EBP同源蛋白(CHOP)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4(caspase 4)蛋白表达,促进了caspase 9和caspase 3活性升高.因此,[C8mim]Cl可通过ERS通路诱导HepG2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90.
Hypospadias is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and characteristic midline defects in male infants with the Wolf-Hirschhorn (4p —) syndrome. In this report we present a case in which hypospadias was identified prenatally at 29 weeks' gestation in association with 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 Cytogenetic evaluation after birth confirmed a 46, XY, del(4)(p14) karyotype. The prenatal identification of hypospadias in fetuses with 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 and normal amniotic fluid should suggest a diagnosis of Wolf-Hirschhorn syndrom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