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45篇
  免费   2779篇
  国内免费   7100篇
安全科学   3188篇
废物处理   612篇
环保管理   1071篇
综合类   15328篇
基础理论   2521篇
污染及防治   2194篇
评价与监测   830篇
社会与环境   595篇
灾害及防治   485篇
  2024年   404篇
  2023年   1340篇
  2022年   1355篇
  2021年   1472篇
  2020年   1181篇
  2019年   1250篇
  2018年   767篇
  2017年   778篇
  2016年   922篇
  2015年   1186篇
  2014年   1665篇
  2013年   1206篇
  2012年   1487篇
  2011年   1453篇
  2010年   1184篇
  2009年   1457篇
  2008年   1230篇
  2007年   1164篇
  2006年   1099篇
  2005年   909篇
  2004年   778篇
  2003年   518篇
  2002年   366篇
  2001年   307篇
  2000年   237篇
  1999年   178篇
  1998年   128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100篇
  1994年   85篇
  1993年   99篇
  1992年   91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991.
针对UASB耐冲击能力低的问题,采用短暂冲击负荷的方法进行52 d中试研究,并考察接种絮状污泥的UASB对以污冷凝水为主要成分的酒精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UASB呈现较强耐冲击负荷能力;第49天产气速率最高,可达3.03 L/(L·d),反应器内形成了粒径0.5~1.5 mm的颗粒,电镜扫描的颗粒污泥结构致密,由多个杆状细菌形成网状结构。在夏季无保温措施、负荷冲击条件下培养颗粒污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2.
将布水装置优化后的新型内循环(IC)反应器应用于某山梨醇生产企业实际废水的二级厌氧生化处理,获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调试阶段的结果表明:经过IC反应器的处理后,废水COD浓度由处理前的2 374~4 967 mg/L降至301~823 mg/L,COD去除率达81.4%~91.2%,COD容积负荷达8.1~13.7 kg/(m3·d);总体来说,当水力负荷增大时,COD容积负荷也相应增大;IC反应器的出水挥发性脂肪酸(VFA)基本控制在200 mg/L以下;厌氧出水再依次经过接触氧化池和絮凝沉淀池等配套工艺的处理后,COD降至80 mg/L以下,实现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993.
在对超声波、Ca(OH)2单独破解污泥效果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响应面法对超声波-Ca(OH)2联合破解剩余污泥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单独破解剩余污泥过程中,污泥破解效果与超声波能量密度和作用时间均成正相关;Ca(OH)2单独破解剩余污泥过程中,当Ca(OH)2投加量为0.04 mol/L时,污泥破解效果最佳,1 h内污泥的破解率(DD)由控制样的0.61%增长到7.48%;联合破解剩余污泥效果优于2种单独破解效果,污泥破解率与超声波能量密度(A)、Ca(OH)2投加量(B)、联合作用时间(C)满足三元二次方程方程DD=-2.660-0.057A+484.738B-0.048C+0.441AB-2.233×10-3AC-0.088×BC-2.909×10-4A2-6 055.000 B2+2.117×10-4C2,且超声波与Ca(OH)2联合破解污泥过程中存在协同效应,当超声波能量密度为0.10 kW/L、Ca(OH)2投加量为0.04 mol/L、联合作用时间为60min时,污泥的破解率达到19.60%,此时协同效应最强。  相似文献   
994.
以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考察A/O-MBR系统稳态运行状况及抗冲击负荷能力,探讨系统运行过程中基质降解动力学方程。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对实际生活污水波动(COD:70~200 mg/L;NH4+-N:18~45 mg/L)的适应性较强,能抗击1.53 kgCOD/(m3·d)的容积负荷,连续运行出水的COD均在40 mg/L以下,NH4+-N均在1.5 mg/L以下,达到GB8978-1996的一级A标;采用Mond模型对COD降解动力学过程进行解析,获得动力学参数Vmax=0.38 d-1及KS=100.98;实验验证该动力学方程能较好地预测A/O-MBR出水水质,可以为A/O-MBR系统处理生活污水工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5.
为探讨水葫芦与猪粪在交替式好氧厌氧堆肥作用下CO2与NH3产生与释放特征,将水葫芦、猪粪与木屑以1.7:1.0:0.3(湿重比)的比例混合均匀,进行为期56 d交替式好氧厌氧堆肥化处理。结果表明,交替好氧厌氧条件下水葫芦与猪粪混合堆肥尾气中CO2浓度随堆肥进行先增加后缓慢减少,前14 d CO2释放量占该阶段总有机碳(TOC)减少量的92.75%。NH3的释放浓度随堆肥进行而逐渐降低,堆肥NH3释放浓度与温度变化具有明显相关性。NH3挥发是堆肥氮损失的主要根源,占堆肥过程前14 d总氮(TN)损失的73.79%。  相似文献   
996.
辽宁某污水处理厂采用A/O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工艺运行中能源消耗较大,节能降耗是企业降低污水处理成本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该厂监测数据研究发现污水处理能源消耗与季节性因素关系密切。为制定合理的节能工艺运行策略,需要对该厂污水处理能耗状况进行季节性评价研究。文中在综合考虑污水处理能耗与环境因素、工艺运行参数和污水处理效果关系的基础上,选取与污水处理过程密切相关的16个季节性指标,利用各指标四季监测数据波动范围将其划分为3个等级标准,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行四季综合能耗等级评价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污水处理厂的工艺运行设置状态更适合于夏季运行,春季和秋季运行状况较为合理,而冬季运行能源浪费较大,应调整运行参数设置,在尾水达标的前提下实现降低能耗的目标。  相似文献   
997.
选择四川攀枝花地区广泛分布的3种土壤,研究五价钒[V(Ⅴ)]与四价钒[V(Ⅳ)]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分别运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对V在黄棕壤、紫色土和水稻土中的等温吸附线进行拟合,计算出这2种价态的V在各土壤中的最大吸附量,比较不同土壤对不同价态V的吸附能力,同时分别分析3种土壤吸附平衡液与解吸液pH的变化。结果表明:(1)2种价态的V在3种土壤中的等温吸附线与两模型均基本吻合;(2)3种土壤对2种价态的V的吸附能力大小顺序一致,依次为:黄棕壤>水稻土>紫色土;(3)3种土壤对V(Ⅳ)的最大吸附量基本一致,但紫色土与水稻土对V(Ⅴ)的最大吸附量高于黄棕壤;(4)V(Ⅳ)在3种土壤中的解吸率高于V(Ⅴ),最高可达48.93%;(5)V(Ⅴ)的吸附平衡液与解吸液pH均随V浓度增加呈上升趋势,而V(Ⅳ)的吸附平衡液与解吸液pH均随V(Ⅳ)浓度增加呈下降趋势,且3种土壤的吸附平衡液pH变化幅度较解吸液大。  相似文献   
998.
针对目前水体环境雌激素的污染形势严峻,且其对水体功能性微生物群落影响规律及机理不明等问题,选择典型天然雌激素——17β-雌二醇(E2)为主要研究对象,构建实验室厌氧水体微生态系统,分析E2污染对厌氧水体微生物活性和产甲烷功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厌氧条件下,E2污染对水体微生物群体的活性存在显著的抑制效应,对水体甲烷的产生速率亦存在规律性的影响。当水体E2浓度≤0.5 ng/L时,对水体微生物的产甲烷活性存在促进作用。当E2浓度≥1.0 ng/L时,E2污染对水体微生物的产甲烷活性存在明显的抑制效应,且随着E2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因此,厌氧条件下,微量E2污染会影响水体微生物活性和产甲烷效应的变化,从而对水体自净功能和甲烷释放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99.
溴氰虫酰胺及其代谢物在土壤和葱中残留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建立了溴氰虫酰胺及其代谢产物J9Z38在土壤和葱中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LC-MS/MS)测定方法,其最小检出量分别为0.1×10-9g和0.5×10-9g;溴氰虫酰胺和J9Z38在葱和土壤样品中最低检出浓度均为0.01 mg/kg。在0.01~0.1mg/kg添加水平下,溴氰虫酰胺在土壤和葱中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7.8%~99.3%和79.6%~100.3%,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6%~4.6%和5.1%~7.2%;J9Z38在土壤和葱中添加回收率分别为76.0%~100.8%和77.8%~98.9%,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5.6%~10.0%和4.2%~8.3%,均符合农药残留量分析的要求。同时,为了解100 g/L溴氰虫酰胺油悬剂在葱上施用后,溴氰虫酰胺在土壤和葱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状况,在北京和山东两地开展了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溴氰虫酰胺在土壤和葱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3~2.6 d和2.4~4.3 d,属于易降解农药。100 g/L溴氰虫酰胺油悬剂按推荐剂量和1.5倍推荐剂量在葱中各施药3次和4次,距最后一次施药1 d时,溴氰虫酰胺在葱中最高残留量为0.13 mg/kg,表明100 g/L溴氰虫酰胺油悬剂在葱中使用后,溴氰虫酰胺在葱中的残留量较低。  相似文献   
1000.
以金属有机多孔材料MIL-101(Cr3+)为非均相催化剂,过硫酸钠(Na2S2O8)为类Fenton体系的氧化剂,在可见光(300 W)下对甲基橙进行催化氧化降解研究。结果表明,MIL-101(Cr3+)在反应时间为120 min时对甲基橙降解率高达91.0%,且回收利用3次后仍表现出优异的降解性能(降解率达到81.0%)。同样条件下,把MIL-101(Cr3+)替换为TiO2或者不添加任何催化剂,甲基橙的降解率分别为25.6%和8.8%。采用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考察了常温下MIL-101(Cr3+)的禁带宽度大小,进一步证明其优异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同时还探讨了MIL-101(Cr3+)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