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8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62篇
安全科学   37篇
废物处理   26篇
环保管理   93篇
综合类   595篇
基础理论   50篇
污染及防治   190篇
评价与监测   151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781.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feasibility of fresh leachate treatment by an upflow blanket filter (UBF). Through dilution and partial effluent recycling, the organic loading rates increased from 0.51 to 14.56 kg COD/(m3·d), meanwhile the corresponding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decreased from 9.0 to 3.6 d. The reactor was able to achieve steady-state within 80 d.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COD fluxes in the process, it was concluded that anabolism was the main pathway of COD removal in the initial phase (1–33 d), accounting for 57%–85% of total COD removed. As the anaerobic consortium of bacteria reached steady-state (after 70–86 d), the majority of COD removed was transformed into methane, because the specific methane yield was close to the theoretical value (0.36 L CH4/(g CODdeg)).  相似文献   
782.
宋在兰 《四川环境》2000,19(2):53-55,57
从COD与BOD5的构成及降解动力学出发是新兴的以CODNB/COD为一常数进行研究,得到了BOD5与COD的相关模式。应用五粮液废水的实测数据和数理统计方法对模式进行检验,证明其具有实用性,从而可从COD值快速预报BOD值,此模式适用于城市污水和有机废水。  相似文献   
783.
包气带中造纸废水COD天然生物降解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文炳  段保需  张诚 《环境科学》2000,21(1):102-105
通过野外试验和土柱实验,研究了造纸废水渠底部包气带中,天然形成的生化层分布特征及其对COD降解能力和机制.结果表明,包气带中生化层由生物氧化带和生物还原带组成,生化层的发育厚度受包气带厚度控制,当包气带厚度大于10m 时,生化层发育良好,对COD的降解率达到97% 以上.  相似文献   
784.
餐饮废水生物处理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活性污泥生物反应器对餐饮废水进行处理 ,考察了溶氧浓度、细胞平均停留时间、曝气时间以及污泥负荷对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85.
随着生物除磷脱氮工艺的大量使用,初沉池的设置和取消一直在学术和工程界存在争议。以重庆市某污水厂为对象,从对无机悬浮固体(ISS)、COD和TN去除效果的角度探讨了初沉池在污水处理系统的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合流制排水体制下,该污水厂进水污染物浓度非常高,COD、SS和IS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60、1 100和780 mg/L;初沉池对COD、SS和ISS的去除率分别为61%、78%和85%,对ISS的去除率比COD高20%左右;污水经过初沉池沉淀之后,ISS/COD从1.7下降到0.7左右,COD/TN从8.0左右下降到4.3,粒径由40μm下降到30μm。初沉池对大粒径的ISS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未能被去除的小粒径ISS容易悬浮在混合液中,降低MLVSS/MLSS。从ISS/COD的削减和保持混合液MLVSS/MLSS正常的角度来讲,初沉池不应取消。  相似文献   
786.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原水为实验水样,研究了液体FeCl3混凝剂中亚铁含量对其混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液体FeCl3混凝剂中亚铁的含量与其对污水中总磷和COD的去除效果呈非线性相关性,当FeCl3中亚铁含量为25%时,16.0 mg/L的投加量即可使上清液COD降至195 mg/L,去除率达56.7%,总磷降至1.7 mg/L,去除率达70.7%;当FeCl3中亚铁含量继续降低至0.4%时,COD、总磷的去除率仅提高1.1%和1.3%。因此从性价比来讲,FeCl3混凝剂用于污水厂原水混凝时,可适当放宽产品质量标准中亚铁含量限值的规定,有利于降低氯化铁混凝剂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787.
研究了生物膜法对广东省某硫化铅锌矿尾矿库外排废水的处理效果,探索不同载体,不同COD浓度对生物膜法降解COD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的COD对生物膜法处理选矿废水有影响,在6~13℃的条件下,水力停留时间为2 d时,以50 cm×25 cm×0.4 cm的黏胶材料生物载体作为挂膜载体,处理50 L硫化铅锌矿尾矿库外排废水取得了良好效果,出水COD浓度稳定在40 mg/L左右,出水达到《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6-2010)的要求。  相似文献   
788.
多级厌氧法处理螺旋霉素工业发酵菌渣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自主设计的多级厌氧反应器系统来考察半连续处理螺旋霉素工业发酵菌渣的效果。该系统总反应体积为44 L,由4个11 L的升流式厌氧反应罐组成,罐体间采用串联方式连接。121 d的连续运行周期分为3个阶段,各阶段的有机负荷率分别为1.27、1.82和2.73 kg COD/(m3·d)。全过程中主要监测了各级罐体的产气量和螺旋霉素的降解。结果表明,多级厌氧反应器系统启动初期会出现产气不稳定现象,经过2个月的运行之后系统达到稳定状态。在有机负荷达到2.73 kg COD/(m3·d)时,各级罐体仍能稳定运行,总产气的45%集中在1号罐。在系统启动初期,螺旋霉素不能被明显降解。运行约80 d后,整个体系达到了快速降解螺旋霉素的状态,在2.73 kg COD/(m3·d)的有机负荷率下,螺旋霉素降解率达到97%,同时可溶性COD降解率也达到了90%。  相似文献   
789.
采用铁炭微电解-Fenton联合工艺深度处理制药废水生化出水,探讨了初始pH、曝气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微电解出水Fe2+和Fe3+变化规律、COD降解速率以及后续Fenton氧化效果的影响,为优化微电解-Fenton氧化联合工艺提出了微电解间歇加酸的理论。间歇加酸可提高微电解系统中COD降解速率和Fe2+含量,使后续Fenton氧化无需投加FeSO4·7H2O即可达到较好的COD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初始pH=2.5,曝气量为0.6 m3/h,间歇加酸30 min/次,微电解反应2 h,出水投加1 mL/L的H2O2进行Fenton氧化2 h,COD总去除率可达81.33%;间歇加酸30 min/次可将微电解反应2 h出水Fe2+浓度从50 mg/L提高至151 mg/L,COD降解速率从10.6 mg COD/(L·h)提高至22.2 mg COD/(L·h)。  相似文献   
790.
针对偶氮类有机物废水具有色度大,难降解的特点,以对二甲基氨基偶氮苯磺酸钠(甲基橙)为模拟研究对象,对水体系中铁炭微电解-Fe2+/K2S2O8降解甲基橙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出该方法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一步通过单因素影响实验确定该方法的最佳条件是:铁炭微电解填料、FeSO4和K2S2O8投加量分别为300 g/L、1.3mmol/L和0.7 mmol/L,初始pH值为7.0。在最佳条件下,甲基橙COD和色度去除率分别能达到64.7%和68.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