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32篇
基础理论   7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The catalyst of CuOx/Al2O3 was prepared by the dipping-sedimentation method using γ-Al2O3 as a carrier. CuO and Cu2O were loaded on the surface of γ-Al2O3,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In the presence of CuOx/Al2O3, the microwave-induced chlorine dioxide (ClO2) catalytic oxidation process was conducted for the treatment of synthetic wastewater containing 100 mg/L phenol.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moval percentage and initial ClO2 concentration, catalyst dosage, microwave power, contact time, initial phenol concentration and pH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icrowave-induced ClO2-CuOx/Al2O3 process could effectively degrade contaminants in a short reaction time with a low oxidant dosage, extensive pH range. Under a given condition (ClO2 concentration 80 mg/L, microwave power 50 W, contact time 5 min, catalyst dosage 50 g/L, pH 9), phenol removal percentage approached 92.24%, corresponding to 79.13% of CODCr removal. The removal of phenol by microwave-induced ClO2-CuOx/Al2O3 catalytic oxidation process was a complicated non-homogeneous solid/water reaction, which fitted pseudo-first-order by kinetic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ClO2 oxidation, ClO2 catalytic oxidation and microwave-induced ClO2 oxidation, microwave-induced ClO2 catalytic oxidation system could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degradation efficiency. It provides an effective technology for the removal of phenol wastewater.  相似文献   
52.
以某啤酒厂活性污泥作为接种物富集对污水有降解作用的微藻与细菌,探讨藻菌共生体在经过不同处理的污水培养基中生长情况及藻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微藻在两个处理组Treat.1(过滤且灭菌污水)和Treat.2(过滤未灭菌污水)中均生长良好;培养20d后,微藻和细菌在不同污水处理组中群落结构与原样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藻菌在污水培养基中生长,莱茵衣藻和小球藻在Treat.1和Treat.2中成为优势藻类;无色杆菌属unidentified OPB35的相对丰度在两组实验组中均明显增加,溶杆菌在Treat.1和Treat.2中显著减少.藻菌共生体对Treat.1和Treat.2中的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可达到73.7%和67.9%.结果表明,Treat.1和Treat.2中的污水培养基对微藻及细菌的群落结构有显著的影响,但不同处理组中不同藻菌共生体对培养液的CODCr去除无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53.
松花江、黑龙江水中可溶性铁与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黑龙江和松花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河水中可溶性铁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有机质含量、pH值的关系.结果表明,黑龙江、松花江水体中可溶性铁质量浓度分别为0.10~0.62和0.11~0.73 mg·L-1,Fe2+质量浓度分别为0.01~0.16和0.04~0.35 mg·L-1.松花江水体中可溶性铁、Fe2+浓度平均值均略高于黑龙江.同一年份内水体可溶性铁含量峰值以平水期居多.黑龙江水体CODCr与Fe2+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松花江水体CODCr与可溶性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松花江水体中BOD5、pH值与Fe2+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人为来源的难生物降解有机质的大量输入提高了河水中铁离子的络合容量,使水中可溶性铁和有机络合铁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54.
研究了工业废水中有机污染物指标TOC、CODCr、BOD5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用耶拿Muhiwin N/C 3100型总有机碳测定仪测定TOC,用经典方法测定CODCr、BOD5。通过TOC线性回归计算发现TOC与CODCr、BOD5有很好的相关性。因此对于生产稳定的企业可通过测定TOC推算出CODCr、BOD5值。从而可将TOC作为有机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55.
对一采用Carrousel工艺的污水处理厂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运行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工艺改造和节能工程改造。考察了改造前后的不同季节对系统进水和出水中化学需氧量(CODCr)、氨氮(NH3-N)总磷(TP)和悬浮物(SS)的去除率的影响。浓度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改造后的出水水质明显优于改造前的出水水质,抗负荷冲击能力增强,工程运行更加稳定可靠,设备稳定性显著提高,系统在不同季节受环境变化影响较小,当进水中污染物浓度在一定范围时,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此次改造为类似工程问题解决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6.
以钛板为电极,以硝基苯模拟废水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硝基苯溶液的初始浓度、支持电解质的种类及浓度、电解时间、外加电压及溶液初始pH值等因素对电化学降解硝基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硝基苯初始质量浓度为60 mg/L,投加浓度为0.02 mol/L的NaCl为支持电解质,溶液初始pH为6,外加20 V电压的条件下,电解2.5 h,硝基苯COD_(Cr)去除率可达95%。在此基础之上,对硝基苯的降解过程的机理及产物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7.
微电解处理垃圾渗沥液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微电解的特点,采用微电解技术对垃圾渗沥液经生化处理后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微电解处理的效果随着进水pH值的升高越来越差.对微电解出水经中和、过滤后的CODCr浓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电解产生的Fe(OH)3絮状物通过吸附捕集作用效果明显.出水投加1~2g/L粉末活性炭,CODCr排放浓度可以达到GB16889-1997《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58.
对微电解后废水初始pH、外加Fe2+、H2O2浓度、处理时间对色度及CODCr去除率的影响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pH的增加,色度和CODCr的去除率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pH值等于4时,处理效果最好。外加Fe2+,H2O2和反应时间对废水CODCr和色度去除率的影响类似于pH的影响,获得的H2O2最佳投加量4 mL/L,FeSO4.7H2O为1.5g/L,最佳处理时间60min。在优化实验条件下,CODCr和色度的去除率稳定在80%和84%附近。  相似文献   
59.
将蒸馏水作为管理水样对CODCr-全程序空白值进行测定,从2009年4月3日到2009年5月15日,35个管理水样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为9.00 mg/L,标准偏差为2.65mg/L,两倍标准偏差为5.30mg/L,三倍标准偏差为7.95mg/L,根据文献对日常检测数据统计绘出质量控制图,进行日常质量管理,运行结果符合数理统计规律,平均值可以作为计算的基础数据使用。  相似文献   
60.
采用铁屑/活性炭微电解法,对化学混凝处理后的钻井污水进行试验研究,得出最佳工艺条件:起始pH为1.0、铁/炭质量比为10、反应时间3h,宜选择活性炭、铸铁作为微电解法的材料。多因素正交试验表明:对CODCr去除能力的影响顺序为:起始pH>液固比>铁/炭质量比,对两种有代表性的活性炭分别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在四川普光气田普光A-2井现场试验表明,化学混凝——铁屑/活性炭微电解处理钻井污水,能够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