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3篇
  免费   402篇
  国内免费   1142篇
安全科学   215篇
废物处理   145篇
环保管理   465篇
综合类   2497篇
基础理论   353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91篇
评价与监测   245篇
社会与环境   236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168篇
  2021年   202篇
  2020年   189篇
  2019年   184篇
  2018年   174篇
  2017年   198篇
  2016年   224篇
  2015年   228篇
  2014年   236篇
  2013年   275篇
  2012年   278篇
  2011年   365篇
  2010年   195篇
  2009年   198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70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2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31.
特大型城市客运交通碳排放与减排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对现有城市交通碳排放测算方法的比较分析,以上海市为例,采用IPCC"自下而上"法对特大型城市客运交通CO2排放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轨道交通是碳排放效率最高的客运方式,出租车最低;客运交通CO2排放总量增长迅速,且碳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近年客运交通CO2排放增量主要来自私人载客汽车,同时公务交通在客运交通碳排放中始终占较大比重。由此本文认为,控制客运交通碳排放的关键在于对以私人载客汽车和单位载客汽车为主的个体交通的管理和控制,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的交通结构。在此基础上,为了将控制碳排放纳入到城市交通政策目标中去,本文就主要城市交通政策对客运交通碳排放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得出结论:以往的交通供给、需求管理政策对于抑制客运交通碳排放增长的作用有限;而就目前城市空间发展政策的实施效果而言,也不利于降低居民出行的碳排放水平。文章最后分别从交通供给、需求管理以及城市空间角度给出了控制客运交通碳排放的对策。  相似文献   
232.
The present paper analyzes historic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emiss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different stages through adopting elastic decoupling methods and Tapio evaluation criteria along with a comparison with the national Five Year Plan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emission and economy in China are differ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arbon emission have less connection in the recent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in China. It is a difficult task to realize the promise that we will reduce carbon emission by 40%-50% in 2020 based on the data from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different expectation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economists. Through constructing the calcula- tion model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gap according to different development scenario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economic growth,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re the main drivers to the increase of carbon emissi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particularly, the reduc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is the primary means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 in China. It is imperative to transform the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and it is a grand task to perform and there is a long way to go for China to maintain economic growth and reduce carbon intensity.  相似文献   
233.
Montagnini F  Finney C 《Ambio》2011,40(3):285-297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PES) can encourage projects that enhance restoration, produc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 When projects promote differentiated systems by paying farmers for the provision of services, the application of PES requires evalu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services provided by each system. We present evaluations of carbon stocks and biodiversity in pure and mixed native tree plantations in Costa Rica. To illustrate how monetary values can be assigned, we discuss a project that awarded PES to silvopastoral systems in Costa Rica, Nicaragua, and Colombia based on carbon stocks and biodiversity. PES can promote positive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in farmers. Currently this project is being scaled up in Colombia based on their positive experiences with PES as a tool to promote adoption. Compared to PES systems that include only one environmental service, systems that incorporate bundling or layering of multiple services can make sustainable land uses more attractive to farmers and reduce perverse incentives.  相似文献   
234.
企业内部碳交易市场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加剧,企业逐渐认识到将气候变化问题上升到企业战略高度的重要性.在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目前企业自主减排的动力不足,这不仅需要外部激励,更需要企业具有内生性动力.而只有依靠企业运行机制的修整和改良才能在根本上激励企业减排的自发性.企业内部碳交易市场的构建就能起到这个作用——它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基于“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理念,建立企业内部碳交易市场,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权的重新分配和交易.它具体包括三个互为联系的子市场,即碳信用市场、碳项目市场和现碳交易市场,各子市场的良好运作也需要三重保障,即减排基金的合理构建、产权的明晰和监督机制的完善.通过构建内部碳交易市场,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权在企业内部的市场化运作,提高温室气体排放权的利用效率,从而减少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保障企业抓住气候变化带来的战略机遇,规避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35.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我国各省份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省份的碳排放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空间正自相关性,碳排放量最高的省份多处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如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和以广东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而次之的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中部的山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西南地区;我国各省份的碳排放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空间集群效应,如环渤海地区就表现出高碳排放的空间集群效应,而西部地区的西藏、新疆、甘肃、青海却表现出低碳排放的空间集群效应.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呈现出正相关关系,高碳排放的地区多处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而低碳排放的地区多处于经济落后的内陆地区;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依赖性较强,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弹性系数约为0.8左右,说明在未来的短时间内很难实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36.
城镇居民生活能耗与碳排放动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居民家庭生活能源消费与碳排放越来越不容忽视,开展这方面研究对于促进居民可持续消费、寻找新的节能减排途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考察量化1999-2007年中国城镇居民生活直接、间接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连续变化的基础上,探究了这段时期生活能耗与碳排放的动态变化特征,并分析其潜在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结论包括:1999-2007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总能耗和碳排总量都呈现出逐年增加趋势,其中间接能耗与碳排始终大于直接能耗与碳排,但二者的差异正在逐年缩小;对于人均直接能耗与碳排来说,二者总量都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电力和煤炭是最主要的直接能源消费品种,也是最主要的碳排来源;对于人均间接能耗与碳排来说,虽然居民生活消费开支逐年递增,但由于各类消费项的单位产值能源强度在逐年下降,因此总的间接能耗与碳排并没呈现出一定的递增或递减趋势,而是出现波动性变化.其中"食品"、"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和"居住"3项是居民生活间接能耗与碳排的主要来源;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是居民生活碳排变化的主要影晌因子.研究结论为引导可持续的家庭消费模式和节能减排措施的制定提供管理启示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37.
中国省际碳排放极化格局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温室气体减排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由于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差异,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碳减排的潜力也各不同.文章在计算中国雀际碳排放的基础上,运用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的方法,刻画了1990年到2007年中国省际碳排放时空分布格局和聚集程度,有利于设立合理的长期减排目标和战略,实现碳排放空间的公平分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表明,碳总量和碳强度都呈现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在局部空间上出现了高值的聚集现象.碳强度的极化现象比碳总量更加严重.文章最后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资源禀赋,碳排放聚集等,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碳排放区划方案.区划结果显示出资源丰裕程度与碳强度的关系,有利于实施差异化的减排战略,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  相似文献   
238.
“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的目标是单位GDP能耗下降16%,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采取了以提高能源效率为核心的节能减排政策,但是能源效率的提高可能产生潜在的“回弹效应”,即可能增加能源的使用从而使得节能减排目标难以实现.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回弹效应的类型和产生机理,梳理了国内外文献中关于回弹效应测度的实证结果,指出了当前实证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公共政策制定的角度设计了经济模型和其他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定性比较分析研究方案,主张从经济主体行为反应、替代品价格、能源补贴以及发展新能源政策等多重视角研究回弹效应发生的内在机理,从而对能源政策产生明确的导向.最后,提出了加强能源回弹效应研究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39.
海河流域是我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但也是水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地区,水污染的有效治理对区域内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海河流域水污染现状及成因的基础上,指出单纯依赖以排污权交易为主的市场化手段进行治污的局限性。最终,分别提出针对省(市)级政府、地市级政府和企业三个层面应该采取的多层次水污染治理结构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240.
通过对发达国家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和政策,以及我国现阶段所采取的减排技术政策的分析,通过对我国重点行业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减排技术现状对策研究,对适合我国减排的技术途径和配套政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