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95篇 |
免费 | 392篇 |
国内免费 | 123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15篇 |
废物处理 | 145篇 |
环保管理 | 465篇 |
综合类 | 2570篇 |
基础理论 | 353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382篇 |
评价与监测 | 246篇 |
社会与环境 | 236篇 |
灾害及防治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137篇 |
2022年 | 191篇 |
2021年 | 217篇 |
2020年 | 198篇 |
2019年 | 194篇 |
2018年 | 186篇 |
2017年 | 218篇 |
2016年 | 240篇 |
2015年 | 240篇 |
2014年 | 238篇 |
2013年 | 277篇 |
2012年 | 280篇 |
2011年 | 367篇 |
2010年 | 195篇 |
2009年 | 198篇 |
2008年 | 154篇 |
2007年 | 170篇 |
2006年 | 132篇 |
2005年 | 104篇 |
2004年 | 84篇 |
2003年 | 100篇 |
2002年 | 69篇 |
2001年 | 81篇 |
2000年 | 64篇 |
1999年 | 56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37篇 |
1996年 | 31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6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81.
遗体火化二(口恶)英类排放水平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现场监测方式调查了国内13台火化机烟气中PCDD/Fs排放情况,分析火化炉型、烟气处理设施和随葬品等因素对其排放水平的影响,提出相关污染控制措施和管理措施的建议. 结果表明,各样品的PCDD/Fs毒性当量浓度(以I-TEQ计,下同)差异较大,范围为0.027~15.8 ng·m-3,平均值为3.2 ng·m-3. PCDD/Fs排放因子范围为45.9~22236 ng·具-1,均值为4738 ng·具-1. 平板炉PCDD/Fs排放水平总体低于捡灰炉,达标率高于捡灰炉. 火化烟气中17种PCDD/Fs异构体分布特征存在一定差异. 部分火化机PCDD/Fs排放浓度仍处于较高水平,有必要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提高污染控制技术、加强政府监管,如将随葬品另炉火化、增设二燃室、配备布袋除尘器和活性炭喷射处理设施等. 相似文献
782.
783.
Emo Chiellini Andrea Corti Salvatore D’Antone Norman C. Billingham 《Journal of Polymers and the Environment》2007,15(3):169-178
Most of the standardized biodegradation tests used to assess the ultimate biodegradation of environmentally degradable polymers
are based solely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net evolved carbon dioxide. However, under aerobic conditions, it has to be considered
that heterotrophic microbial consortia metabolize carbon substrates both to carbon dioxide and in the production of new cell
biomass.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in the relatively short term, 50% of the carbon content of most organic substrates
is converted to CO2, with the remaining carbon being assimilated as biomass or incorporated into humus. The latter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when the metabolism of the organic matter occurs in a soil environment. A straightforwar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ree-energy
content of a carbon substrate (expressed as the standard free-energy of combustion) and its propensity for conversion to new
microbial biomass rather than mineralization to CO2 has been established. This can potentially lead to underestimation of biodegradation levels of test compounds, especially
when they consist of carbon in a fairly low formal oxidation state and relatively high free-energy content. In the present
work, the metabolism of different kind of carbon substrates, especially in soil, is reviewed and compared with our own experimental
results from respirometric tes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nversion of highly oxidized materials, such as the commonly used
reference materials, cellulose or starch, to CO2 may be significantly overestimated. The addition of glucosidic material to soil leads to greatly increased respiration and
is accompanied by a very low conversion to biomass or humic substances. In contrast, relatively less oxidized substrates metabolize
more slowly to give both CO2 and biomass to an extent which may be significantly underestimated if glucosidic materials are used as the reference. The
need for an overall carbon balance taking into account both the carbon immobilized as biomass and that volatized as CO2 must be considered in standard respirometric procedures for assessing the biodegradability of slowly degrading macromolecules. 相似文献
784.
785.
分析了燃煤电厂PM2.5超细颗粒物的排放特征,介绍了目前主要的PM2.5超细颗粒物的排放测试方法。其中较为成熟的燃煤电厂PM2.5排放测试方法主要是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 EPA)推荐的201A,202法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ISO 23210:2009法。近年来开发的稀释采样原理PM2.5排放测试方法及ELPI法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应用前景。最后结合我国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减排经验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86.
原位热处理技术可以在低地下扰动的前提下实现污染场地快速高效的修复,已成为高浓度挥发/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场地修复的热门技术之一。然而,传统原位热处理技术存在能耗和碳排放较高的弊端,限制了其大范围推广应用。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下,亟需开展原位热处理技术的优化研究以降低其能效比。通过国内外实验研究与工程案例的整理分析,识别原位热处理活动中的碳排放和能耗的关键工艺环节,进而提出该技术低碳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梳理原位热处理工艺中应用再生能源和技术优化的研究进展,展望“双碳”目标下该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目前已获得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应用可再生能源和技术优化有望实现原位热修复工艺的大幅减排。 相似文献
787.
综合消费量、真实蒸气压和单物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 (MIR) 等影响挥发性有机物 (VOCs) 光化学反应的关键因素,筛选10种大宗挥发性有机液体,对其载运工具、装载方式、装载环节VOCs排放和治理现状进行调研。结果显示,10种大宗挥发性有机液体整体以汽车装载为主,其次为船舶和火车,占比依次为53.6%、26.5%、19.8%;汽车装车基本建成油气回收,多数实现底部装载;火车装车油气回收较为普遍,但全部为上装,收集效率较低;装船建成油气回收设施较少。根据装载源项VOCs的治理现状、标准要求及减排潜力分析,提出我国当前装载环节VOCs减排策略:原油是目前装载环节重点管控物质,应加快各类装载方式油气回收进程;装载工具方面,应加快装船VOCs治理进度;治理措施方面,应重点加强VOCs收集效果的优化和监管。本研究可为我国石油石化领域装载环节的VOCs污染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88.
建立了氢氧化钠吸收液-离子色谱测定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氯气的方法。研究采样和分析条件,采用50 mL冲击式吸收瓶,以氢氧化钠为吸收液,利用硫代硫酸钠将样品中的次氯酸完全转化为氯离子,过滤后用离子色谱进行分析。可在采样时选择0.3 μm石英滤膜消除颗粒物干扰,在氢氧化钠吸收液前串联硫酸吸收液消除氯化氢干扰。测试结果显示:氯离子曲线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0;方法检出限为0.02 mg/m3,测定下限为0.08 mg/m3;空白加标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82%~1.4%,加标回收率为98.0%~107%;实际样品基体加标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8%~2.7%,加标回收率为98.0%~104%。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正确度。 相似文献
789.
以3座北京市某区代表性区级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综合《城镇水务系统碳核算与减排路径技术指南》、《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行评价技术规范》和《IPCC 2006 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2019 修订版》碳排放核算方法,采用定量统计、相关性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等手段对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状态下碳排放核算和影响因素进行特征分析和规律识别,并提出针对性减排路径建议。结果表明:C厂C-TECH工艺的吨水碳排放强度为三厂最低1.35 kg CO2eq·m−3,处于我国较低水平,接近“双碳”目标要求;而B厂改良SBR工艺的单位污染去除碳排放强度较小,其COD碳排放强度为3.16 t CO2eq·t−1,TN碳排放强度为36.44 t CO2eq)·t−1,TP碳排放强度为176.69 t CO2eq·t−1,处于我国中上水平,从效能角度更接近“双碳”目标要求。不同工艺产生的温室气体、进水水质波动及用电消耗导致三厂碳排放强度上存在差异,但各工艺的主排碳因子均为间接碳排放 (A厂、B厂和C厂中分别占73%、59%和59%) ,间接碳排放的主贡献因子为电力消耗 (A厂、B厂和C厂中分别占33%、40%和40%) 。相关性分析发现,各水厂碳排放强度还与N2O造成的直接碳排放有较大相关性,3座水厂年排放N2O 2.48×104 t CO2eq,A厂、B厂和C厂中相关性系数值分别达到0.68、0.87、0.66。敏感性分析表明,整体碳排放强度对电力消耗、N2O排放和药耗的变化更为敏感,药耗中葡萄糖溶液和多效高分子除磷剂对碳排放强度影响较大。以上结果表明,北京区级污水处理厂应从优化曝气系统、水泵效能等节电措施和调整水厂加药模式等节药措施上实现减排。 相似文献
790.
油气生产过程是甲烷重点排放源,对气候变化产生显著影响。采用便携式火焰离子检测器 (FID) 和Hi-Flow大流量仪等设备,对我国某油田3座油气处理场站甲烷泄漏排放特征进行了研究,明确了组件泄漏率,量化了重点源项甲烷排放速率,构建了设备设施甲烷排放因子,开展了甲烷排放量核算并提出了管控建议。结果表明,该油田油气处理场站设备组件与管线的甲烷泄漏率为0.7%~1.2%,压力表、阀门和储罐等在泄漏源项中占比较高。不同类型泄漏组件甲烷排放速率具有显著差异,处理场站的甲烷排放速率为111.66~274.63 L·min−1。单个储罐和场站的甲烷排放因子分别为989.9 L·h−1和0.19 L·m−3。3座场站年度甲烷排放量为303 783.40 m3,储罐是首要排放源,对总排放量贡献占比为94.1%。组件泄漏导致的甲烷排放主要源于高强度排放源,15%的泄漏点贡献了排放量的88.4%。该研究结果可为油田油气处理场站泄漏防控和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