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8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425篇
安全科学   207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98篇
综合类   1070篇
基础理论   209篇
污染及防治   106篇
评价与监测   56篇
社会与环境   59篇
灾害及防治   40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利用介质阻挡强电离放电产生非平衡等离子体,进行模拟烟气脱硫。通过一次回归正交设计,对影响非平衡等离子体脱硫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因子的主次,并得到了实验指标和各因子之间的定量规律。通过对模型的优化,获得了使脱硫率较高的各因素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102.
太湖底泥疏浚的水环境质量风险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刘爱菊  孔繁翔  王栋 《环境科学》2006,27(10):1946-1952
采用基于因子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将五里湖的16个水质参数概括为5个主成分,研究了各主成分以及其综合主成分在疏浚前后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就底泥疏浚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疏浚过程中,五里湖疏浚区的综合主成分得分最高,为1.15,水质综合排名在最后,水体色度和污染指数(F1)也达到最高值5.0;同时对照区综合主成分得分以及水体污染和色度指数(F1,F2)也相应升高,水质质量明显下降;这说明疏浚运作具有促进表层沉积物发生再悬浮和扩散作用,以及沉积物中内源性营养盐和重金属离子的释放作用.采用Monte Carlo随机采样法,利用平衡分配模型模拟和预测了疏浚过程中悬浮沉积物中重金属离子释放的阈值,结果表明疏浚过程中大部分重金属离子由悬浮沉积物向水体中释放的风险性较高,可信度达到90%以上,尤其是重金属离子Ni2+以及非金属污染物As释放的风险性较大,其可能的释放量分别分布在各自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EQS的28.6%~+∞之间和34%~+∞之间,说明底泥疏浚具有导致五里湖水体环境质量短期恶化的风险.此外,Monte Carlo随机采样分析方法应用也许可为湖泊底泥疏浚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3.
基于社会运行论视角,以湖南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双源村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理清其社会运行的历程与转型的过程.分析当下乡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运行机制在中性运行转向良性运行时存在社会需要未满足、各类要素整合缓慢、扶持力度不足、发展保障不到位等运行痛点和有待完善的地方.根据双源村的现状、发展基础和困境,有针对性地提出支撑双...  相似文献   
104.
蚯蚓-菌根相互作用对土壤-植物系统中Cd迁移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灰化土(Aquods soil)为供试土壤,分别加入4种含量的Cd2 (0、5、10、20 mg·kg-1)模拟土壤污染,设置单独加8条蚯蚓(Pheretima sp.)、单独接种菌根(Inoculum Endorize-Mix2)、同时接种蚯蚓和菌根的3种处理,以不加蚯蚓和菌根为对照,各处理均种植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研究蚯蚓、菌根相互作用对土壤-植物系统中Cd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菌根对土壤pH无明显影响,加蚯蚓可使土壤pH比对照约降低0.2,蚯蚓和菌根同时作用对土壤pH降低没有协同作用.(2)蚯蚓或菌根的加入均能显著增加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蚯蚓的影响大于菌根,同时加入蚯蚓和接种菌根对土壤中DOC的增加有一定的拮抗作用.(3)蚯蚓活动增加了黑麦草根部Cd的积累,菌根则能促进Cd从黑麦草根部向地上部转移,二者具有促进Cd向地上部分转移的协同作用.(4)蚓粪和土壤中DTPA提取态Cd含量与黑麦草吸收Cd量呈显著相关(p<0.01),而蚓粪中DTPA提取态Cd含量均显著高于土壤中的含量(p<0.05).因此,蚓粪中有效态Cd是植物吸收Cd的重要供源.  相似文献   
105.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对于我国稳定耕地面积,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占水田补旱地、破坏生态等异化行为较普遍,如何协调好耕地保护与湿地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当前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本研究通过探讨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对湿地变化的影响机制,应用转移矩阵、空间分析以及景观开发强度指数等方法,分析了耕地保护政策下湖南省湿地数量的时空变化,研究了该政策对湿地生态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有:(1)2009~2018年水田被建设占用是湖南省湿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2014~2018年水田占补平衡政策虽然有效控制了湖南省湿地面积的减少速率,但也提高了自然湿地转为水田的比率。(2)从空间上分析,由于城市建设占用人工湿地(水田)的原因,长沙市、湘潭市、常德市等经济发达的市区是湖南湿地减少较多的区域,而洞庭湖周边地区则是自然湿地减少较大的区域。(3)2009~2018年来湖南省湿地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程度越来越大,其生态质量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研究认为将来需要继续科学、系统地执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在严格管控建设用地占用水田的同时,既要加强优质水田的补充,也要注重自然湿地的保护。研究成果可以为将来进一步...  相似文献   
106.
开展耕地生产力变化趋势研究对耕地占补平衡评估与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近20年来,退耕还林(草)工程和城镇化对汉江流域耕地的分布与生产力产生了重大影响。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利用时间序列土地覆被与MOD17A3 NPP数据集,采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Hurst指数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2001~2019年汉江流域耕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趋势、稳定性及持续性进行了分析,并对汉江流域耕地生产力占补平衡状况及区域差异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2001~2019年汉江流域耕地NPP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01~2010年增长态势明显快于2011~2019年。(2)汉江流域耕地NPP呈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79%的耕地NPP值介于400~600 g C·m-2·a-1,集中分布在中上游河谷盆地;耕地NPP呈显著增加的区域占全流域耕地的53.20%,主要位于中上游河谷盆地和南阳盆地,呈显著减少的区域仅占1.06%;耕地NPP变化稳定的区域集中在上游河谷盆地以及下游荆门、应城等地,不稳定区域主要位于十堰郧阳区...  相似文献   
107.
生物质炭对Cd污染土壤团聚体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生物质炭对Cd污染土壤团聚体酶活性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向模拟Cd污染土壤中添加生物质炭并测定水稻根际土壤团聚体碳循环酶与氧化还原酶活性.结果表明:Cd污染土壤团聚体酶活性对添加量为2.5%的生物质炭响应明显,氧化还原酶活性指数值介于0.522~0.792之间.在2.5mg/kg的外源Cd条件下,2.5%的生物质...  相似文献   
108.
研究了必需元素Zn及非必需元素Pb、Cd对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da)的急性毒性作用,得到Zn2 的48 h LC50和96 h LC50分别为61.09、10.91 mg/L;pb2 的48 h LC50和96 h LC50分别为29.44、10.59 mg/L;Cd2 的48 h LC50和96hLC50分别为10.69、4.46mg/L.估算得到Zn、Pb和Cd对可口革囊星虫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55、0.53和0.22mg/L.  相似文献   
109.
在滑坡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极限平衡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西部某矿山特大黄土滑坡灾害的发生机理,认为此次滑坡是在断层和地下开采等不利条件下,由大气集中降水诱发黄土湿陷形成的推移式滑坡,与管线漏水形成的“过湿带”不构成直接因果关系,为事故责任认定,解决矛盾纠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0.
STREAM模型是基于单元格网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可以利用易于获取的地理信息,揭示气候变化及下垫面改变对水循环的复杂影响.选择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为研究区,采用1979~1999年的26个降水站实测序列和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GIS流域分析方法与空间插值技术建立300 m的流域格网信息,并通过BLAISE脚本语言实现STREAM模型与GIS的集成,应用1979~1999年水文站实测序列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结果显示月径流量和年径流量模拟与实测值吻合良好,1980~1988年模型率定期,月径流量的确定性系数为0.78,年径流量的确定性系数为0.86,各年平均相对误差仅为6%;1989~1999年模型验证期,月径流量的确定性系数为0.75,年径流量的确定性系数为0.82,各年平均相对误差为9.5%.研究证实模型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在流域管理与决策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