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81篇 |
免费 | 177篇 |
国内免费 | 2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5篇 |
废物处理 | 1篇 |
环保管理 | 361篇 |
综合类 | 766篇 |
基础理论 | 187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66篇 |
评价与监测 | 179篇 |
社会与环境 | 136篇 |
灾害及防治 | 2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1篇 |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45篇 |
2021年 | 61篇 |
2020年 | 91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35篇 |
2017年 | 51篇 |
2016年 | 53篇 |
2015年 | 40篇 |
2014年 | 62篇 |
2013年 | 71篇 |
2012年 | 71篇 |
2011年 | 120篇 |
2010年 | 63篇 |
2009年 | 110篇 |
2008年 | 85篇 |
2007年 | 89篇 |
2006年 | 83篇 |
2005年 | 52篇 |
2004年 | 57篇 |
2003年 | 65篇 |
2002年 | 58篇 |
2001年 | 35篇 |
2000年 | 56篇 |
1999年 | 41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81.
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眼于以往规划对流域内部生态环境特征和环境问题类型差异考虑不足等问题,开展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研究. 构建了基于控制单元的分区、分类水污染防治技术框架,提出在划分控制区和控制单元的基础上,识别控制单元问题并进行类型划分,进而以此为导向规划治理措施. 从分区角度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流域划分为3个控制区(库区、影响区和上游区)和49个控制单元(库区5个、影响区15个、上游区29个). 从分类角度将流域所有控制单元归类为14个预防型单元、24个改善型单元和11个治理型单元. 对赤水河遵义市控制单元(影响区预防型单元)、龙川江楚雄州昆明市控制单元(上游区改善型单元)、长江嘉陵江重庆市辖区控制单元(库区治理型单元)3个典型控制单元提出了各自污染防治方案,方案实施后,3类单元CODCr负荷分别削减0.78×104、1.47×104和2.78×104 t/a,氨氮负荷分别削减1 110.7、2 364.9和8 936.2 t/a,满足削减需求,各控制单元水质目标可达标. 相似文献
982.
5种植物沉床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修复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狐尾藻、马来眼子菜、金鱼藻、伊乐藻和苦草5种沉水植物为试验材料,构建以沉水植物为核心的人工沉床,探讨富营养化水体中沉水植物的生长状况和沉水植物沉床系统对氮、磷和COD_(Mn)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5种沉水植物在富营养水体中生长良好,生物量明显增加,以金鱼藻生物量最大。5种沉水植物沉床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TP、TN和NH_4~+-N去除率较高,均值分别为70.16%、79.60%、79.82%,而对COD_(Mn)的去除率较低,平均为39.74%;其中金鱼藻沉床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TP、TN、氨氮、COD_(Mn)去除率均最高,分别为79.76%、85.23%、85.81%和46.16%。因此,金鱼藻沉床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修复效果最好,同时金鱼藻也是该沉床系统的优选植物。 相似文献
983.
西部开发中管道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士武 《石油化工环境保护》2001,24(4):15-17
就西部开发中管道工程的建设,分析了管道工程的特点,管道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西部生态环境的特点,阐述了该类项目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要点。 相似文献
984.
水质问题关系着三峡工程的安全运行与库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选取重庆朱沱断面和湖北南津关断面分别代表三峡库区长江干流的入出库断面,在对DO、COD_(Mn)和NH_3-N的年均、季均值统计基础上,运用基于灰色关联系数矩阵的TOPSIS法评价入出库水质,运用R/S法查明入出库水质的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入出库水质在2004—2014年间均介于Ⅰ、Ⅱ类间(《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其中,2004—2007年、2012—2014年均为Ⅰ类,2008年均为Ⅱ类,2009—2010年均在Ⅰ、Ⅱ类间变动,且均距Ⅰ类较近;入出库断面每年4个季度水质的相对贴近度均在Ⅰ、Ⅱ类间波动,但更偏近于Ⅰ类,这一趋势在多年平均情况下最为显著,2005—2007、2009、2010和2013年整体上两断面水质在4个季度中存在着相反的变化趋势;年均入库水质变化明显呈现良好趋势,而出库水质变化趋势基本不变.入出库季均水质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差异,入出库过去的水质变好趋势会延续到未来相同的时间序列里,但这种水质变好趋势在将来的变化中并不稳定,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三峡工程阶段性的蓄水对长江干流水质产生明显影响的认识,丰富人们对近年实施的环库生态治理工程成效的理解. 相似文献
985.
以生态足迹理论和城市生态学为基础,将生态足迹运用于郑州市生态城市建设中,计算得出郑州市的人均生态足迹由2001年1.10 hm2增加到2010年1.99 hm2,人均生态赤字由2001年的0.66 hm2增加到2010年的1.58hm2。由此可以看出郑州市生态足迹供需不平衡以及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郑州市的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量化评估依据,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986.
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作为研究区,以植被覆盖度(FVC)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9年的NDVI数据分析了贵州省近20年FVC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识别并量化了经济持续增速下维持植被恢复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1)近20年来贵州省FVC整体呈增加趋势,FVC分布整体水平较高,主要以中等、中高和高度覆盖为主,三者面积占比之和约为89.7%,年均增长率为0.52%,平均FVC为0.53.(2)近20年来贵州省FVC变化趋势以轻微改善、基本不变为主,两者面积占比之和为68.94%,改善区域面积占比为57.93%,西部区域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退化区域主要集中在城镇周边,总体动态变化趋于稳定且向好改善.(3)FVC空间分布格局演变深受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因子的双重影响,且人类活动对于植被恢复的驱动作用更强,国内生产总值(GDP)和降水是经济持续增速下维持植被恢复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因子主导驱动力.(4)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以及不断贯彻落实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等积极的人类活动为贵州省实现经济增速与植被恢复协调发展的“双赢”局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87.
许多国家正将主要经贸政策重点转向自贸区,环境与贸易成为自贸区谈判的重要内容。我国应该抓住自贸区环境服务贸易谈判的重要机遇,加快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及环境服务业战略转型。当前需要:加强自贸区谈判对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解决战略转型的可持续性问题;加强不同环境服务分类影响研究,解决战略转型的对象问题;实施国内环境服务企业的走出去战略,解决战略转型的途径问题;加快环境服务业发展和战略转型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建设,制定针对国内环境服务企业的扶持战略,解决战略转型的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988.
我国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完善与可持续发展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我国生态环境价值被低估甚至缺失的状况。分析了我国生态环境价值被低估的表现及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完善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政府亟需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从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的经济补偿机制、经济赔偿机制、经济处罚机制.经济激励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的力度,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环境补偿模式,建立资源环境价值评价体系,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等方面,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89.
饮用水源地生态防护与水质改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当前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状况,介绍了3种水源地生态防护与水质改善的方法:生态护坡、人工介质富集微生物、水生植物型人工湿地.并展望了它们的应用前号。 相似文献
990.
采用多种形式的塘和湿地组合生态工艺完善传统的生态塘和湿地系统,能实现系统处理环境的多样化,提升对氮、磷的去除效能。对山东某组合生态处理系统的研究表明,组合生态处理系统能够有效提升对氮、磷营养物的去除效果。各生态单元水环境的差异影响着氮和磷的主导去除机制,使氮、磷表现出不同的季节去除规律。其中氮的去除主要依靠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底泥中的磷按照Fe-P>OPalk>Al-P>Ca-P>OPres逐渐变为Ca-P>Fe-P>Al-P>OPalk>OPres,与磷共沉降逐渐成为的主导去除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