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6篇
  免费   213篇
  国内免费   520篇
安全科学   239篇
废物处理   49篇
环保管理   657篇
综合类   1362篇
基础理论   418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103篇
评价与监测   106篇
社会与环境   409篇
灾害及防治   14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144篇
  2016年   165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96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70篇
  2006年   206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7篇
  1975年   6篇
  1973年   6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城市公路隧道预警指标体系调研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对上海市公路隧道运营的实地调研以及欧洲主要城市公路隧道的资料收集,讨论并比较城市公路隧道运营预警系统发展过程及其设计框架;分析国内外城市公路隧道预警系统构成;研究预警指标的预警原理及其特性。结合上海市公路隧道实地调研收集和反馈的数据资料,对城市公路隧道预警指标的选择进行研究,从而为城市公路隧道预警系统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12.
我国城市灾害风险应对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阐述了城市灾害的分类;从城市灾害预防与控制,应急反应与救援等方面分析我国在城市灾害风险控制与应对上的不足;提出8个方面的对策。该对策研究包括:建立城市安全规划、风险防范和危机管理法律体系;实施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并融入城市规划中;完善城市灾害风险决策支持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安全规划风险评价机制;加快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建设;建立科学、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安全教育和防灾减灾宣传;加强城市安全科学研究与交流。该研究结果对如何提高我国城市灾害风险预防与控制能力及应急救援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13.
旨在对同站台换乘站的客流行为和规律,以及对车站乘客疏散时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建立同站台换乘站的微观疏散仿真模型,利用微观仿真软件VISSIM对某即将建成使用的同站台换乘站的仿真模拟,直观地对客流的疏散过程和疏散人群分布状况进行动态观察,通过改变模型的参数设置,考察不同情况下换乘站的换乘效率,得出提高换乘效率的措施和建议,并最终为换乘站的设施设计和运营管理提供辅助设计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14.
西安市城中村事故隐患分析及对策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实地调查所得的西安市城中村的安全状况为依据,针对西安市城中村事故频发、救援困难的特点,从系统论的观点,全面分析了西安市城中村这一系统所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得到以西安市城中村灾害事故为顶上事件的事故树,充分运用事故树模型,计算得出西安市城中村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结构重要度排序。本次调查研究以有效的解决西安市城中村事故隐患为目的,利用系统论和FTA为研究手段,针对目前西安城中村事故隐患提出了“五加强”的对策:加强施工安全规范、加强交通管理、加强治安巡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消防知识教育,为全国各大城市城中村事故隐患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15.
本文基于泰尔指数法,计算并测度了中国资源富集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与行业(矿业)收入差距,然后结合矿业权集聚度的测度结果和中国资源税改革的变动特征,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考察了2004—2014年中国资源富集区矿业权集聚与经济增长、贫困减缓的长期关系。本文的主要结论是:资源税对矿业权集聚水平和矿业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刺激作用,但矿业经济增长并不利于地区经济的整体改进,也不利于区域贫困减缓。资源税低水平征收对"资源诅咒"和"区域贫困"具有传导效应,进而对资源富集区的贫困减缓形成阻滞作用。另外,矿业权集聚对地区贫困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异质性揭示了区域资源性收益分配存在的差异。短期来看,矿业权集聚使中央企业惠及更多,是引致"富饶中的贫困"怪圈的重要原因;但长期来看,随着矿业权集聚度的提升,地方政府获得的累积性资源性收益不断上升,渐次增强了地方政府通过社会保障支出实施收入调节的能力,总体上有利于区域贫困的减缓。因此,为实现资源富集区的精准扶贫,资源主管部门在制定减贫措施前,应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区别对待,短期内应着力于调整资源性收益分配机制,赋予地方更多资源性收益,并加大对社会的保障性支出;长期来看,应探索建立合理有效的资源税体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多样化,并鼓励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社会群体的受教育程度,从根本上改变区域贫困产生的内生性环境和外生性环境。  相似文献   
216.
吉林省城市紧凑度与城市效率的时空演变及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紧凑城市理念被认为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效率,减少城市在开发建设、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低效率。为探究我国城市紧凑度和城市效率的时空演变及两者间的相关性,本研究以吉林省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段选择为2000—2013年。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运用熵值法,对吉林省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紧凑度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吉林省城市紧凑度平均水平较低,并且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受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高紧凑度城市基本位于哈大城市走廊一线。第二部分运用DEA数据包络模型,对吉林省城市效率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吉林省城市效率在经过了长期的反复波动后于2012年步入快速增长阶段,受多种因素影响,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节奏迥异,但都表现出与技术进步一致的变动性,城市经济发展对新技术、新的生产要素投入的依赖较大,资源利用效率整体较低。第三部分运用R语言对吉林省城市紧凑度与城市效率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两者间存在极弱的相关性,接着借助象限图法得出两者在不同时间段内存在一定程度的同步性,紧凑度提升时大部分城市的城市效率会出现提升,紧凑度的下降不一定有效引起城市效率同步下降。  相似文献   
217.
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群作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宜居人居环境的重点地区,其人居环境发展状况备受关注。基于此,本文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从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人居环境质量计算模型和系统协调度模型,对其人居环境质量进行静态定量化评价和动态综合性评价。研究表明:(1)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与社会环境的关联性最大,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水平时空发展不均衡、地域差异大,是制约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发展的突出问题。(2)2000—2014年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综合水平呈现良好的上升趋势,且增速较稳,增幅较小;各要素间的协调性均达到了中级协调等级;系统层的评价值除人文环境外,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式上升态势;领域层的评价值差异明显,发展不均衡。(3)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质量水平逐步提高,且排名相对稳定;各要素间的协调度等级差异较小,但起伏变化较大;人居环境质量时空分异特征明显,呈现东西高、中间低的格局,内部级别差异显著,可分为较好、一般、较差、差4个等级。在今后的发展中,应针对山东半岛不同城市人居环境问题采取因时因地制宜的协调对策,创造整体最优人居环境。不仅要提高城市群的整体经济水平,提升城市群的短板建设,推动人居环境协调发展,还要符合新常态下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要求,加快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科学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山东半岛城市规划研究与实施力度,探索"多规合一"模式。  相似文献   
218.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在当今各种"城市病"频发的背景下,研究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不仅有利于协调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态系统健康之间的矛盾,而且对于指导城市建设规划编制,监控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论文在原有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基于混合指标值的TODIM方法评价东营市2007—2013年间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并分析活力、组成结构、恢复力、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生态系统认知的构成指标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影响。为了避免主观判断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不确定性,文章采用兼顾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的组合权重赋权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根据东营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的特性和数据特点,建立了混合多属性决策TODIM方法的数学模型;采用扩展的TODIM方法对东营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并分析了各个指标在城市生态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表明:(1)东营市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一直向好,由脆弱状态逐渐过渡到亚健康状态,但是生态状况仍然不容乐观,距离健康状态仍有较大的差距;(2)环保投入力度不足、污染物排放量增加、产业结构仍不完善、建成区人口密度过高等成为制约东营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19.
为合理利用多智能体算法解决城市扩张动态模拟问题,基于地理学理论和社会学规律对粒子群算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提出分段式粒子群算法(SPSO),并结合元胞自动机模拟复杂时空过程的能力,构建出适用于城市扩张模拟的地理元胞自动机SPSO-CA。在SPSO-CA中我们利用多时像的土地利用数据、交通路网数据和地形数据,挖掘出1995~2000年南京城市扩张的土地转换规则。再由此规则实现1995~2008年的南京市城市扩张过程的动态模拟。最后对比SPSO-CA、PSOCA及NULL模型结果得:SPSO-CA总精度86.3%,Kappa系数为0.792,Moran’s I为0.078,PSO-CA总精度83.6%,Kappa系数为0.755,Moran’s I为0.054,NULL模型总精度81.9%,Kappa系数为0.741,真实的Moran’s I为0.072。这表明无论是总精度还是空间一致性,SPSO-CA都优于PSO-CA和NULL模型,即用SPSO-CA模拟城市扩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20.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社会信息技术的传输,使大量的要素(人流、物流、信息流)在城市群空间内集聚与扩散,加密城市群空间内城市联系。在基于公路运输、普通列车、高速列车以及百度指数4个要素的综合分析基础上,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流"网络结构特征进行探析。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内城市联系虽具备了网络化规模,但城市间的联系不均衡,以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为多中心的协调网络发展格局特征明显;(2)长三角城市群16个核心城市"空间流"特征呈现三角形网络结构,其三角形的顶角分别由上海(沪)、南京(宁)与杭州(杭)3个核心节点城市构成。在空间结构内部,形成若干次级城市网络连线;在空间分布上,北翼网络化程度较高于南翼线性联系程度,区域联系强度以"沪—宁"、"沪—杭"沿线向两侧递减;(3)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5个核心城市排名处于网络中心的前列,扬州、南通、泰州、舟山等周边城市相对靠后,这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吸虹效应"有关,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中心城市会向周边地区提供服务与经济辐射,完善整个长三角城市群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