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7篇
安全科学   6篇
环保管理   43篇
综合类   139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43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重庆市地质灾害孕灾环境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重庆市地质灾害孕灾环境分布情况,以重庆市主要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孕灾因子基础上,选取暴雨强度、地貌条件、地质岩性、年均降雨量、植被覆盖度和地质构造条件等6个因子,构建地质灾害孕灾环境分区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效度相耦合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建立孕灾环境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在ArcGIS软件平台支持下,以1 km×1 km网格尺寸为单位精细获取各指标分析数据,计算得到各网格孕灾环境综合指数值,并根据该值进行重庆市地质灾害孕灾环境等级区划分。结果表明:重庆市地质灾害孕灾环境综合指数值在43~84之间,孕灾分区主要集中在高易发区和中易发区,其中危险区1.29×104 km2,占总面积的15.62%;高易发区4.42×104 km2,占53.68%;中易发区2.38×104 km2,占28.85%;低易发区0.15×104 km2,占1.85%。  相似文献   
52.
于2015年10月、12月和2016年3月、8月在重庆大学A区采集秋、冬、春、夏4个季节PM2.5样品,观察其微观形貌,分析含碳气溶胶及其碳组分的浓度水平,并探讨其季节变化及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重庆沙坪坝区PM2.5中有机碳(OC)、元素碳(EC)、烟灰(char)和烟炱(soot)的年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0.66、6.16、5.42和0.74 μg·m-3.OC季节变化显著,冬季最高,夏季最低;EC秋季最高,冬季最低,但与其它季节相差不大;char表现为秋季 > 春季 > 冬季 > 夏季;soot表现为秋季 > 夏季 > 春季 > 冬季.正定矩阵因子(PMF)解析出3个因子,分别代表生物质/煤燃烧和道路扬尘的混合源(52.7%)、汽油机动车排放源(22.9%)和柴油机动车排放源(24.4%).机动车尾气是秋、春和夏3个季节含碳气溶胶的主要来源,冬季主要受煤炭/生物质燃烧和道路扬尘混合源的影响.秋季污染事件可能是因为本地及周边城市汽油车通行量增加,冬季污染事件可能是本地煤炭/生物质燃烧排放增加和周边农村地区输入的共同作用,春季污染事件可能与来自西北方向的沙尘长距离传输有关.  相似文献   
53.
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相对稳定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分析了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使用3S技术获取基础地理数据,构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式的三级指标体系模型,并以AHP法结合专家咨询法选取人口密度、地质灾害易发度等10项指标,进行综合得分计算并分级. 结果表明:①在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应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具有可操作性和结果的可靠性;②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健康质量表现出2~4级生态系统占主体(82.6%)的特点,生态质量一般,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造成较大影响;③生态系统健康质量水平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从行政范围来看,彭水县、巫山县较好,巫溪县、武隆县等次之,云阳市、万州区等则较差. 结合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空间分异的成因;并从宏观尺度上提出了对该地区人为活动的不良生态后果予以积极预防和有效调控的综合对策.   相似文献   
54.
西部大开发与重庆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而西部大开发进一步从交通环境、经济基础、市场开拓和生态保护几个方面为重庆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目前重庆的旅游业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从战略方向和形象策划、客源定位、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旅游服务体系的完善、旅游管理和旅游人才的教育以及发展生态旅游几个方面,提出了重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55.
重庆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重庆市耕地资源利用现状、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提出了重庆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6.
四川及重庆蕨类植物区系组成、特有现象和珍稀种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及重庆为我国蕨类植物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总计有52科,141属,约880种。鳞毛蕨科、蹄盖蕨科和水龙骨科是最重要的3个科,其种数占本区种数的50.5%,金星蕨科、中国蕨科和铁角蕨科在本区也有较多的种类分布。在本区主要的属为耳蕨属、鳞毛蕨属和蹄盖蕨属,它们的种数都超过50种,合计占本区种数的22.8%,其次有铁角蕨属、瓦韦属和毛蕨属,其种数都逾25种,而有近85%的属不足10种。热带成分的属在本区占53.9%,但它们的区系存在度不大;东亚分布的属占16.3%,其区系存在度相对较大;温带分布的属占12.7%。本区无特有科;仅光叶蕨属1个特有属,还有6个中国特有属;有387种为中国特有种,约占本区种数的44%。特有种的32%为本区特有,其余以与中国西南片区(占22.5%)和整个南方片区(占26.1%)共有为主。本区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蕨类植物有10种,其中1级3种,2级7种。  相似文献   
57.
城市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中心,超过75%的温室气体从城市产生,其中又以城市产业部门能源消费和工业过程非能源产生的CO2为主。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评价城市产业部门3个不同层次的CO2排放。以重庆为案例,核算其2002-2008年产业部门三个层次的CO2排放,包括能源消费直接排放、购买电力间接排放和全生命周期排放,并进行多层次对比。结果显示传统能源消耗和购买电力为对象的核算方法低估了产业部门CO2排放水平。2002-2008年,重庆各产业部门排放量逐年增加,碳排放强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部门共7大行业是重庆碳排放的重点行业。部门交通设备制造业是重庆的优势产业,排放总量大,但是排放强度却相对较小,因此应大力发展该产业以促进重庆市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8.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的降水分布日趋复杂,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为满足防灾减灾与水资源管理的数据支撑需求,基于长江上游重庆段近20 a降水数据,利用线性回归、M-K非参数检验等方法,探究降水的时间变化趋势与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近20 a重庆市年降水量在875.6—1348.2 mm。时间上,春、秋两季呈明显增多的趋势,其中3月最显著。降水在14 a时间尺度的周期过程线中波动最强,是第一主周期。空间分布上,呈西低东高的特点,在渝西和长江河谷地区降水相对偏少,主要受重庆地形的影响;渝西和渝东北地区秋季降水显著增多。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流域旱涝灾害防治、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可为植被修复与生态廊道保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9.
重庆高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建立重庆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6项基本原则,从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环境舒适(ESE)3方面设计了包括3个高层指标、8个中层指标、45个单项指标的指标体系。采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和线性加权法,对评价指数进行了量化计算和整合,据此评价重庆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并对照发展性质相似的苏州高新区、深圳高新区,指出重庆高新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60.
重庆市洪涝灾害的特点、成灾机制成灾背景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涝灾害是重庆较为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本文分析重庆市洪涝灾害特征入手,在此基础上,对重庆市洪涝灾害的成灾机制做了阐述,并从影响洪涝灾害夏季降水的主要物理因素、地形地貌背景、地表径流与水系和人为活动等方面对重庆市洪涝灾害的成灾背景进行分析,阐明了各成灾因背景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