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1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2篇 |
环保管理 | 10篇 |
综合类 | 272篇 |
基础理论 | 7篇 |
污染及防治 | 12篇 |
评价与监测 | 3篇 |
社会与环境 | 5篇 |
灾害及防治 | 8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4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35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Jan Sandberg Ulf Sand Rebei Bel Fdhila Ulf Sa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 Energy》2013,10(1):43-61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involves theories, simulations and experiments on deposit layers on super-heater tubes in a circulating fluidised bed in Västerås in Sweden. Simulation of particle trajectories in the vicinity of two super-heater tubes is conducted in a Eulerian-Lagrangian mode for the flue gas and the ash particles from the combustion process. Particle impingements on the tubes are investigated for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Measurements of the buildup of deposit layers in the super-heater environment are conducted using a deposit probe. Deposit layer growth and growth rate is analysed for different probe temperatures, as well as the aspect of sintering on the probe ring surface. Analysis of the probe deposit material and deposits from the super-heaters and from textile filters are chemically analysed.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the deposit materials viscosity is predicted from the chemical analysis of the samples. A model is included to simulate the effect of the deposit layer thickness on the tube heat exchange. The results from the particle trajectory simulations show that particle larger than 10 mm will mainly impinge on the front of the first tube and that smaller particles are more dispersed due to turbulence and thermophorectic forces, enabling a more even impingement on the whole surface of the tubes. The probe deposit layer growth measurements show significant temperature dependence. The deposit material sintering and distribution is proven to be dependent on; temperature, particle size and exposure time. The stickiness of the deposit material is shown to be dependent on the SiO2 and alkali relation in the samples, estimated through a viscosity model. 相似文献
282.
283.
284.
紫金山大型铜(金)矿床是我国大陆发现的首例高硫浅成低温热液型(石英—明矾石型)矿床。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在该矿床深部及边部相继发现了斑岩型铜(钼)矿、中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和低硫浅成低温热液型(绢云母—冰长石型)银、金、铜矿。各类型矿床间的浅成热液系统连续过渡,这在世界上是具代表性的矿例。不仅具有重要的找矿意义;而且在陆相火山成矿方面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85.
在石庙子沟金矿勘查中,运用了物化探综合方法测量。各方法在金矿体上均有不同的异常反映,异常的吻合程度较好。经槽探工程验证,实测异常分布特征与矿(化)体吻合。表明采用物化探综合方法测量寻找金矿体是行之有效的找矿方法。 相似文献
286.
云南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区尾矿中Cd的形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镉是人体非必须的有毒微量元素,Cd的不同化学形态,其生物有效性不同。通过改进的BCR分步提取法及ICP-MS分析研究发现:云南金顶铅锌矿矿区尾矿砂中Cd的主要形态为残渣态,其含量远远高于可氧化态、可还原态和弱酸提取态;金顶铅锌矿区老尾矿库中表层尾矿样品中弱酸提取态和可还原态Cd均高于底层尾矿样品,相比之下,表层尾矿中Cd等重金属元素易于释放到环境中,其生物有效性也强于底层尾矿,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大;老尾矿库尾矿砂中四种提取形态的Cd、Zn、Pb含量及金属总量均高于新尾矿库尾矿砂,这可能是由选厂工艺技术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287.
江西省大湖塘石门寺矿区超大型钨矿的发现及找矿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江西省武宁县大湖塘石门寺超大型钨矿的成功勘查是我国地质找矿工作的重大发现。矿化类型划分为细脉浸染型、隐爆角砾岩型和石英大脉型。前者占总储量的74%,该类型以晋宁晚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为容矿围岩,以燕山中期酸性深成至浅成花岗岩为成矿母岩。矿体厚大且产状平缓,大致平行于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与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株顶部的接触面分布,以外接触带为主(Ⅰ1矿体),水平投影面积1.50km2,单工程最大厚度389.33m,平均厚度143.67m,平均品位0.193%,厚度变化系数63.7%,品位变化系数115.8%。工业矿物主要为白钨矿、黑钨矿、黄铜矿、辉钼矿。矿石组构类型主要有结晶结构、交代结构、细脉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常见近矿围岩蚀变为黑鳞云母化、云英岩化、绿泥石化,成因类型属岩浆期后高中温热液矿床,工业类型可划归为细脉浸染型白钨矿。石门寺矿区以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为容矿围岩的细脉浸染状白钨的发现,改变了以往只专注评价石英大脉型黑钨矿的找矿思路,为矿区及九岭矿集区实现钨多金属找矿突破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88.
吕宋岛弧西缘浅成低温热液成矿作用——以拉拉布金矿床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拉布脉状金矿床是西必塔矿集区最典型的矿床,而西必塔矿集区脉状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是近年来发现的最具经济潜力的金矿床之一。金矿赋存于中新世—更新世马林丹群火山岩中,该火山岩呈零星岛状散布于斯丹岗—哥塔巴托—大姑玛线性构造活动带(SCDL)的东部,并受到安山玢岩侵入。该火山岩可分为上、下段两段。下段由安山质熔岩、英安岩、凝灰岩组成,上段为火山角砾岩和凝灰质角砾岩。拉拉布矿床的安山岩具有明显的热液蚀变,属于冰长石—绢云母型金矿化。金是在pH值近中性的浅表环境中由于热液沸腾并伴随流体的混合沉淀而成,通常富集于标高30~200 m之间。金的富集有4个阶段(1)形成角砾岩之前的围岩蚀变作用;(2)热液角砾岩的形成;(3)形成角砾岩后的围岩蚀变作用;(4)金矿形成。 相似文献
289.
对比研究公婆泉铜矿生物地球化学异常与原生异常后发现 :产生生物地球化学异常的元素通常是那些在原生异常中强度高且浓度系数较大的元素 ,植物本身对元素的生理吸收特性对元素异常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二者异常组合分带的共同特点是在矿化中心都存在Cu、(Pb)、Au、Ag异常 ,向外都存在Ba、B、As、(Sb)异常 ,最外带则都有Ti、V等异常。比较花岗闪长斑岩和英安斑岩铜矿体的生物地球化学异常 ,前者元素的种类多 ,且内带出现原生晕的中下部或尾晕元素Sn、W等 ,反映其为浅偏中等剥蚀 ;后者元素的种类少 ,内带未出现中下部或尾晕元素 ,反映其为浅剥蚀。建立的铜矿床 (体 )生物地球化学找矿预测模式能为定位预测戈壁覆盖层下的隐伏矿床 (体 )并推断其剥蚀程度和矿体规模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