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55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In recent years, compound specific isotope analyses (CSIA) have developed into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tools for the quantification of in situ biodegradation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In this approach, the calculation of the extent of biodegradation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in aquifers is usually based on the Rayleigh equation, and thus neglects physical transport processes such as dispersion that contribute to contaminant dilution in aquifers. Here we combine compound specific isotope analyses with a conservative transport model to study the attenuation of aromatic hydrocarbons at a former gasworks site. The conservative transport model was first used to simulate concentration reductions caused by dilution at wells downgradient of a BTEX source. In a second step, the diluted concentrations, together with the available stable carbon isotope ratios and carbon fractionation factors for benzene, toluene and o-xylene were applied in the Rayleigh equation to quantify the degree of biodegradation at each of those wells. At the investigated site, where other attenuation processes such as sorption and volatilisation were proven to be negligible, the combined approach is recommended for benzene, which represents a compound for which the effect of biodegradation is comparable to or less than the effect of dilution. As demonstrated for toluene and o-xylen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ayleigh equation alone is sufficient if dilution can be proved to be insignificant in comparison to biodegradation. The analysis also suggests that the source width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observation wells relative to the plume center line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dilution.  相似文献   
12.
包维楷 《四川环境》1998,17(3):6-10
粉尘,SO2,NOx等的煤烟型复合污染是我国尤其是南方我的主要类型。本文根据实验观测,详细分析了主要污染物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复污染物从产生,转移至植物界面的运动过程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3.
长期储存亚硝化絮状污泥活性的恢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究长期储存亚硝化絮状污泥的脱氮性能,采用CSTR反应器,接种4℃下储存了10个月的亚硝化絮状污泥,考察其活性恢复性能,并采用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污泥中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控制DO为0.4~0.8mg·L~(-1)、pH值8左右、温度为(30±1)℃等条件,长期储存亚硝化絮状污泥的活性可以在15 d内迅速恢复,氨氮去除率和亚硝积累率均达到90%以上;此外,污泥颜色由接种初期的灰黑色迅速恢复至棕黄色,SVI值显著降低,MLVSS/MLSS升高,EPS含量明显增加.随着亚硝化性能的恢复,厌氧、发酵微生物被洗脱,Nitrosomonas等氨氧化细菌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同时,Nitrospria等硝化菌的生长得到了有效抑制.经历长期储存的亚硝化絮状污泥可作为实现短程硝化快速启动的接种污泥,更有利于短程硝化工艺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4.
张宾 《化工环保》2016,36(4):406-409
采用絮状污泥成功启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处理含甲酸、苯胺、环已酮、NO3-等的工业废水。UASB反应器以低负荷启动,10天后逐渐提高进水COD,出水COD保持在710~770 mg/L,COD去除率为40%~60%;出水TOC保持在115~314 mg/L,TOC去除率由60.3%逐渐升高至87.2%,最终维持在81%左右;出水中ρ(NO3-)维持在134~176 mg/L,NO3-去除率为90%左右,系统稳定后NO3-去除率几乎为100%。在进水COD容积负荷不超过5.00 kg/(m3·d)的条件下,实际COD容积负荷稳定在2.00 kg/(m3·d)左右,实际TOC容积负荷稳定在1.00 kg/(m3·d)以上。当进水COD容积负荷不大于4.48 kg/(m3·d)时,COD去除率为55%~74%,TOC去除率为63%~87%,NO3-去除率大于95%。  相似文献   
15.
废水中和系统聚丙烯酰胺阻垢效果和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酸碱废水中和系统所形成污垢的成份进行了测定和对污垢阻垢效果的各种阻垢剂进行了筛选 ,进行了各种阻垢剂的阻垢机理研究 ,确定了聚丙烯酰胺既为絮凝剂又为阻垢剂的最佳投加量 ,保证了整个废水处理工艺的安全稳定运行 ,为聚丙烯酰胺多功能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阐明了金属涂料生产中挥发性有机物(VOC)的危害性,介绍了一种工程造价低,处理效果较好的治理方法,供投资生产金属涂料的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介绍了微生物絮凝剂的定义、成份、制备及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等方面的知识,其中包括微生物絮凝剂的产生和培养条件、作用机理、合成絮凝剂的微生物种类,并预示了今后微生物絮凝剂领域的几个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初步研究一种用于高浓度制药废水的预处理工艺方法。采用微生物絮凝剂和粉煤灰过滤相结合的预处理工艺,其综合的效果可以将高浓度制药废水中的COD去除80%,基本脱色澄清,且可以将对生化处理有抑制作用的抗生素效价予以降低。并初步讨论了该工艺在实际生产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盐酸酸洗废液制备复合聚合氯化硫酸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盐酸酸洗废液和适量硫酸亚铁为原料 ,用盐酸或硫酸调节酸度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 ,经催化氧化、水解、聚合 ,反应约 3h即可制得复合聚合氯化硫酸铁。经检验 ,产品的铁 (Fe3 + )含量为 16 5 /g·L-1,亚铁 (Fe2 + )含量≤ 1.0 /g·L-1,盐基度≈ 10 .5 %。  相似文献   
20.
不同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的有效态离子冲量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园  宗良纲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25(3):173-175,178
选择红壤、黄棕壤和潮土为对象,依据中国土壤环境质量二级和三级标准确定土壤重金属铜、锌、镉的污染浓度,通过生物盆裁试验研究在重金属Cu、Zn、Cd复合污染条件下牧草(黑麦草、紫花苜蓿)体内重金属含量和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3种不同性质的污染土壤上,牧草体内重金属的离子冲量与其对应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的离子冲量之间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校正土壤pH、牧草品种等因素后,土壤有效态离子冲量可以有效表征不同土壤-牧草系统的重金属复合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