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59篇 |
免费 | 199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76篇 |
废物处理 | 6篇 |
环保管理 | 66篇 |
综合类 | 323篇 |
基础理论 | 88篇 |
污染及防治 | 43篇 |
评价与监测 | 37篇 |
社会与环境 | 10篇 |
灾害及防治 | 1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34篇 |
2020年 | 34篇 |
2019年 | 52篇 |
2018年 | 48篇 |
2017年 | 49篇 |
2016年 | 41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36篇 |
2012年 | 67篇 |
2011年 | 48篇 |
2010年 | 40篇 |
2009年 | 41篇 |
2008年 | 31篇 |
2007年 | 47篇 |
2006年 | 43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142.
机动车行驶过程道路扬尘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机动车行驶过程道路扬尘是城区颗粒物污染的主要因素,其贡献率可达30%-50%。城市路面积尘是机动车行驶过程道路扬尘的主要尘源。路面尘受机动车车轮积压作用、机车行驶过程诱导气流、热射流等综合尘化作用的影响,再次扬向空中并扩散,造成空气中颗粒污染物TSP、PM10浓度增高。实验模拟单车行驶,研究道路粉尘负荷、车速、排放源距离对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TSP、PM10浓度与机动车行驶速度呈显著正相关;同一车速下与路面粉尘负荷呈对数变化规律;与排放源距离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3.
144.
以纵向岭谷区景洪-思茅段公路沿线为研究区,通过公路不同地点样线布设,对不同土地类型、地形和公路距离下的98个样点进行了野外植被和环境因子调查及土壤采样,在土壤表层0~20cm重金属全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影响其分布的环境因子做了相关分析,得出研究区路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公路沿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不同类型下含量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草地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而次生林、原始林重金属含量较低;土壤养分也受土地利用类型影响,但相关分析表明,除了pH值、总钾、总磷和重金属关系较为密切外,研究区其它土壤养分和重金属之间的含量相关不显著.重金属元素含量之间相关性显著,表明该段道路重金属污染具有同源性,即来自道路.距公路的距离对重金属含量影响较大,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随距离公路增加逐渐降低,而自然土壤中,变化趋势呈波动趋势.进一步对自然土壤中重金属的影响因子做了分析,结果表明,地形影响重金属的含量垂直分异,而典范对应分析也显示研究区距离、地形、土地覆被和土壤特性共同作用于土壤污染的空间变异,影响程度为距离>土地覆被>地形>土壤. 相似文献
145.
146.
147.
丁芝华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8):17
介绍和分析现代道路交通安全治理的3种思想.应用其中非常值得我国借鉴的系统治理思想对现行道路交通安全立法进行分析.现行道路交通安全立法仅围绕驾驶人的行为控制而设计,围绕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能而展开,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道路交通秩序管理,在体系上存在缺失,影响道路交通安全治理的工作及其成效.基于当前形势分析,我国有必要也有条件借鉴道路交通安全系统治理的先进思想,重新构建道路交通安全立法的体系.该体系的重构需从道路安全保障、车辆安全保障、交通秩序管理、运输安全运营、交通事故处理等5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48.
车辆尾气排放控制技术和排放标准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非尾气管(non-exhaust)排放却很少涉及.非尾气管排放主要包括车辆制动磨损、轮胎磨损、路面磨损和车辆扬尘,本研究调查了北京典型道路车流量和车辆运行速度等参数,应用欧盟非尾气管排放因子分析车辆制动磨损、轮胎磨损和路面磨损PM10排放.结果显示:不同类型道路的... 相似文献
149.
为研究北京市道路降尘在不同季节的污染特征及来源,选取北京市4条典型道路得到64个采样点的道路尘样品,采集的道路尘样品经过预处理得到75 μm以下的颗粒物,经过再悬浮及实验室分析得到PM2.5的粒径分布和化学成分谱.结果表明:不同采样高度及不同道路类型的颗粒物粒径大体分布规律一致,颗粒物质量频率存在三个峰值,分别为0.75 μm(微粒径)、2.50 μm(小粒径)、4.50 μm(大粒径);各季节的降尘颗粒物的化学组分中质量分数最大的是元素,主要元素(含量>1%)季节变化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元素富集因子法得到污染元素为Cr、Cd、Sn、Cu、Zn、Pb、As,双重元素为Bi、Ti、Ni、W、Mg、Ca、TI、Mo、V、Fe、Zr、Ba,其余16种为非富集元素;颗粒物中离子质量分数在夏季最大为9.31%,春季、秋季、冬季的离子质量分数相差不大,其中Ca2+、NO3-、Cl-、SO42-占总离子质量的80%左右;碳素中w(OC)和w(EC)的季节变化均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OC/EC[w(OC)/w(EC)]的季节变化规律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不同季节w(OC)和w(EC)的相关性大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对PM2.5中化学组分来源分析表明,污染元素受机动车和建筑尘影响较大,与机动车尾气相比,机动车磨损造成的污染也不容小视;燃煤影响一直存在,但供暖期污染有所改善.机动车尾气、建筑尘及土壤尘对离子均有贡献,在夏季土壤尘、建筑尘、二次反应的综合影响较大,春季土壤尘影响更为突出.碳在夏秋季节受汽车尾气和建筑尘的影响较大,夏季二次反应影响不大;冬季除气象因素外,燃煤和生物质燃烧也不可忽视;春季土壤尘影响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