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2篇 |
免费 | 145篇 |
国内免费 | 2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6篇 |
废物处理 | 8篇 |
环保管理 | 148篇 |
综合类 | 272篇 |
基础理论 | 156篇 |
污染及防治 | 74篇 |
评价与监测 | 12篇 |
社会与环境 | 29篇 |
灾害及防治 | 3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29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33篇 |
2012年 | 34篇 |
2011年 | 41篇 |
2010年 | 41篇 |
2009年 | 30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34篇 |
2006年 | 35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4篇 |
1972年 | 2篇 |
197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采用保护性耕作对减少水稻产量损失的实证分析——基于4省1080个稻农的调研数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干旱和洪涝是造成水稻减产最主要的自然灾害,稻农通过采用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其对水稻的产量损失。基于2013—2015年中国水稻主产区1 080个水稻农户的调研面板数据,论文采用内生转换模型,实证分析了稻农通过采用保护性耕作应对干旱或洪涝的效果,并分别估计了采用者和未采用者的水稻单产情况。实证结果表明:1)采用者的水稻单产远远高于未采用者的水稻单产;2)在反事实假设情况下,如果采用者未采用保护性耕作,其水稻产量将相应减产457.95 kg/hm~2(约7%);如果未采用者采用保护性耕作,其水稻产量将相应增产225 kg/hm~2(约4%);3)户主种植经验、受教育年限和公共服务可得性正向影响稻农的采用行为。最后,论文建议政府应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加大对抗逆水稻品种的培育,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和管理,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 相似文献
392.
应用开顶式熏气装置,以油菜、白菜、波菜、青茭和蕃茄为材料,分别暴露于模拟酸性降水(pH2.8~5.6)单一污染和模拟酸性降水与SO2复合污染的环境,测定其生理代谢、生长和产量的反应。结果指出:酸性降水和SO2复合处理对叶绿素含量,光合强度,叶片K+外渗,叶片含糖量和相对生长速率的影响大于单独酸性降水和SO2处理,五种蔬菜在酸性降水(pH5.6~2.8)和SO2(0.1ppm)复合处理下,减产6.0%~29.0%,表现为协同效应,比酸性降水和SO2单独处理的危害更大。 相似文献
393.
基于LMDI模型的中国粮食产量变化及作物构成分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清1980-2010 年间中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作物贡献及其主要贡献因子,为今后农业政策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论文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LMDI)开展1980-2010 年间中国粮食产量变化及作物构成分解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30 a 间中国粮食产量增加了2.26×108 t,粮食播种面积效应和粮食单产效应分别为-0.21×108和2.47×108 t;粮食单产水平提升对粮食增加量的贡献值大,但这一贡献效应的增加量在减弱。②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作物产量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的比例波动性上升;稻谷单产、小麦单产、玉米单产,以及玉米播种面积的增产效应最为明显,是驱动全国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③地区贡献以黑龙江和河南最为突出,累积贡献率约占1/3,省域粮食生产“北进中移”的趋势明显;各省域粮食产量的贡献因素差异显著,大豆、薯类和其他作物对粮食总产量变化的贡献较小。建议实施差别化的粮食生产政策,在继续提高粮食单产的同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394.
作物间套作群体光能截获和利用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理的间套作种植模式具有高产高效及环境友好的特点,可能成为未来可持续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光能的高效利用是间套作群体产量占优的主要原因之一.论文综述了计算间套作群体光能截获及分配的半经验模型及理论模型,分析了间套作群体产量优势形成的生理生态基础.间作套种可形成有利于作物吸收光能的冠层结构,或者可促进作物的光合速率,或者可改变作物的收获指数.对于共生期较长的间套作群体而言,优势作物对光能的高效截获和劣势作物对光能的高效利用是群体产量优势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对于共生期较短的间套作群体而言,两种作物光能吸收量的增加是该群体高产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395.
对武夷山市规划新建的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利用能值方法分析填埋-沼气处理工艺,通过绘制能值系统图辨析该系统的能值投入和产出.按照自然/社会、可再生/不可再生的标准将能值投入分成四类并列表计算能值指标:环境负载率(ELR)和能值产出率(EYR).能值指标表明:在目前情况下,填埋-沼气处理方式对环境压力小,"投入/产出"比高,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处理方式.但是通过分析规划年限内能值指标的变化趋势发现该系统对环境的压力将逐步扩大,系统对外界的能值产出也会降低,这对未来城市发展留下了环境问题隐患. 相似文献
396.
397.
气候因素对水稻单产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湖北农户层面的分层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温度、降水及高温热害等气候条件与水稻生产息息相关。论文基于2003—2011年湖北农户层面的2 610个样本数据及气象数据,在考察湖北地区水稻生长期高温热害时空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水稻单产及其影响因素的分层模型,重点探讨了温度、降水、极端高温等气候因素对湖北水稻单产的影响,并检验了温度、降水对水稻单产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湖北省高温热害呈现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2003—2011年湖北省高温热害呈先降后增的变化趋势,伴随“V”型波动。空间上,高温热害在鄂中和鄂东地区比较严重,鄂西地区和江汉平原则相对更轻。另一方面,气候因素对水稻单产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温度对水稻单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两者间存在显著的倒“U”关系,降水对水稻单产的影响并不显著,而高温热害对水稻单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另外,机械、劳动等要素投入与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提高水稻单产。因此,加强对湖北省气象因素的预警及预报,改善农田水利设施、优化播种期、选择适宜品种等方式对于提高水稻单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98.
399.
Crop residue open burning is an important emission source of ambient particles in China.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particle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crop residue open burning through combustion experiments with a novel open combustion simulation device using three typical crop straws in north China (corn, wheat, and rice). Particle samples size ranging from 0.006–9.890 µm were collected by an Electrical Low Pressure Impactor plus, a high size-resolution instrument capable of dividing particles into 14 size stages. The size distributions of organic carbon (OC), elemental carbon (EC), water-soluble ions, and elements were analyzed, and source chemical profiles were constructed for PM0.1, PM1, PM2.5, and PM10. The number concentration of particles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Aiken nuclei mode (0.006–0.054 µm), accounting for 75% of the total number, whereas the mass concentration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accumulation mode (0.054–0.949 µm), accounting for 85.43% of the mass loading. OC, EC, Cl?, and K(include total K and water-soluble K) were the major chemical components of the particles, whose mass percentage distributions differed from those of other components. These five main components exhibited a bell-shaped size distribution in the 0.006–9.890 µm range, whereas the other components exhibited a U-shaped distribution. Among the chemical profiles for PM0.1–PM10, OC was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at 10–30%, followed by EC at 2%–8%. The proportions of K+, Cl?, and K varied substantially in different experimental groups, ranging from 0–15%, and K+ and Cl?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r = 0.878, α = 0.000). 相似文献
400.
施N模式与稻草还田对土壤供N量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2 a定位试验后不同施N模式和稻草还田对双季稻作系统土壤供N能力和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N肥显著增加土壤NH4 -N和可矿化N含量,显著提高稻田系统生产力,且随着稻草配合施用,施N效果更加明显。移走稻草情况下N肥增产率为30.3%~31.3%;稻草还田情况下,N2(全年施N量240kg.hm-2)处理N肥增产率为36.7%,1 kg纯N增产谷粒12.1 kg,均显著低于N1、N3(全年施N量180 kg.hm-2)处理,后者增产率为40.4%~41.1%,1 kg纯N增产谷粒17.7~18.0 kg,且N1、N3处理(施N量相同,但各时期施N比例不同)间差异不显著。配施N肥后稻草还田可以提高土壤供N能力,连续处理2 a,土壤可矿化N比移走稻草处理提高32.1%~50.0%。稻草还田时适当配施N肥增产效果明显,N1、N3处理下稻草还田增产率分别达8.7%和8.4%,而N2处理下稻草还田的表观增产效果降低,稻草还田增产率仅为5.1%。年稻草还田量为7 500 kg.hm-2的红壤稻田系统,年适宜配施N量为180 kg.hm-2,各时期施N优化比例为基肥30%,分蘖肥30%,穗肥4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