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98篇
安全科学   22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31篇
综合类   205篇
基础理论   49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在制作多媒体CAI课件中,常常会用到一些文件格式,如图象文件格式、声音文件格式及动态视频、动画文件格式.本文就是针对以上格式的性能、特点、使用、范围分别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72.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air pollutants in urban street canyons is closely related to residents’ health. However, the vertical air quality in urban street canyons has rarely been assessed using field observations obtained throughout the year. Therefor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seasonal and annual concentrations of particulate matter (PM2.5 and PM10), CO, NO2, SO2, O3, air quality index, and their responses to microclimatic factors at three height levels (1.5, 27, and 69 m above street level) in an urban street canyon. The PM concentration was higher at 27 m than at 1.5 m in winter, whereas the situation was reversed in other seasons. It was found that photochemical pollutants such as NO2 and O3 were the primary pollutants in the urban street canyon. The days on which O3 was the primary pollutant at the height of 1.5 m accounted for 81.07% of the entire year. The days on which NO2 was the primary pollutant at the height of 27 and 69 m accounted for 82.49% and 72.33% of the entire year, respectively. Substantially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NO2 and O3 were found at the height of 27 m than at 69 m. In-canyon concentrations of NO2 and O3 we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air temperature, wind speed, and wind direction, which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photochemical reactions and pollutant dispersion.  相似文献   
73.
啤酒废水处理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左永泉 《环境工程》2000,18(1):26-28
采用厌氧(UASB)+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啤酒生产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后的各项指标完全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对废水综合处理系统的调试、运行过程进行了技术总结,并就其工艺要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4.
冲击载荷作用下不同断面形状巷道稳定性数值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动载荷作用下井巷的稳定性,基于波动冲击理论,利用FLAC~(3D)值模拟软件,对深井不同断面巷道在动载荷作用下的围岩位移场变化规律进行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不同巷道断面形式对冲击荷载作用的响应程度存在显著差别,巷道顶板监测点的速度产生波动从大到小依次为矩形、直墙拱形和圆形断面巷道;巷道顶板均产生明显下沉,矩形断面巷道的下沉量最大,其次是直墙拱断面巷道,圆形断面巷道的下沉位移最小;对于巷道围岩垂直应力的分布范围,圆形断面巷道最小,矩形断面巷道最大,直墙拱断面巷道居中,并得到了现场监测结果验证。  相似文献   
75.
施加生物炭对河流沿岸土吸附铜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生物炭施加对河流沿岸土吸附铜的影响机制,采集嘉陵江流域(川渝段)内苍溪(CX)、南部(NB)、嘉陵(JL)和合川(HC)沿岸土表层(S,0~20 cm)、亚表层(D,20~40 cm)共8种土样,分别将1%(质量比)生物炭(B)加入到8种土样中形成混合土样(CX_(SB)、NB_(SB)、JL_(SB)和HC_(SB); CX_(DB)、NB_(DB)、JL_(DB)和HC_(DB))。以原始土样作为对照,批处理法研究各供试土样在不同温度、pH和离子强度下的Cu~(2+)吸附和热力学特征,并分析Cu的吸附形态。结果显示:(1)各供试土样对Cu~(2+)的等温吸附都适用Langmuir模型描述,Cu~(2+)的最大吸附量q_m在62. 20~363. 64 mmol/kg之间,S层土样对Cu~(2+)的吸附量均呈现JL NB CXHC的趋势,而D层土样呈现JL CX NB HC的趋势。施加生物炭有助于增强D层土壤对Cu~(2+)的吸附。(2) 20~40℃范围内,各供试土样对Cu~(2+)的吸附量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表现为增温正效应。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各混合土样对Cu~(2+)的吸附是一个自发、吸热和熵增的过程。(3) pH的升高有利于各供试土样对Cu~(2+)的吸附。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各混合土样(HC_S和HC_D除外)对Cu~(2+)的吸附量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0. 1 mol/L时最大。(4)土样中吸附的铜主要以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铜存在,生物炭的施加增加了土样中可交换态(HC除外)和有机结合态铜含量,而对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铜影响较小。供试土样对Cu~(2+)的q_m主要是由CEC和比表面积决定的。  相似文献   
76.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内源磷形态分布及其对扰动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京杭大运河(苏州段)不同外源汇入断面的沉积物和上覆水为实验材料,研究了扰动条件下上覆水、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数量分布及形态转化过程.结果表明,污水厂尾水排放口处的沉积物内源磷更容易释放,且扰动期间上覆水中不同形态磷(TP、PP、DTP、DIP)均处于较高水平,明显高于风景区和居民区,此外,也归因于水丝蚓的生物扰动.但随着扰动次数的增加,上覆水中各形态磷含量呈降低趋势.扰动显著改变了上覆水中形态磷分布规律,DIP/DTP、DIP/TP及DIP/DTP比值呈降低趋势,并在第11 d以后趋于稳定,但在有水丝蚓扰动下,改变幅度变小.扰动导致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含量发生变化,NH_4Cl-P含量明显降低,Fe/Al-P明显增加,其中,污水厂尾水排放口沉积物中NH4Cl-P和Fe/Al-P的变化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77.
基于POI大数据的重庆主城区多中心识别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我国大量城市在其规划中均提出多中心的空间发展战略,但多中心结构演变是否达到规划预期,能否通过有效途径识别多中心结构和功能,成为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相比于人口、用地、产业等传统调查和识别方法,城市大数据的出现为多中心识别提供了契机,尤其是基于POI(Point of Interest)大数据的分析比传统方法更加准确高效。论文以重庆主城区40余万条POI数据为基础,利用核密度分析、自然断点法和邻近分析等方法,根据整体及不同类型POI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聚集程度,识别城市总体及不同职能的多中心结构及其影响范围。结果表明:重庆作为山地城市,在自然约束和规划引导下,呈现出明显的“多中心、组团式”结构。不同职能类型的城市中心也呈现明显的多中心分布特征。重庆的主副中心在内环以内集聚,但不同中心的发育程度及其空间聚集度差异显著。外围新兴的西永、茶园等副中心发展相对滞后,城市要素集聚功能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78.
Toxicity studies considering both the bare and stabilized forms of zero valent iron nanoparticles (nZVI) could be timely, given that ecological risks identified are minimized through modification or with substitution of approaches in the synthesis,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 of the nanoparticles before succeeding to volume production. This review is focused on the fate, transport and toxic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bare nZVI and surface modified particles used for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79.
孙晓  钱枫  魏新鲜  严军 《化工环保》2016,36(2):205-210
选取CaO作为吸附剂,探究了不同燃烧温度下添加CaO对重金属元素在燃煤灰渣中富集效果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添加CaO对重金属元素Cr未起到富集作用,而对Mn,Ni,Cu,Zn,As,Cd,Pb 7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效果显著;随燃烧温度的升高,CaO对各赋存形态的Mn,Ni,Cu,Zn,As的富集效果先变好而后变差,对各赋存形态的Cd和Pb的富集效果越来越好;CaO添加比(预处理后的CaO颗粒与预处理后的原煤的质量比)越大,CaO对Mn,Ni,Cu,Zn,As,Cd,Pb的富集效果越好,燃烧温度为850℃时的最佳CaO添加比为4%。  相似文献   
80.
磺胺类药物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及降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批量平衡试验法研究了磺胺嘧啶和磺胺甲恶唑在添加模拟根系分泌物处理和对照中的形态转化及降解规律.结果表明,有机溶剂提取态、水溶态和结合态含量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86.5%~98.5%、0.6%~7.3%和0.1%~12.5%,有机溶剂提取态是2种药物在土壤中的主要存在形态.结合态所占比例随时间的增加而增高,添加模拟根系分泌物有利于土壤中磺胺嘧啶和磺胺甲恶唑结合态的形成,对水溶态和有机溶剂提取态形成的影响较小.土壤中磺胺嘧啶和磺胺甲恶唑的降解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可决系数为0.9273~0.9963.2种药物在添加模拟根系分泌物处理中的降解速率大于在对照的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