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84篇
安全科学   17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242篇
基础理论   170篇
污染及防治   20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静脉血中蛋白质-环氧苯乙烯(SO)加合物的分析测定是将蛋白质中半胱氨酸残留经分解后,用Raney Ni催化反应生成两种加合物:α-苯己醇,β-苯已醇,再用五氟苯氯衍生,GC/MS测定,用同样的方法测SD大鼠血的蛋白质加合物,结果表明动物血中蛋白质加的与实验的苯乙烯或SO剂量有较好的相关性;而且SO与半胱氨酸的反应α位强于β位,在人群实验中,对一个石棉厂职业接触苯乙烯工人静脉血中的蛋白质加合物进行测  相似文献   
52.
分层型水库藻类垂向演替的水质与细菌种群调控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浮游藻类和细菌是水生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源水库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藻类的空间演替与水体细菌种群代谢和结构演变关系密切.因此,本文以李家河水库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水库水质指标基础上,采用高通量DNA测序技术和Biolog技术,研究水库藻类暴发期,浮游藻类和细菌群落结构垂向演替特征及其与水质的偶联关系.结果表明,李家河水库在8月处于热分层期,水体pH、DO和NH~+_4-N随深度变化均逐渐降低(P0.001).藻密度和Chla呈现同步变化趋势(P0.001),表层最大分别为3 364.33×10~4 cells·L~(-1)和7.03μg·L~(-1).藻类群落结构在水深0 m和3 m处以微囊藻为主,而在水深6 m处,小环藻取代微囊藻成为最优藻属,相对丰度达57.28%.Biolog结果表明,微囊藻的暴发对细菌代谢活性及其相对丰度产生较大影响,但细菌种群代谢活性多样性变化不显著.高通量测序共发现1 420个OTUs,隶属于10个细菌门类,其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不同水层均为最优门类,其相对丰度之和达50%以上;绿菌门(Chlorobi)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的相对丰度随着水深增加发生显著变化,均在6 m深度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29%和6.78%,且与水层藻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与藻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热图(Heat map)指纹图谱表明,李家河水库的细菌群落结构垂向分布差异显著,且随着水深的增加,细菌群落分布更均匀并趋于多样性.冗余分析(RDA)表明,细菌和藻类的群落结构的垂向分布受不同水质指标调控且差异显著.对水源水库藻类暴发期藻类与细菌群落的偶联机制进行探究,为水源藻华消涨的分子微生态驱动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3.
自然界中的基因有千万种,哪类基因最为常见和最为丰富?南美国南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圣迭戈州立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对大量基因组进行成功解码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有“自私DNA(脱氧核糖核酸)”之称的转座子。  相似文献   
54.
阴霾天气PM_(10)的微观特征及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图像分析技术(IA),对北京市2004年12月一次严重的阴霾天气条件下采集的PM10(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10μm的颗粒物)的微观形貌、粒度分布、主要颗粒物类型进行了分析,并运用质粒DNA评价法对阴霾和非阴霾天气条件下的PM10样品的生物活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阴霾天气时PM10样品中以粒度较小的烟尘及其集合体为主,且多呈湿状,含有较多的二次颗粒物,并发现了残余的有机液滴颗粒。质粒DNA实验的结果显示,阴霾天气PM10样品的水溶和全样样品的TD20值(造成20%DNA破坏时所需要的样品剂量)分别为93μg.ml-1和50μg.ml-1,而同一月份非阴霾天气条件下PM10样品的水溶和全样样品的TD20值分别为200μg.ml-1和160μg.ml-1,表明阴霾天气PM10样品比非阴霾天气样品具较强的生物活性,即对人体健康存在着潜在的危害。且无论是阴霾还是非阴霾天气条件下的PM10的全样样品均较水溶样品具更大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55.
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双酚A与DNA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DNA的存在使双酚A的氧化峰电流减小,且峰电位正移,双酚A与DNA的相互作用以嵌插作用为主。双链DNA(dsDNA)与双酚A的结合大于单链DNA(ssDNA),结合比为1∶4,结合常数β为1.35×1023。  相似文献   
56.
于2010年12月以及2011年6月采集了大亚湾9个站点的表层水样,利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对浮游细菌DNA指纹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大亚湾海域浮游细菌DNA指纹比较丰富,冬季和夏季样品中分别共得到32条和33条条带,每个样品得到的条带数为18~25条.DNA指纹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J)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48~2.88和0.80~0.93.DNA指纹条带数与温度和盐度明显正相关,而与p H、DO、透明度呈明显负相关关系.结果说明PCR-DGGE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细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但需要与其他技术相结合方能较全面反映细菌的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57.
针对两种甲醛-DNA加合物,N~6-羟甲基腺嘌呤(N~6-HOMe-d A)和N2-羟甲基鸟嘌呤(N_2-HOMe-d G),本实验室建立了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分析方法,以便从DNA分子水平上探讨甲醛暴露对DNA的损伤作用机理,其中[~(15)N_5]N~6-Me-d A和[~(13)C_(10)~(15)N_5]N_2-Me-d G为内标;液相分离所用色谱柱为Thermo Polar Advantage II C_(18);方法的精密度较好(RSD5%)、灵敏度较高(检出限分别为0.014和0.0064 ng·m L~(-1))、回收率良好(94.9%~111%).后用小牛胸腺DNA进行体外染毒实验,设置甲醛染毒的浓度梯度(0.001,0.01,0.05,0.1,0.5和1 mmol·L~(-1))和染毒时间组(0、2、4、8、12、16、24 h),利用建立的LC-MS/MS方法检测了DNA中N~6-HOMe-d A和N_2-HOMe-d G的含量.结果表明,两种甲醛-DNA加合物N~6-HOMe-d A和N2-HOMe-d G的量与甲醛暴露存在剂量-反应和时间-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58.
柳州酸性降水中S(Ⅳ)、醛及其加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柳州市降水中普遍含有S(Ⅳ)与醛形成的1:1加合物。本文测定了柳州雨水(pH3.70~4.16)中S(Ⅳ)-甲醛加合物(HMSA)的离解常数Keq为(2.14±0.166)×10-6mol/L;研究了雨水中S(Ⅳ)-醛加合物的测定方法;改进了液相中S(Ⅳ)和醛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9.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我国长江流域的旗舰物种,在长江十年禁渔的大背景下,研究中华鲟无损化检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环境DNA(eDNA)技术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生物监测技术,可以在不直接观察或捕获生物体的情况下对物种进行检测。从文献中筛选出可以用于检测中华鲟eDNA的特异性引物,于2020年9月在长江中下游选取4个中华鲟常出现的区域,进行各断面立体式采样;提取16个点位的e DNA,使用筛选得到的引物对中华鲟进行eDNA的检测,以探究中华鲟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成功筛选到1组可以检测中华鲟eDNA的引物,使用该引物成功检测到包括中华鲟在内的长江4种鲟类的eDNA,共计测得约300万条鲟类序列。依据测序结果分析不同断面检测到的中华鲟eDNA的差异,发现宜昌江段断面的中华鲟eDNA最多,洞庭湖口断面最少,且表层和底层水体的中华鲟eDNA检出也有显著差异。筛选得到的引物可以用于中华鲟eDNA的检测,中华鲟e DNA的检测结果与中华鲟的历史调查和洄游特征较为吻合。不同水深条件中华鲟eDNA的检出量有显著差异,表明在今后的调查中采用混合或者立体采样可以更加全面地进行中华鲟eDN...  相似文献   
60.
光谱法研究甲萘威与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紫外与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甲萘威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在甲萘威的作用下,DNA的吸收光谱出现增色与红移现象;DNA能够引起甲萘威单一的静态猝灭;甲萘威与DNA的作用能减弱K4[Fe(CN)6)]对甲萘威的荧光猝灭;实验结果支持甲萘威能以嵌插方式与DNA形成加合物,氯化钠及乙醇对加合物的荧光光谱存在不同影响.加合物的形成与药物的生物活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