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2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76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332篇
基础理论   273篇
污染及防治   58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91.
浮游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因子敏感,是水生生态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生物.基于传统形态学的浮游动物调查方法无法鉴定桡足类幼体,难以准确了解浮游动物群落组成.DNA宏条形码技术基于DNA序列差异识别物种,为浮游动物群落组成的准确解析提供了新方法.比较了不同浮游动物采样方法(直接过滤法和网富集法)对浮游动物D...  相似文献   
692.
活性污泥总DNA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快速、简便和经济地获得活性污泥的总DNA,以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采用5种不同的DNA提取方法提取活性污泥的总DNA,并通过提取的核酸总量、纯度、是否含有聚合酶链反应抑制剂等指标综合分析不同的提取方法对活性污泥总DNA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酶K-SDS-酚氯仿法和柱提取DNA试剂盒法提取活性污泥总DNA效果最好,提取DNA总量多,纯度高,可不经纯化直接进行PCR扩增反应。  相似文献   
693.
低浓度溴氰菊酯连续暴露对罗非鱼DNA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RAPD技术和外周血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来分析和评价低浓度溴氰菊酯连续暴露对罗非鱼DNA的影响.RAPD试验结果表明,在12个能扩增出罗非鱼基因组DNA的引物中,引物S326能检测出3 μg/L以上浓度溴氰菊酯暴露前后罗非鱼基因组DNA的差异,而小于2.0 μg/L的低浓度溴氰菊酯对罗非鱼基因组DNA没有影响.外周血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的溴氰菊酯连续暴露后,2.0 μg/L以下浓度组罗非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3 μg/L以上浓度组可诱导罗非鱼外周血红细胞产生微核.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且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研究表明,溴氰菊酯在一定条件下可对鱼类DNA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94.
应用彗星实验技术,测定了12种酚类化合物对小白鼠脾脏细胞DNA的损伤水平.应用Hansch法和量子化学MOPAC-PM3方法计算了12种酚类化合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分子折射率、分子最高占据轨道能和分子中最正原子电荷.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对小白鼠脾脏细胞DNA的损伤率进行了定量结构-活性相关研究(QSAR).结果表明,酚类化合物的亲脂性参数和分子折射率能有效地表征它们所引起的DNA的损伤程度.由化合物的电性效应引起的细胞毒性可忽略.  相似文献   
695.
可吸入颗粒物生物活性及其微观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采用质粒DNA评价法研究了2004年春季北京市区和郊区上甸子(本底区)PM10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郊区上甸子2个PM10的TD20值(引起20%质粒DNA损伤所需要的颗粒物剂量)分别为53μg·mL-1和<50μg·mL-1,市区2个PM10的TD20值分别为125μg·mL-1和100μg·mL-1,说明郊区PM10的生物活性明显高于市区.同时利用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图像分析技术,从PM10微观特征上进行了生物活性差异的原因分析,认为其原因有:①上甸子PM10中以细颗粒物为主,在0~0.7μm粒度范围内的细颗粒物的数量百分含量明显高于市区PM10,而表面积则在0~1.0μm的范围内高于市区;②市区PM10中以粒度较大的矿物颗粒物为主,而上甸子PM10则以生物活性较大的烟尘为主,数量百分含量高达58.8%.因此PM10质量浓度并非评价可吸入颗粒物健康效应的唯一指标,颗粒物的粒度分布和类型可能在其生物活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96.
源头区溪流是河流生态系统最脆弱的部分,也是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简称底栖动物)集中分布的热点区域,在流域物种库的形成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维持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目前国内对源头区溪流底栖动物多样性的系统调查研究较少。笔者对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瓯江源头区的龙泉溪进行了底栖动物多样性调查研究,分别于2021年丰水期和平水期在覆盖龙泉溪主要山溪河流的18个样点采样,共采集获得底栖动物标本3 700余号。通过联合使用传统形态分类和DNA条形码技术,共鉴定出底栖动物165种,隶属5门、9纲、19目、68科、124属。联合使用DNA条形码可使底栖动物科、种水平的分辨力提升28.3%和34.1%。调查研究表明:龙泉溪底栖动物多样性丰富,物种组成以节肢动物为主(占比高达87.9%,145种),其中水生昆虫占绝大多数(共计8目、48科、140种,占84.8%),主要优势种为鞘翅目的狭溪泥甲属1种Stenelmis sp.1、毛翅目的纹石蛾属Hydorpsyche和短脉纹石蛾属Cheumatopsyche各1种;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丰富,且在丰水期和平水期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海拔和底质类型等微生境条件对底栖动物多样性分布的影响分析显示,底质类型对底栖动物分布密度的影响显著。对水生态状况的生物评估结果显示:Biotic Index污染生物指数更适合龙泉溪流域的水质健康状况评估,龙泉溪流域整体的水生态状况健康,水质属清洁或极清洁。该研究使用传统形态学和DNA条形码技术相结合的鉴定方式,提高了底栖动物物种鉴定的精度,所获得的多样性调查和水质评价结果为瓯江源头区溪流乃至整个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长期监测提供了本底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