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4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303篇
安全科学   139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92篇
综合类   605篇
基础理论   395篇
污染及防治   74篇
评价与监测   29篇
社会与环境   21篇
灾害及防治   24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研究电容式湿度传感器在温-湿-盐雾耦合环境作用下的性能退化规律和失效机理。方法 将电容式湿度传感器放置在三因素循环(85 ℃+85%RH→40 ℃+0.05%NaCl中性盐雾→35 ℃+50%RH干燥)环境下进行加速老化试验,定期取样,分析响应时间和测量精度退化规律,研究温-湿-盐雾对电容式湿度传感器的环境损伤机制。结果 在三因素环境下老化7 d,湿度传感器在标准湿度(>50%RH)环境下感应异常;老化14 d,湿度传感器在每种标准湿度环境下感应异常。测试发现,湿敏电容的电容量偏大,绝缘电阻偏小,损耗角正切偏大,确定湿敏电容失效。湿度传感器在温-湿-盐雾环境下,在盐雾阶段,盐粒子沉积在湿敏材料表面,在干燥阶段水分挥发,最终在湿敏材料表面形成不规整颗粒物,造成湿敏电容绝缘性能降低。在通电测试时,不规整颗粒物在电场作用下易发生尖端发电,使得感湿材料绝缘性能下降,同时伴随有腐蚀和击穿烧蚀,使湿敏电容发生失效。结论 湿度传感器在温-湿-盐雾环境下,盐粒子易附着在感湿材料上,在通电环境下发生击穿烧蚀,造成湿度传感器功能失效。  相似文献   
992.
以某化学品泄漏造成大气污染为例,采用虚拟治理成本法,通过对污染物单位治理成本的调查,污染物危害系数的确定等步骤量化生态环境损害的数额。针对生态环境损害价值量化过程中主要污染物的选择、单位治理成本的确定、危害类别的判断等技术关键点,提出,应结合环境质量标准限值,污染物危害系数等综合因素选择主要污染物;采用成本函数法来确定某一地区单位治理成本更容易被采纳;利用标签制度(GHS)危险性类别的结论能够快速确定污染物危害系数,以期为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方法的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93.
994.
合理构建视频显示终端(VDT)作业疲劳工间休息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减少VDT(视频显示终端)作业对操作者健康的负面影响,合理地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以及设计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助于减轻、缓解或消除VDT作业的疲劳。通过多项VDT数据输入作业实验,依据作业者作业能力变动的规律性,对不同类型的VDT作业者可能需要设置不同的工间休息制度。经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数据输入的工作主要是信息接受和信息输出,属于事务性脑力劳动。只要合理地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以及设计良好的工作环境,就可以减少VDT对眼睛、骨骼及肌肉的疾患发生。  相似文献   
995.
本文以秦皇岛市大里营村11户村民诉北京铁路局噪声污染一案为例,分析《噪声污染防治法》关于环境噪声污染的规定在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建设立法修改或出台司法解释,以保障公民的环境权。  相似文献   
996.
997.
Toward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t was discovered that cell-free fetal DNA sequences could be detected in maternal blood plasma. Initially, Y-chromosome sequences originating from male fetuses were targeted in cell-free DNA extracted from maternal plasma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proof of this concept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noninvasive prenatal diagnosis methods.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is approach is now possible. Fetal sex can be detected through a procedure that is noninvasive with respect to the fetus. Specifically, the presence of Y-chromosome sequences in maternal blood plasma indicates that the fetus is male, whereas lack of a signal will indicate that the fetus is female. Fetal sex can be detected very early, from at least the 7th week of pregnancy (and even earlier, according to several studies), about two months before this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through ultrasound scanning. Although the controversial issue of fetal sexing is not new, it is expected that with the availability of an accurate noninvasive test, public interest will rise. It is therefore imperative that an authorized committee of experts in each country generates an official policy regarding application of the test.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8.
999.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