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08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157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39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试验采用交替厌氧/好氧(An/O)SBR反应器,在温度为13~16℃的条件下启动并运行EBPR系统.研究表明,进水磷浓度20 mg·L-1,控制DO浓度为2 mg·L-1,低温条件下即可在短期内(6 d)实现EBPR系统的成功启动并获得高效稳定的除磷性能,出水磷浓度低于0.5 mg·L-1.降低DO浓度会影响EBPR系统的稳定运行效果,反应器好氧阶段DO浓度由2mg·L-1降为1 mg·L-1,系统仍可以稳定运行,磷的去除率均大于97.4%,但厌氧释磷量略有下降;DO浓度进一步降至0.5mg·L-1时,EBPR系统除磷性能迅速恶化且出水磷浓度超标.通过提高溶解氧浓度以恢复EBPR除磷性能的试验发现,低DO导致的系统失效在短期内不可逆.研究还发现,以NO-2及NO-3为电子受体的缺氧除磷小试对EBPR系统的稳定运行具有冲击作用,但由此产生的不利影响可在6个周期内得以恢复;此外,长期低温运行的EBPR系统内MLSS基本保持恒定且SVI略有降低,说明低温低DO条件有利于系统内污泥的沉降.  相似文献   
192.
以模拟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探讨膜曝气生物反应器(MABR)推流运行时不同曝气压力下不同点位分布的溶解氧值特征;利用MABR可形成好氧/缺氧/厌氧的环境特性,针对曝气压力对MABR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借助微生物鉴定手段对MABR的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曝气压力下的DO值,轴向上波动较大,径向上以曝气膜为中心向外部逐渐降低;随着曝气压力的增加,不同点位分布的DO值均提高,同步硝化反硝化效率先升高后降低。当曝气压力为0.04MPa时出水的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效果最佳为74.67%。在此曝气压力下,微生物群落鉴定证明生物膜内出现了好氧-兼氧的分层现象,生物膜内由好氧菌、兼氧菌共同完成硝化、反硝化过程,主体液料由厌氧菌作为优势菌群进行反硝化作用,并且根据未检测出厌氧氨氧菌的鉴定结果排除发生厌氧氨氧化的干扰。  相似文献   
193.
NBIAS系统中的好氧反硝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NBIAS系统氮元素的变化进行跟踪测定,获得系统内各种含氮化合物的变化规律,并进一步核算反应前后系统内总氮的变化规律,证实了NBIAS系统内好氧反硝作用的存在。试验表明,好氧反硝化所脱除的氮占总氮脱除量的30%-40%左右,本文还对其产生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4.
为探究MBBR泥膜复合硝化系统内泥膜竞争关系,通过小试试验研究了水处理过程中常规因素(污泥浓度、DO、温度、C/N)对MBBR泥膜复合系统硝化效果的影响,分析了系统内污泥容积负荷和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Moving-Bed Biofilm Reactor)生物膜容积负荷变化趋势,进而得出泥膜竞争规律.结果表明,MBBR泥膜复合系统容积负荷均大于单一污泥或MBBR生物膜系统的容积负荷.在一定范围内,污泥浓度、DO、温度与MBBR泥膜复合系统容积负荷呈现正相关,且系统内活性污泥在与MBBR生物膜在竞争DO和基质时优势明显,而MBBR生物膜则具有更强的耐低温能力.进水C/N与MBBR泥膜复合系统硝化负荷呈负相关,且活性污泥在应对进水C/N过高时较MBBR生物膜更具优势,MBBR的“镶嵌”则强化了系统SND效果.微生物群落变化显示MBBR泥膜复合系统内的硝化细菌优势菌属为Nitrospira,且悬浮载体生物膜对其富集能力明显高于活性污泥.  相似文献   
195.
低溶解氧条件下生物脱氮研究中的新现象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活性污泥法中 ,曝气主要起供氧和扰动混合的作用 ,曝气提供的氧被微生物用来氧化有机物并合成细胞 .反应器中的溶解氧 (DO)浓度是重要的运行参数 ,曝气池中DO偏低 ,好氧微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和代谢 ;DO过高 ,不仅能耗增加 ,而且细菌的活力也会降低 .一般要求曝气池中DO不低于 2mgL-1的水平 ,但在实践中常常会出现曝气强度过高的情况 .因而有必要通过有效手段将DO控制在适当的水平 ,既不影响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和有机物的去除 ,同时又避免过多能耗 .传统观点认为 ,低DO条件会促进丝状菌生长 ,破坏污泥絮体的沉降性能 ;使胞外多聚物的产生量…  相似文献   
196.
生物膜系统同时硝化和反硝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实验采用人工配水,对生物膜系统中COD和氮的去除进行了研究。实验中pH控制在7.0~7.5左右,温度为20℃~28℃。本实验研究了不同溶解氧、水力停留时间和碳氮比对总氮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生物膜系统中同时硝化和反硝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C/N比为8∶1,水力停留时间6h时,溶解氧为0.5~1.0mg/L时,总氮的去除率达53.6%。  相似文献   
197.
SBR法处理工业废水中有机负荷对污泥膨胀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活性污泥中丝状菌与絮状菌的竞争生长污泥的性状发生变化,有机负荷对污泥膨胀的影响的一直有两种完成相反应的说法。我们对此作了专门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反应器中溶解氧充足时,低有机负荷易引起污泥膨胀,提高有机负荷能有效的控制膨胀,高负荷下,引起污泥膨胀的原因往往是DO浓度不足,而提高DO浓度则能使污泥膨胀得到控制。这一结果也解释了高有机负荷发生泥膨胀的实质原因。  相似文献   
198.
废水的硝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硝化作用是废水生物脱氮中的关键。本文介绍了硝化作用的生化反应、硝化细菌的类群、硝化反应动力学和影响硝化作用的主要环境因子:溶解氧、pH、温度和毒物。  相似文献   
199.
DO和pH值在短程硝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SBR反应器中对DO和pH值在短程硝化和半亚硝化过程中的作用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控制低DO和适宜的pH值在短程硝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试验条件下。当DO为0.5~1.0mg/L、pH值为7.5—8.0时。在SBR反应器中很容易实现短程硝化;当DO〉0.3mg/L时,DO越低,出水NO2^-N积累率越高;当pH值〉6.8时,不会影响系统NO2^-N积累的稳定性。另外,研究结果还表明,通过控制DO和pH值可以实现半亚硝化。本试验条件下,当进水氨氮浓度为120mg/L时,控制DO为0.3—0.4mg/L可实现出水半亚硝化;当进水氨氮浓度为200mg/L时,控制DO为0.5—0.6mg/L或pH值为6.8也可以实现出水半亚硝化。  相似文献   
200.
采用走航连续观测系统分别在2011年5月和2015年5月对南海北部表层水体温度、盐度、溶解氧、叶绿素a和pCO_2进行了现场观测.在El Nio影响下,2015年5月华南地区及广东省降雨量偏多,大量冲淡水入海,南海北部冲淡水区域海表盐度显著降低,2015年5月冲淡水区域海表盐度平均值为(28.05±6.18),低于2011年5月的海表盐度平均值(29.65±2.58),同时实测冲淡水区域海表温度平均升高约2.10℃.冲淡水携带的营养物质和适度升高的海表温度共同促进了冲淡水区域浮游植物的繁殖.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不断地将海水中的游离CO2转化为有机碳,同时释放出氧气,使得水体pCO_2降低,2015年5月冲淡水区域pCO_2平均值为(286±95)μatm,低于2011年5月的pCO_2平均值(300±42)μatm.2015年5月实测获得离岸海域pCO_2平均值为(421±9)μatm,高于2011年5月pCO_2平均值(386±13)μatm,二者差值为35μatm,海表温度是离岸海域pCO_2的主要影响因子,2015年5月El Nio期间离岸海域SST升高1.96℃.El Nio影响下冲淡水区域的碳汇作用增加,离岸海域的碳源作用增强,冲淡水区域碳汇增加与离岸海域碳源增强基本抵消,2015年5月南海北部整体仍是CO_2弱汇区,约为-0.40 mmol·m~(-2)·d~(-1),与2011年5月通量值-0.58 mmol·m~(-2)·d~(-1)差别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