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08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157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39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1.
采用取自市区河道的河水,对有无流动两种工况下厌/缺氧水体(DO≤0.50 mg/L)COD降解和氮转化规律进行了小试研究.结果表明,无流动工况下COD<60.0 mg/L时,即使DO≤0.50 mg/L,NH 4-N亦可依靠大气复氧发生缓慢氧化,并有TN损失,其可能途径是厌氧氨氧化;流动工况下,虽然DO≤0.50 mg/L,但COD和NH 4-N均能依靠大气复氧进行有氧降解,TN依然有损失.根据小试研究结果,认为在低DO条件下(≤0.50 mg/L)进行河道水质模拟时,需要考虑NH 4-N的氧化和TN的减少.  相似文献   
92.
通过考察脉冲式SBR法处理城镇生活污水时有机物降解、硝化和反硝化反应中DO、氧化还原电位(ORP)及pH的变化规律,建立了这些控制参数与有机物去除、硝化与反硝化反应过程中主要污染物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脉冲式SBR法深度脱氮的模糊控制系统,更加有效地控制脉冲式SBR法多段进水的运行方式,达到深度脱氮的目的,并尽可能降低运行成本.当进水COD在130.0~243.6 mg/L、NH 4-N在55.98~76.40 mg/L时,在原水中反硝化碳源充足情况下,脉冲式SBR法反硝化结束时最终出水COD低于40 mg/L,NH 4-N低于1.0 mg/L,TN低于3·0 mg/L.  相似文献   
93.
不同曝气工艺对佛山水道水质DO和COD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现场模拟试验,探讨了雾化管、射流器、橡胶坝和叶轮4种曝气工艺对改善佛山水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工艺的平均复氧效率(14.3%~36.6%)和对COD的平均去除率(9.6%~24.6%)显示了较大差异。橡胶坝和雾化管曝气工艺的复氧效率较高,而叶轮和射流器曝气工艺则对COD去除有较好效果。在曝气并结合混凝的对照试验中,投加絮凝剂有助于提高水中DO和去除COD。  相似文献   
94.
The effects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 and nitrogen(COD/N)ratio and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DO)on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SND)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n airlift internal circulation membrane bioreactor(AIC-MBR)with synthetic wastewate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D efficiencies were consistently greater than 90% regardless of changes in the COD/N ratio.At the COD/N ratio of 4.77 and 10.04,the system nitrogen removal efficiency became higher than 70%.However,the nitrogen rem...  相似文献   
95.
DO浓度对生活污水硝化过程中N2O产生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为确定污水脱氮过程中最优的DO浓度和曝气方式,以提高污水处理效率,降低N2O产生量,采用实际生活污水应用小试SBR反应器,重点考察了不同DO浓度条件下,硝化效率和硝化过程中N2O的产生量.结果表明,当DO浓度恒定为0.4 mg·L-1时,虽然硝化过程所消耗的能量最低,但其氨氮氧化的速率较低.提高DO浓度,氨氮氧化速率可随之升高.低氨氮生活污水硝化过程中仍有N2O产生.DO浓度为0.4 mg·L-1 和0.9 mg·L-1时,污水N2O产生量(以N计)分别为1.5 mg·L-1和1.6 mg·L-1;而DO浓度为1.5 mg·L-1和2.0 mg·L-1时,N2O产生量则分别降低至0.5 mg·L-1和0.4 mg·L-1.当DO浓度高于1.5 mg·L-1后,继续提高DO浓度,氨氮氧化速率升高的速率变缓,同时N2O产生量大幅降低.因此,从提高污水脱氮效率节能降耗和控制N2O产生量2个角度考虑,生活污水脱氮过程中控制DO浓度在1.5 mg·L-1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96.
福建省流域-近海溶解氧时空格局与低氧调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艾琳  杨芳  李少斌  余其彪  陈能汪 《环境科学》2022,43(11):4950-4960
溶解氧是衡量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参数,当前我国海岸带地区的低氧问题突出,但缺乏对流域-近海溶解氧时空格局与低氧调控机制的研究.基于2011~2020年福建省135个地表水(含河口)和66个近岸海域监测点位数据,系统分析了年际和季节两个时间尺度溶解氧的时空演变规律,选取低氧(溶解氧饱和度位于10%分位之内)站位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和随机森林模型分析方法,重点研究了河流、水库、河口和近海这4种类型水体的低氧特征及其调控机制.结果表明,溶解氧饱和度近海最高[(98.2±10.2)%],河口最低[(79.2±17.9)%].与"十二五"(2011~2015年)相比, "十三五" (2016~2020年)河流和水库的低氧检出频率有明显降低,但河口变化不大.统计有低氧检出的点位,河流和水库的多年平均低氧检出频率在秋季最高,河口在夏季最高.水库和河口低氧问题最为突出但机制不同,水库河段的低氧与夏季径流携带大量有机质输入、层化导致底层水持续耗氧、秋季混合上涌或通过大坝泄流有关,河口的低氧与污染输入、潮水顶托和还原性物质耗氧有关.需要建立系统治理与分区管控制度,进一步加强流域-近海污染控制有助于减缓水体富营养化和低氧问题.  相似文献   
97.
基于硝酸盐液膜微电极的动态膜反硝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小红  施汉昌  蔡强 《环境科学》2006,27(9):1781-1785
制成性能良好的硝酸盐微电极与氧化还原电位(ORP)微电极,对动态膜在不同进水COD负荷下的内部反硝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动态膜中的反硝化作用出现在膜水界面0.6~1mm以下;在反硝化发生的区域,用ORP微电极测得氧化还原电位在88.6~-128.4mV之间,是反硝化发生的适宜ORP范围.当进水COD负荷为0.45 kg/(m3·d)时,动态膜的反硝化速率(以氮计)最大,可以达到0.634 7×10-6mol/(L·s).增加进水COD负荷能够拓展动态膜内部的  相似文献   
98.
陈燕  刘国华  范强  汪俊妍  齐鲁  王洪臣 《环境科学》2015,36(7):2610-2616
应用一个在不同的溶解氧(3、2、1和0.5 mg·L-1)浓度下长期运行的缺氧/好氧(A/O)小试系统考察了溶解氧浓度的变化对系统的除碳和脱氮效果以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A/O系统的除碳和脱氮效果不随溶解氧(DO)的降低而降低,在低溶解氧(0.5 mg·L-1)条件下,系统仍具有很好的除碳和脱氮效果,即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4-N)和总氮(TN)的去除率分别为89.7%、98.3%和88.0%.通过PCR-DGGE方法,对系统中的细菌群落结构随DO浓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群落结构随DO浓度的变化有所不同,高DO和低DO环境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但是与高DO条件下系统内的细菌群落相比,在低DO条件下系统内细菌群落仍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在低DO条件下,系统内的优势细菌主要被鉴定为Proteobacteria.  相似文献   
99.
摘要:在城市河道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利用河道水体自净过程的机理来解决河道水质污染问题正成为改善河道水质的一种趋势。通过对河道自净过程的分析,总结出溶解氧、水力条件、温度、微生物、河岸带在河水自净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分别从上述五个方面来阐述它们在自净过程中发挥的重要性。这给改善河道水质提供了不少途径,目前许多的河道整治手段都是由此受到了启发。因此明确了在未来河流污染治理的道路上,从河道自净化规律出发去看待和治理河道水污染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0.
孙艺齐  卞伟  王盟  赵青  王文啸  梁东博  李军 《环境科学》2017,38(12):5222-5228
在室温(25℃)条件下,同时启动活性污泥和生物膜SBR亚硝化反应器并稳定运行后,探究延长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溶解氧(DO)对两工艺性能破坏与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污泥反应器更易启动亚硝化,但当DO为2~2.5 mg·L~(-1)时亚硝化被破坏,且通过降低DO至0.5~1 mg·L~(-1)可恢复性能,而生物膜则基本不受DO影响.延长HRT均会破坏两种工艺的稳定运行,活性污泥法相比于生物膜法,其抵抗力较差但缩短HRT后恢复性能快于生物膜法.随后不断降低温度(20、15、10℃),探究DO和温度对亚硝化稳定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温度的降低会破坏亚硝化的稳定运行,但通过DO浓度的降低可以弥补温度降低带来的不利影响,另外发现在温度大于20℃时,活性污泥法实现亚硝化速率优于生物膜法,而在低温条件(15℃以下),生物膜法更容易实现亚硝化的稳定运行,活性污泥法在10℃时,几乎没有处理氨氮的能力.通过分子微生物学分析证实了以上结论,并且发现在并不完全淘洗净NOB的条件下,也可以实现亚硝化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