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8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33篇
安全科学   193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56篇
综合类   158篇
基础理论   53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26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8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31.
荧光光谱法快速检测土壤中荧光烃类污染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正己烷、石油醚及二氯甲烷∶正己烷(1∶2,体积比)混和液三种溶剂浸泡或超声波萃取与荧光光谱相结合测定土壤中荧光烃类污染物的方法,并为了验证方法有效性,对典型煤矿区93个土壤样品中的荧光烃类进行了快速检测。结果表明,采用二氯甲烷∶正己烷(1∶2,体积比)混和液超声波萃取土壤中荧光烃类,耗时短,萃取能力较强。对于具有大量土壤样品的研究区域,超声波萃取与荧光光谱法相结合可大大缩短土壤样品中总荧光烃类污染物的检测时间,进而可快速获知某一研究区内土壤环境中荧光烃类污染物的空间分异规律及相对污染程度,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32.
高岐  窦宪民 《生态环境》2007,16(5):1333-1336
有机酚类化合物造成的水体的污染,直接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如何有效地处理环境水样中有机酚类化合物,是当今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以苯酚水溶液为研究对象,在紫外光和功率为150 W、40 kHz超声波的协同作用下,对苯酚的降解效率和降解规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讨论了溶液的酸度、光辐射的时间、H2O2及Fe2 (FeSO4)等因素对苯酚溶液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超声波对苯酚的降解率很低,不超过6.5%。在紫外光一超声波协同辐射60 min,溶液的pH值为3-4,加入6%H2O2 4 mL,加入0.1 nmol·L-1Fe2 (FeSO4)1.6 mL,可达到91.8%的降解率。试验证明,利用紫外光-超声波协同照射是降解苯酚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33.
超声波诱导降解甲胺磷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报道了功率超声诱导化学降解低浓度甲胺磷农药模拟废水的新方法.考察了声强、辐射时间、介质温度、初始pH值、外加Fe2+或H2O2等因素对其超声化学降解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甲胺磷水溶液的初始浓度为1.0×10-4mol.l-1, pH0为2.5,介质温度30℃,Fe2+加入量为50mg.l-1,溶液中充入氧气饱和,经80W.cm-2功率超声辐射2h,其CODCr平均去除率达99.3%,甲胺磷的平均降解率为99.6%.  相似文献   
334.
移动通讯发射基站功率密度对辐射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理论预测和实际测量的方法,对辽宁省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的发射基站的电磁辐射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做出预测并实际测量了场强,测算出污染半径及范围,为环境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35.
目的探究利用落球探测数据分析临近空间大气重力波特征的优势。方法基于中国首次进行的火箭落球实验过程中,雷达跟踪获得的落球位置信息,计算得到大气水平风场廓线,并利用最大熵法提取重力波参数。与此同时,基于TIMED/SABER卫星在对应时间以及位置上探测得到的温度廓线,利用最大熵法和S变换方法同样获得相应的重力波参数。针对两种方法获得的重力波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利用最大熵法对火箭探测得到的水平风场扰动廓线和卫星探测得到的温度扰动廓线进行分析,发现纬向风场中的主导重力波的垂直波长约为4 km左右,而经向风场主导重力波的波长集中在6.5 km左右,由温度扰动廓线提取出的主导重力波垂直波长集中在12 km左右。利用S变换再次对卫星探测得到的温度扰动廓线进行分析,重力波垂直波长仍集中于10~12 km左右。这表明从风场廓线和温度廓线中提取出的重力波垂直波长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卫星探测数据的分辨率不足产生的。结论相比较卫星探测的温度廓线,火箭探测得到的风场廓线数据对重力波的分辨率更高,能够分辨出垂直波长更小的精细结构,具有重要的精度优势。  相似文献   
336.
路面不平度是引起汽车系统振动的重要激励,路面不平度时域模型是研究公路运输平顺性的基础。本文根据国标GB/T 7031-2005中对路面不平的相关规定,研究讨论了路面不平度时域模型模拟常见的傅里叶逆变换法、谐波叠加法、滤波白噪声方法,对三种方法进行简单对比,并给出相应的实用范围。  相似文献   
337.
在城市地质调查中,物探方法的选择要结合地质背景,充分考虑地球物理前提和地质勘查目的,注重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和适宜性。本文结合杭州市城市地质调查中浅层地震勘探,在第四系厚覆盖区,针对查明基岩埋深、确定松散沉积层的分层。在基岩埋深不同,松散沉积结构不同时选择有效的勘查手段、数据采集时的震源及参数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38.
考虑土-结构接触面效应和场地初始静应力影响,基于大型商用有限元软件ANSYS和粘弹性人工边界条件,采用动力松弛法的分析思路,建立了一种地震动斜入射条件下地下结构的接触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模型和方法,并讨论了地震动入射角度对地下结构动力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波斜入射使得结构的整体反应发生明显变化;随着入射角度的增加,节点的水平向应力反应明显增大,竖向应力峰值较小,增大程度也相对较小;节点的位移峰值随输入加速度峰值的增大也有一定的变化。因此,在分析近源地震作用下的地下结构动力响应时,需要考虑地震动的非一致输入问题。  相似文献   
339.
应用LS-DYNA软件建立了北京比较典型的2层地铁车站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地铁车站发生内部爆炸时,爆炸波在地铁车站内部的传播规律。研究表明:①在0.3m/kg~(1/3)Z1.6m/kg~(1/3)范围内,车站内部超压峰值可用Henrych经验公式估算;②爆炸波在地铁车站的封闭空间不断出现反射、绕射现象,使得结构构件遭受多次冲击作用;③楼梯口起到了一定的泄爆作用。本文研究结果可供地铁车站的抗爆设计与安全分析参考。  相似文献   
340.
Demonstrating and predicting the existence of alternative states in natural communities remains a challenge for ecologists and is essential for resource managers. Positive feedback is often presented as central in maintaining alternative ecosystem states, but no formal approach relates this part of theory to real world applications. Through qualitative modelling of community response to long-term perturbations, we define generic mechanistic links between positive feedback and the occurrence of alternative states. Positive feedback diminishes a system's overall resistance to change, and can create and maintain correlations in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variables that coincide with alternative states.Through specific models of the dynamics of Tasmanian rocky-reef communities, which are affected by climate and fishing and persist within alternative states, we demonstrate the ability of our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predict alternative states in ecosystems and inform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A qualitative knowledge of community structure permits a thorough analysis of system feedback and an assessment of the potential for an ecosystem to exhibit alternative states. We illustrate the usefulness of the approach to inform management priorities, and to focus monitoring and field research on the key drivers of ecosystem dynam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