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03篇 |
免费 | 219篇 |
国内免费 | 1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98篇 |
废物处理 | 19篇 |
环保管理 | 275篇 |
综合类 | 704篇 |
基础理论 | 116篇 |
污染及防治 | 59篇 |
评价与监测 | 99篇 |
社会与环境 | 116篇 |
灾害及防治 | 5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33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32篇 |
2021年 | 35篇 |
2020年 | 53篇 |
2019年 | 37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50篇 |
2015年 | 47篇 |
2014年 | 53篇 |
2013年 | 56篇 |
2012年 | 90篇 |
2011年 | 98篇 |
2010年 | 64篇 |
2009年 | 57篇 |
2008年 | 62篇 |
2007年 | 75篇 |
2006年 | 66篇 |
2005年 | 66篇 |
2004年 | 61篇 |
2003年 | 64篇 |
2002年 | 54篇 |
2001年 | 44篇 |
2000年 | 51篇 |
1999年 | 37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27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9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2年 | 2篇 |
196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871.
为指导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促进安全生产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协调发展,亟需编制国家安全生产发展规划,对我国安全生产进行科学规划.为此,笔者针对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频繁改革、长期以来无安全生产发展指导性文件的情况,对美国、欧共体、澳大利亚等安全生产发展规划的目标、主要指标、行动计划、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讨,对比分析了编制符合自身安全生产发展规划的趋势、风险预防及控制的原则和思路等内容,并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国外安全生产发展规划编制经验,探讨了我国安全生产发展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原则、目标和指标类别、主要内容和编制程序等问题,取得的成果,对我国安全生产发展规划编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72.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现状与管理对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每年以约10%的速度迅猛增长,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发展相对滞后。客观评述城市生活垃圾常用的填埋、焚烧、堆肥3种处理技术的优缺点和在国内的应用现状,并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在收运、处理以及管理等环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明确的建议与措施:首先,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实施分类收集,加强源头控制;其次,创新管理体制,推行市场化运作机制,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督;再次,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建立健全垃圾收费体系;最后,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同时,还探讨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发展的趋势。焚烧处理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最有发展潜力的技术,气化熔融焚烧技术是一种高效资源化、污染物接近零排放的新型焚烧技术;生物反应器填埋技术可减少渗滤液处理量、降低垃圾处理成本,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堆肥技术可作为焚烧或填埋之前的预处理手段;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集多种处理技术的优点于一体,在节约处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了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未来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的优先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73.
洞庭湖湿地水环境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经典的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测方法对洞庭湖湿地1991—2009年的水环境重要参数进行了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电导率、COD、BOD5、总氮、总磷、悬浮物呈显著上升趋势,色度、大肠杆菌、硝态氮、铵态氮呈不显著上升趋势,溶解氧呈显著降低趋势,pH、透明度呈不显著降低趋势。可见,洞庭湖湿地水质在逐步下降。突变趋势中,各参数突变时期及次数存在明显差别。除色度有1突变点位于显著信度线(p=0.05)与极显著信度线(p=0.01)之间,其余参数突变点均位于显著信度线之间。以色度和悬浮物突变最频繁,总氮和硝态氮变化最为平缓,其余参数居中。从各参数突变发生的时间可知,水质突变主要发生在1992—1998年。其次,对影响洞庭湖湿地水环境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四水"流域及洞庭湖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化肥污染、农药污染、水产养殖、畜禽粪便)、生活污染等是导致水环境逐步恶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74.
利用淮河流域4省170个气象站点1961~2005年的降水观测数据,采用Kriging法对淮河流域各季及年降水量进行了插值,得到了1 km×1 km降水栅格序列。在此基础上,对淮河流域降水的时空格局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淮河流域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基本呈南高北低、山区多于平原、近海多于内陆的格局。近45 a来淮河流域降水量的年际波动较为强烈,而变化趋势不显著。流域内汛期和年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则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主要表现在20世纪90年代前基本为下降趋势,2000年后明显上升。当前,淮河流域正处于降水的高气候变率时期。45 a来,降水的空间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表现在淮河中上游和干流沿岸地区的降水量升高,而流域东北部的降水则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75.
876.
于2014年11月北京APEC会议前后,调查了大气醛酮污染物的变化规律及污染特征. 结果表明甲醛、乙醛和丙酮是主要污染物,占总醛酮污染物的82.66%,特别是甲醛,约占40.12%. APEC会议期间北京采取相关措施后,总醛酮污染物浓度下降了64.10%,醛酮污染物在会议前后的变化趋势与PM2.5等污染物相似. 会议期间和会议后甲醛、乙醛、丙酮和总醛酮污染物之间(R2为0.67~0.98)的相关性较好,说明其有相同来源; 但会议前的相关性较弱,(R2-0.11~0.42和R2 0.16~0.94),说明其来源不同. 计算所得的诊断参数如C1/C2、C2/C3和OC/EC比值显示,会议前来自汽车尾气与燃煤的复合源,而会议期间和会议后燃煤排放比例增加,特别是在会议后. 相似文献
877.
分析了在当前履约压力下环境监测的薄弱与不足之处,提出了拓展环境空气监测内容,将生态调查和多样性监测纳入常规体系,推进有机监测技术发展,加大多边合作与联合监测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878.
成都市河流水质变化趋势及污染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2001—2012年成都市河流水质类别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该市河流Ⅰ类~Ⅲ类水质类别占比从\"十五\"期间的35.5%上升后,能多年稳定在61.5%~71.8%之间;岷江内江劣Ⅴ类水质占比从\"十一五\"的4.5%飙升至2012年的33.3%,水质恶化情势令人担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都江堰水文站2011—2012年连续2 a水质由Ⅱ类降为Ⅲ类;岷江出境断面黄龙溪、岳店子水质多年不达标,形势堪忧。为此,提出有效划定全市人口、经济生态红线,建立入境断面水质监测管理与启用应急备用水源联动机制,发掘和推广水质持续改善区域先进管理经验,着力Ⅳ类水域治理,是实现成都市河流水质污染控制目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879.
880.
云南省小江流域是长江上游生态修复示范区,评估和监测该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是该区生态文明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 选取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4年、2018年和2022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提取了绿度(NDMVI)、湿度(WET)、干度(NDBSI)和热度(LST)这4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遥感生态指数(RSEI),利用GEE平台、ArcGIS 10.7平台和Python平台,结合地学信息图谱、变异系数、Mann-Kendall趋势检验、Sen''s斜率估计和Hurst指数等分析方法,对1990~2022年间小江流域的生态质量时空格局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生态质量空间上具有较明显的地理分异性,到2022年生态质量等级为优、良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高山植被覆盖较好的区域,生态质量较差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较低的泥石流沟谷区域;时间尺度上,1990~2022年研究区的RSEI指数从1990年的0.41增长到2022年的0.55,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波动改善趋势,平均增幅为0.048(10 a)-1,这与近些年该区大力开展的退耕还林、泥石流防治和水土保持、重金属污染治理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密不可分. ②相较于NDVI指标,NDMVI对地形起伏区域的植被信息更加敏感,尤其是在阴影区域,能更准确定量描述植被信息,更适合用于高山峡谷区的绿度信息表达,从而使得RSEI更适用于高山峡谷区的生态质量评价;③小江流域RSEI变异系数平均值为0.202,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的波动性较小,高波动主要集中在沿小江断裂带两侧的泥石流沟谷区域中,这些区域地表由裸露岩石、泥沙构成,容易受季节、气候和人为活动的影响;④该区生态环境质量上升面积占85.72%,下降面积占10.15%,未来变化趋势将以持续改善和未来退化为主,占比分别为44.75%和39.97%,因此,需要紧密监测处于退化潜在风险的区域. 研究结果可为小江流域进一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