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76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268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1.
利用浮游动物评价滇池的污染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Sanders氏稀疏曲线法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法对滇池不同水域浮游动物种类和数量进行分析,结合指示种的分布情况分析结果表明,①滇池草海和外海的污染状况有明显的不同,草海处于α中污染阶段,外海处于β中污染阶段;②滇池污染的梯度变化:新河>楼外楼>草海中>灰湾>大河尾>观音山中;③草海正趋向于池沼泽化。  相似文献   
52.
滇池富营养化成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滇池富营养化是湖泊生态环境演变过程的景观显示,是湖泊生物生产力在必需的营养条件和适宜的环境条件相互作用下发生发展的生态过程。其生态演变因素可分为“自然的"与“人为的"两种。营养盐的大量输入是滇池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适宜的自然环境是发生富营养化的重要条件:人类活动的强度干预,加速了滇池的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53.
洱海水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不同,平均值以10^-9计算:Cu1.6,Pb0.59,Zn9.8,Cd0.009,Cr0.24,水质较好;沉积物中每一样品同一元素的含量一般均趋于平均值,以10^-6计算:Cu111,Pb60,Zn127,Cd0.591,Cr130。因此,洱海至今仍是一个较清洁的湖泊。滇池水质较差,内草海段水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明显上升,以10^-9计算:Cu5.8,Pb0.55,Zn32,  相似文献   
54.
完全均匀混合质量平衡水质模型在滇池中的应用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介绍了完全均匀混合假设下以质量平衡为基础的湖泊水质模型,运用滇池的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参数率定、验证,给出了模型在滇池水质预测中的应用实测,最后讨论了模型的几个假设条件对滇池的适应性。实例研究表明,该模型可适用于滇池水质有机污染长期浓度预测。   相似文献   
55.
滇池富营养化及面源控制问题思考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滇池严重富营养化的主要成因之一是农田面源化肥流失污染,利用“微生物菌肥”部分替代化肥是实施“高效清洁农业”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6.
降解微囊藻毒素菌种的筛选和活性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研究了滇池底泥和表层水体中的微生物菌群降解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 MCs)的能力差异,发现底泥中的微生物菌群对MCs有更强的生物降解能力.采用从滇池水华蓝藻细胞中提取提纯的微囊藻毒素作为微生物生长的唯一碳源和氮源,先后经过液体和固体培养基培养后,通过挑取单克隆菌落,分别从底泥中筛选出了能够降解MC-RR和LR的5种不同微生物菌种.其中筛选的菌种D降解MCs的能力最强,在3 d内可将初始浓度分别为60.1 mg·L-1和38.7 mg·L-1的MC-RR和LR全部降解,日均降解MC-RR和LR的速率分别高达20.0 mg·L-1和12.9 mg·L-1.  相似文献   
57.
滇池水体和沉积物中营养盐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在滇池外海不同方位选取6个采样点,研究了水质现状,沉积物Eh,pH,总氮,总磷以及间隙水重金属的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滇池水体仍属富营养化状态。在氧化表层下,Eh随沉积深度的增加迅速降低,沉积物深层为还原状态。pH在沉积物剖面变化不大,为7 0~8 5。滇池沉积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总氮和总磷最高质量分数分别为8 67和3 46g kg。剖面分布表明,沉积物表层总氮和总磷含量远高于底层,在表层0~10cm含量随深度增加而迅速降低。重金属元素在水-土界面的浓度梯度为沉积物向水体的扩散提供了条件。不同采样点相比,位于昆明市附近的S6点沉积物内负荷较大。在外源减少的情况下,沉积物内负荷可能在一定时间内成为控制滇池水质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58.
菌根和间作对滇池流域红壤磷素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菌根和间作对滇池流域红壤磷迁移的减控影响,根据2013年5—10月采集的6次径流水样,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选取玉米/大豆间作的红壤径流区,以单作玉米、单作大豆为对照,并设置抑菌处理(施用苯菌灵)和未抑菌处理,模拟分析间作和菌根处理复合作用下的径流磷迁移特征. 结果表明:除7月19日外,整个雨季各处理下径流中ρ(TP)、ρ(可溶性磷)和ρ(颗粒态磷)随采样时间均无明显变化;所有组合处理中,未抑菌-间作处理下径流中ρ(TP)最低,比单作玉米、单作大豆分别降低25.6%、12.2%;无论是否抑菌,玉米/大豆间作处理可使径流中ρ(可溶性磷)较单作玉米处理降低约24.7%;未抑菌处理下,玉米/大豆间作处理径流中ρ(颗粒态磷)比单作玉米、单作大豆分别降低约14.3%、20.2%,并且在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未抑菌处理径流中ρ(颗粒态磷)显著低于抑菌处理. 另外,无论是何种种植模式,抑菌处理下土壤中w(TP)均显著高于未抑菌处理,增幅在9.0%以上;抑菌条件下,间作玉米处理下土壤中w(TP)、w(速效磷)较单作玉米处理显著降低;与抑菌-单作玉米处理相比,未抑菌-间作玉米处理下土壤中w(TP)和w(速效磷)也分别降低了0.25 g/kg和2.56 mg/kg. 研究显示,菌根真菌协同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坡耕地红壤磷的径流流失,对滇池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具有一定削减潜力.   相似文献   
59.
滇池流域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对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晓峰  孙金华  黄艺 《生态环境》2012,21(2):364-369
选用综合水质评价方法,对滇池流域进行水质评价。选取斑块数量(NP)、斑块密度(PD)、最大斑块指数(LPI)、最大形状指数(LSI),作为表征景观空间格局的参数,来分析流域优势斑块对水质的影响。对水质评价结果与景观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斑块数量越多、形状越不规则,有利于延缓水质状况的恶化;耕地斑块越大,越集中,本身产生的面源污染浓度就越高,而流经耕地的径流中的污染物浓度则会因大斑块的吸附过滤作用而降低;林地斑块密度越大,对污染物的截留纳污作用就越大,而斑块越大,可能产生局限性,导致未流经林地的污染物直接进入河流而影响水质。  相似文献   
60.
2008年滇池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迅猛发展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滇池流域的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为深入了解造成当前水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以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作为广义水环境承载力的基础进行综合分析,并且利用水资源供需平衡和水资源承载压力度反映水资源承载力,利用水环境承载率反映水环境承载力. 结果表明:滇池流域TN和TP的水环境承载率分别为0677和0355,处于超载状态,是导致滇池流域严重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水资源承载压力度为145,远大于供需平衡,同样也处于超载状态,实际水资源盈亏为-59 037×104 m3,缺失严重. 因此,滇池流域水质型和资源型缺水问题共同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