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58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56篇
综合类   229篇
基础理论   48篇
污染及防治   18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45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东湖氮循环细菌分布及其作用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用最大可能数法测定东湖不同水期水体及底泥中亚硝化、硝化、反硝化和氨化细菌的分布,并分析其作用.结果表明,水体中亚硝化菌的最大可能数丰水期最高,平水期居中,枯水期最小;硝化菌丰水期小于其他2期,而反硝化、氮化细菌均是平水期最高、丰水期次之,枯水期最小.底泥中亚硝化菌n(MPN)丰水期高于另2期,硝化菌枯水期最高,而反硝化菌枯水期低于其它2水期,氮化细菌无差别.对比水相、泥相发现,亚硝化菌丰水期、枯水期泥相均大于水相(p<0.01),平水期无差别.硝化菌在平水、丰水2期的水相中占优势,枯水期差别不大反硝化菌n(MPN)仅在平水期泥相占优势,氨化细菌2相中无差别.氮循环细菌的分布及微环境的差异,促进了有机氮的分解、氮态氮的硝化和挥发及硝酸盐的反硝化作用.研究还发现,水体、底泥中反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1g[n(MPN)]与其气体截流量之间有显著相关(p<0.001),且不同水期产气量不同(p<0.05),表明氨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随水期变化较大.氨化作用可将有机氮转化为铵和氨,促进水体及底泥中的氮以气态氨的形式挥发;反硝化作用将硝酸盐转化为N2O、N2,促进氮素释放.  相似文献   
52.
作者对西岭凤地山锡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特别是火山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西岭锡矿是一个与火山侵出相碎斑熔岩时、空、成因关系密切的次火山热液脉状锡矿床。根据西岭锡矿的地质环境和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矿质、水介质来源建立了理想的成矿模式。进而指出粤东斑岩锡矿的远景。西岭锡矿类型的确定,对粤东和赣南火山岩地区锡矿普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3.
东海区小黄鱼总允许渔获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1~2003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以及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网各网站监测产量和捕捞努力量(投网次数)数据,通过同时期东海区小黄鱼产量对海区总捕捞努力量进行标准化,运用剩余产量模型中的Fox模型估算东海区小黄鱼最大持续产量(MS Y)、最适产量(Y0.1)和总允许渔获量(TAC)。结果表明,东海区小黄鱼的最大持续产量为116 565 t,相应捕捞努力量(fMSY)为4 988 315网次,最适产量为113 068 t,相应捕捞努力量(f0.1)为3 890 886网次,TACMSY=99 317 t,TAC0.1=77 468 t。建议以东海区小黄鱼总允许渔获量(TAC0.1)作为渔获量限额指标,对小黄鱼的总允许渔获量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54.
东湖沉积物中色素的环境意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东湖沉积物中几种指示色素含量的方法及各色素所代表的环境意义,探讨了近百年来东湖地区的环境演化历程。结果表明,近二十多年来,随着该地区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大量聚集,东湖已呈现严重的富营养化态势。  相似文献   
55.
人类活动引起的当代气候变暖已导致全球海平面显著上升,在21世纪全球气候继续变暖的背景下,东南沿海海平面的升高将对区域环境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但目前对未来区域海平面变化的预估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本文基于筛选的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CMIP5)的10个模拟性能较好的气候模式输出结果,通过多模式集合预估了未来温室气体三种排放情景下21世纪东海和南海区域海平面高度的趋势变化,并分析了不同影响因子的贡献。通过计算海水热比容、盐比容和动力因子对海平面高度的影响,并在考虑冰川冰盖消融等因子的订正后,发现:21世纪东海和南海海平面高度都呈现连续上升趋势,东海和南海地区上升幅度略小于全球平均,南海上升幅度略大于东海。在温室气体低(RCP2.6)、中(RCP4.5)和高(RCP8.5)排放情景下,21世纪后期(2081—2100年)较前期(2006—2025年)东海/南海平均海平面分别上升0.26 [0.01—0.55] m/0.29 [0.05—0.55] m、0.38 [0.10—0.66] m/0.40 [0.14—0.67] m和0.52[0.15—0.89] m/0.52[0.23—0.83] m(方括号内为相应的不确定性范围)。随着温室气体排放的升高,海平面上升幅度也增大,东海海平面上升区由东南向西北扩展,南海海平面上升区由东北向西南扩展。统计分析还表明:在不同排放情景下,不同影响因子对海平面变化的贡献也不一样,随着排放强度从低到高变化,海洋比容加动力因子的相对贡献从28%—34%升高至46%—47%,而冰川冰盖消融等其他因子的相对贡献从 66%—72%降低至53%—54%。  相似文献   
56.
近48a宁夏寒潮的变化特征及可能影响的成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61—2008年宁夏日温度及逐月北半球500 hPa环流特征量、北极涛动指数(AOI)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对宁夏寒潮频次变化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影响其变化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宁夏寒潮活动各地差异较大,主要出现在春季;近48年,春秋季寒潮频次呈弱增加趋势,冬季呈弱减少趋势;寒潮频次与AOI、气温呈负相关,与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冬季风强度及入侵中国的冷空气活动频次呈正相关,相关关系在秋冬季明显,春季不明显;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AOI从负位相转为正位相,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减弱使得宁夏地表温度持续升高,是宁夏冬季寒潮频次减少的可能原因;春季也有类似的变化,不同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西伯利亚高压对寒潮活动作用更显著,之后,随气温持续增暖,冷空气活动对寒潮频次的影响更明显;秋季,西伯利亚高压和冷空气活动对寒潮的影响更直接明显。研究还发现,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球持续增暖,北极涛动对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的影响有所减弱。因此,北极涛动、西伯利亚高压、冷空气活动频次、东亚冬季风、气温这几者之间的相互反馈作用是宁夏寒潮频次变化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57.
本文研究了富集柱类型、富集温度和色谱操作条件等因素对二次富集气相色谱法测定环境中痕量PH3的影响,并将其应用于青岛大气和东海陆架沉积物中PH3的测定,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干扰少等优点,其检测限为0.02 pg、精密度2.0%、线性范围为0.56 pg~5.6 ng.用此方法测定了冬季东海大陆架表层沉积物中PH3含量为(0.51~23.10)×10-9,其分布明显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还表明东海沉积物中的PH3是海洋中磷的潜在来源之一;青岛崂山大气中PH3日变化趋势说明大气中PH3明显受光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8.
黄海、东海颗粒有机碳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研究了2007年秋季黄海、东海海域颗粒有机碳(POC)的时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POC的浓度为7.25~766.00μg/L,平均浓度为(97.37±86.35)μg/L,其平面分布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特征,近岸POC的等值线与海岸线平行;垂直分布呈现除底层外随着深度增加逐渐降低的趋势。海水中POC浓度与浊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叶绿素a无显著相关关系,这表明POC主要来自于陆源输入。对不同海区POC的垂直分布和周日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区由于水深较浅,POC的垂直分布比较均匀,POC周日分布除了受到生物周日活动的影响外还受到潮汐作用的影响。长江口附近海区悬浮颗粒物浓度大小是POC浓度和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垂直分布上表现出表层低底层高的特征。东海陆架区POC的垂直分布和周日变化均受到生物活动和水文条件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受黑潮影响的海域POC的浓度都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59.
东太湖沉积物中氮的积累与水生植物沉积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浅水湖泊沉积物中氮的积累及其与水生植物间的关系,1993年11月在东太湖42个样点上采集了沉积物柱状样品并进行了分析。东太湖硬度小于5kgf/cm2的松软淤积层平均厚度0.96m,全湖淤积量149×106t。粉沙质淤积物中总氮(TN)含量0.009%~0.801%,总有机碳(TOC)含量0.01%~17.36%,变幅极为悬殊。总氮含量与总有机碳含量间呈密切的线性正相关TN(%)=0.0251TOC(%)+0.0063,表层沉积物中总氮和总有机碳含量都与水生植物的现存量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氮和有机碳主要经过水生植物的生物沉积途径进入沉积物,水生植物有将湖水中的氮传输到底泥中,使其进入地球化学循环的功能,这对于降低湖水中的氮含量、防止富营养化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0.
Behind humanitarian assistance and disaster relief (HADR) efforts are governance networks of actors working together to facilitate, coordinate, and deliver joint aid and response initiatives. Militaries are key stakeholders in these networks because of their unique capabilities, particularly in Southeast Asi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ole of military governance networks in shaping HADR affairs. It presents a framework for examining military-to-military relational structures in humanitarian and disaster contexts using network theory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t also assesses the nature of military ti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wo capability areas essential to humanitarian activities in the region: (i) the distribution of military assets and equipment used in HADR; and (ii) the coordination of HADR exercises and training. This paper seeks to provide insights into how governance network features and properties affect the capacity of ASEAN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militaries to use available resources efficiently and to achieve shared objectives in regional disaster respon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