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1篇 |
免费 | 86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篇 |
废物处理 | 4篇 |
环保管理 | 54篇 |
综合类 | 265篇 |
基础理论 | 57篇 |
污染及防治 | 20篇 |
评价与监测 | 19篇 |
社会与环境 | 51篇 |
灾害及防治 | 2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21篇 |
2013年 | 28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28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42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崇明东滩大型底栖动物食源的稳定同位素示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对崇明东滩盐沼湿地夏季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的食物来源和营养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表层沉积有机质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分别在-21.3‰~-24.2‰、4.6‰~5.6‰,不同生境下存在一定差异。植物体各组织的同位素值存在差异,在判别食物来源时需要注意,不能简单地以植物叶片值来代替整个植株。大型底栖动物的δ13C值为-14.7‰~-23.6‰,表现出食物来源的差异。总体上说,湿地优势植物的活植物体不是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沉积有机质是大部分底栖消费者的食物基础。底栖动物的氮同位素能较好地反映其食性和营养级,计算出崇明东滩大型底栖动物营养级在2.0~3.7,为一级消费者和二级消费者。 相似文献
82.
2002年7月采集崇明东滩低潮滩沉积物样和水样,运用模拟实验研究沉积物再悬浮作用对沉积物-水界面三态氮和可溶磷交换行为的影响实验发现,在沉积物不断发生再悬浮的过程中,水体中三态氮的含量明显增加,其中NO3--N变化最为显著,升高浓度值达11.869μmol·L-1,NH4+-N增长2.1713μmol·L-1,NO2--N的释放约为0.2μmol·L-1,可溶磷的含量也有少量的增加.同时,再悬浮作用对沉积物-水界面三态氮和可溶磷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与静置状态相比,NH4+-N和NO3--N表现出与静置状态截然相反的变化规律,NO2--N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变化比较复杂,初期与静置状态相反而后表现一致.再悬浮颗粒物浓度也是制约沉积物-水界面三态氮和可溶磷变化的主要因子之一.实验结果显示,NH4+-N在前7h以内的变化和悬浮颗粒物浓度表现出较好的相关关系,后5h呈负相关关系;NO2--N和可溶磷在整个过程中与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变化都有着很好的相关性,只有NO3--N的变化与其关系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83.
对2012年6月东海表层海水中二甲基硫(DMS)、二甲巯基丙酸内盐(DMSP)和二甲亚砜(DMSO)的浓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估算了DMS的海-气通量及其对大气气溶胶中非海盐硫酸盐(nss-SO42-)的贡献率.结果表明,DMS、溶解态DMSP(DMSPd)、颗粒态DMSP(DMSPp)、溶解态DMSO(DMSOd)和颗粒态DMSO(DMSOp)的浓度平均值±标准偏差为(5.71±5.23),(5.94±3.68),(23.84±14.15),(9.14±10.52)和(11.01±5.81)nmol/L.DMS、DMSP和DMSOp浓度均在28oN~29oN,122°E~123.5°E海域呈现高值中心,沿中心向外扩散降低,并且与叶绿素a(Chl-a)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除DMSOd外,3种二甲基硫化物与Chl-a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是影响东海生源有机硫化物生产分布的关键因素.此外,夏季东海DMS海-气通量介于(0.93~101.02)μmol/(m2·d),平均值±标准偏差为(18.13±21.42)μmol/(m2·d).夏季东海生源硫释放对nss-SO42-的贡献率仅为2.2%,表明人为排放是东海大气气溶胶中nss-SO42-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84.
实现对海洋倾废科学有效管理是保护海洋环境及海洋资源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东海是我国海洋生产力最大的海区,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和沿海区域经济的发展,向海上倾倒废弃物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在实际倾倒过程中出现了倾倒区选划利用不合理、违规倾倒和执法监管不力等问题,影响东海海洋生态环境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因此,文章在对东海区海洋倾废活动现状进行全面客观梳理的基础上,就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结合东海区海洋倾倒的实际需求,为实现合理有效的管理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85.
Alisè Turritto Alessandro Acquavit Annelore Bezzi Stefano Covelli Giorgio Fontolan Elisa Petranich Raffaella Piani Simone Pillon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18,30(6):100-113
The Isonzo River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a continuing point source of mercury(Hg)in the Gulf of Trieste although the Idrija mine was last active in 1996.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the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 associated with tidal fluxes to disperse particulate Hg(PHg) into the Grado coastal lagoon system. PHg concentrations(avg. 3.11 ± 2.62 μg/g, d.w.), notwithstanding the ebb or flood tid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local sediment background(0.13 μg/g). The relative affinity of Hg for the particulate phase in surface waters was confirmed by higher average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Kd) values(5.6–6.7). PHg contents showed the highest values in ebb tide conditions, thus suggesting their origin from the erosion of tidal flats and saltmarshes of the lagoon. When compared to river discharge, high PHg surface concentrations in flood tide are related to rainfall events occurring within the river basin. Results can be used to make an indicative assessment of the amount of Hg bound to SPM which is transported in and out of the lagoon basin following the action of tidal fluxes. A simple estimation provides a negative budget for the Grado lagoon sub-basin which loses between 0.14 and 1.16 kg of PHg during a tidal semi-cycle. This conclusion is in agreement with the evidence of morphological deterioration which has emerged from recent studies on the lagoon environment, and which testifies to a current sedimentary loss from the lagoon into the northern Adriatic Sea. 相似文献
86.
通过对东、西辽河和辽河干流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吸收特性和荧光特征以及溶解有机碳(DOC)浓度的分析,对比研究不同子流域CDOM的光学特性差异,并分析影响CDOM与DOC浓度的主要因素.对比研究发现,辽河干流CDOM与DOC相关性(R = 0.89,P < 0.01)高于西辽河(R = 0.81)与东辽河(R = 0.75).总悬浮物浓度(TSM)和总碱度与不同子流域CDOM/DOC相关性较高.不同流域内CDOM与DOC的浓度变化较大,西辽河CDOM和DOC浓度明显高于东辽河和辽河干流.流域内土地利用、气候条件对两者浓度的影响显著,林地和CDOM及DOC浓度存在显著负相关(R = -0.41, -0.56),即林地面积越大,CDOM和DOC浓度越低;而农田与两者存在正相关(R = 0.40, 0.32),农田面积越大,相应的CDOM和DOC浓度越高;降雨量与CDOM和DOC呈现明显的负相关(R = -0.53, -0.38),说明降雨对河流CDOM的稀释作用较大.对于CDOM荧光强度Fn(355)与CDOM浓度来说,在每个子流域两者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特别是西辽河流域(R = 0.96, P < 0.01).CDOM的三维荧光光谱发现,东、西辽河及辽河干流均表现出较强的类腐殖酸荧光峰(A峰和C峰),同时辽河干流表现出很强的类蛋白质峰(T峰).CDOM的吸收斜率(S)以及基于荧光光谱的FI和HIX表明东、西辽河和辽河干流CDOM的主要来源是外源高等植物输入的大分子量DOM,但是,西辽河和辽河干流CDOM的分子量要小于东辽河CDOM组成物质. 相似文献
87.
在崇明岛东部不同年代围垦区选择4个典型部位的钻孔样品,应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Py-GC-MS),取得土壤有机质热裂解产物的类型与相对含量,从分子层面探究埋藏盐沼土壤有机质组成特征,研究土壤有机质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自西向东4个钻孔的样品(CM2、CM4、CM5、CM6)中,分别检测到53、80、47、21种有机质热裂解产物,主要包括脂肪族化合物(烷烃、烯烃、脂肪酸等)、芳香族化合物(芳烃、多环芳烃等)、杂环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多糖、含氮化合物及含硫化合物.随着埋藏时间增加,由CM6、CM5、CM4至CM2样品,盐沼土壤有机质热裂解产物中脂肪族化合物、含氮化合物、酚类化合物等化学稳定性相对较高的组分增多,杂环化合物含量增加且多环芳烃/芳烃的含量比值升高,表明难降解物质逐渐累积,埋藏盐沼土壤有机质化学稳定性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88.
89.
近48 a宁夏寒潮的变化特征及可能影响的 成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61—2008年宁夏日温度及逐月北半球500 hPa环流特征量、北极涛动指数(AOI)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对宁夏寒潮频次变化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影响其变化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宁夏寒潮活动各地差异较大,主要出现在春季;近48年,春秋季寒潮频次呈弱增加趋势,冬季呈弱减少趋势;寒潮频次与AOI、气温呈负相关,与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冬季风强度及入侵中国的冷空气活动频次呈正相关,相关关系在秋冬季明显,春季不明显;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AOI从负位相转为正位相,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减弱使得宁夏地表温度持续升高,是宁夏冬季寒潮频次减少的可能原因;春季也有类似的变化,不同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西伯利亚高压对寒潮活动作用更显著,之后,随气温持续增暖,冷空气活动对寒潮频次的影响更明显;秋季,西伯利亚高压和冷空气活动对寒潮的影响更直接明显。研究还发现,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球持续增暖,北极涛动对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的影响有所减弱。因此,北极涛动、西伯利亚高压、冷空气活动频次、东亚冬季风、气温这几者之间的相互反馈作用是宁夏寒潮频次变化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90.
根据1994年4月17日-7日东海海域(122.5°129.5°E, 29°32°N)的降水雨样化学组份分析,并将其与我国上海及日本西海岸的降水化学组份进行了对比,认为东海海域的降水酸化与陆地源污染的输送有关:在东南风系作用下,降水受东南海上气团影响,从上海以东到日本以西的广阔的海域中,降水呈弱酸或中性,其化学组份表现为海洋化学的特征;在东北风系作用下,东海海域的降水主要受朝鲜半岛和日本方面污染源的影响,降水中SO2-4非海盐浓度比东南风系时明显增加,降水酸化,其降水的化学特征和中国上海明显不同,与日本西海岸的降水相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