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9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安全科学   45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173篇
综合类   518篇
基础理论   37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25篇
评价与监测   94篇
社会与环境   50篇
灾害及防治   3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571.
Nanotechnologies have been called the "Next Industrial Revolution." At the same time, scientists are raising concerns about the potential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risks related to the nano-sized materials used in nanotechnologies. Analyses suggest that current U.S. federal regulatory structures are not likely to adequately address these risks in a proactive manner. Given these trends, the premise of this paper is that state and local-level agencies will likely deal with many "end-of-pipe" issues as nanomaterials enter environmental media without prior toxicity testing, federal standards, or emissions controls. In this paper we (1) briefly describe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risks and benefits related to emerging nanotechnologies; (2) outline the capacities of the Toxic Substances Control Act, the Clean Air Act, the Clean Water Act, and the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overy Act to address potential nanotechnology risks, and how risk data gaps challenge these regulations; (3) outline some of the key data gaps that challenge state-level regulatory capacities to address nanotechnologies' potential risks, using Wisconsin as a case study; and (4) discus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tate versus federal approaches to nanotechnology risk regulation. In summary, we suggest some ways government agencies can be better prepared to address nanotechnology risk knowledge gaps and risk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572.
吴益萍  徐俊  丁海涛 《四川环境》2007,26(1):115-117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多,所引发的各类环境矛盾和纠纷日益尖锐。重大群体性环境信访、越级上访日益增加,不但花费了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大量精力,也影响了政府和环保部门形象,环境信访问题解决不好,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环境保护部门有位有为就会变成无位和不作为。本文旨在揭示新形势下环境信访问题的特点及成因,并从实践中进一步探索解决环境信访问题的对策、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73.
讨论了危险废物管理区域决策支持系统的体系结构、开发方法、应用环境、逻辑和功能结构、安全性设计以及系统实现方法 .该区域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方法和结构框架对其他环境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  相似文献   
574.
2017年11月,原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对重点排污单位的基本管理要求和筛选条件作出了详细规定。重点排污单位是国家重点监控企业的替代和延续,成为当前排污许可制度尚未完全成熟阶段环境管理的重要抓手。重点排污单位名录聚焦影响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排污大户和重大风险源,由设区的市级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确定,有利于压实地方环保责任。在名录制定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部分指导性文件存疑、名录重点不突出、部分重点排污单位无法安装自动监测设备、不能满足新的环境监管需求、名录更新时间滞后、缺少罚则等问题,本文就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75.
《刑法》第338条以污染环境罪为核心构建起来的现行环境犯罪体系存在环境立法观念偏颇、法益保护范围过窄以及刑罚力度不足三方面的缺陷。在我国环境问题依旧严重的今天,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刑法环境犯罪体系的重构已经势在必行,应当以刑法的规范观念为指导,以污染环境罪为基础建立我国体系化的环境刑法,同时根据社会危害性配置更加严厉的刑罚。  相似文献   
576.
张颂 《环境保护科学》2010,36(3):12-13,18
室内环境污染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室内环境污染毒性大,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本文通过对沈阳市家具市场室内环境质量的监测结果分析,指出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是造成家具市场室内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并提出采取技术支持保障和加强行政管理等措施,以达到改善室内环境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577.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具有规范行政权力、保护公民环境权、完善行政诉讼制度的价值;在我国构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已具备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观念基础、法律基础及司法基础.据此,应当着眼于现实国情,在立法上明确规定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同时,从拓宽原告资格、设定复议前置程序、引入禁令判决、以及设定律师强制代理等几方面着手细化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具体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578.
王平  王明良 《四川环境》1998,17(1):68-70,73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环境行政责任的特点即确定性,扩大化,区际冲突性等,并简要阐释了新刑法对环境行政责任的影响和严格行政执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79.
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为典型研究案例,根据互助县自然条件、地貌类型、资源状况、生态区位、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情况,按照地域连片、主导功能相对一致的原则,对全县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全县主体功能区划,在研究区域范围4个生态功能区及4个主体功能区合理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区域生态建设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可为构建互助县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和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580.
清洁生产分析与评价实践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本文以某大型水泥生产企业为例进行了清洁生产分析与评价的探讨 ,提出了包括原材料指标、产品指标、能源指标和污染物排放指标的水泥生产企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值 ,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价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清洁生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