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30篇
  免费   190篇
  国内免费   358篇
安全科学   291篇
废物处理   45篇
环保管理   1124篇
综合类   2335篇
基础理论   388篇
环境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410篇
评价与监测   637篇
社会与环境   202篇
灾害及防治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190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228篇
  2013年   294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377篇
  2010年   196篇
  2009年   319篇
  2008年   252篇
  2007年   262篇
  2006年   250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59篇
  2003年   211篇
  2002年   184篇
  2001年   185篇
  2000年   208篇
  1999年   179篇
  1998年   156篇
  1997年   154篇
  1996年   96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81.
生物除磷过程厌氧释磷的代谢机理及其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运用充分曝气后的好氧末端活性污泥进行了厌氧释磷实验.结果表明,在厌氧释磷过程中VSS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而MLSS及灰分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当微生物体内的糖原耗尽时,会引起厌氧吸收HAc及释磷过程的中断.得出ΔρPΔρPHB、ΔρGLYΔρPHB、ΔρPΔCOD、ΔρPHBΔCOD各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0.48、0.50、0.44、0.92.通过对厌氧吸收HAc及释磷动力学过程进行模拟,得到QHAc,max为164mg·g-1·h-1,QP,max为69.9mg·g-1·h-1,KGYL为0.005,KCOD为3mg·L-1.ΔρPΔCOD与溶液中pH呈明显的线性关系,且得到了二者之间的线性方程.  相似文献   
982.
研究了潮间带沉积物中的Hg向大气的释放,结果表明光照造成沉积物中的Hg快速向大气释放.光照8 h后,海泊河口和黄河口沉积物释放到大气中的Hg分别占58%和51%,其释放通量总体上遵循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前者在13:00~14:00达到最大值2 830μg/(m2·h),后者在12:00~13:00达到最大值73μg/(m2·h);海泊河口沉积物Hg的释放通量与大气温度、沉积物温度和光照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P<0.05)、0.98(P<0.01)和0.73(P<0.05),黄河口沉积物Hg的释放通量与大气温度、沉积物温度和光照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P<0.05)、0.80(P<0.05)和0.81(P<0.01),温度、光照对沉积物Hg的释放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3.
范例  刘德绍  陈万志 《四川环境》2007,26(5):114-118
运用博弈论和利益相关理论构建的环境保护利益博弈分析框架,剖析长寿湖渔业养殖污染中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博弈。通过分析政府、企业、渔民之间的六种利益博弈形式,得出结论:在渔场的各种利益博弈中,渔民的驱利行为导致了长寿湖的“公地悲剧”;守法成本高于违法成本是环境执法不力的主要原因;对渔场企业的环境管理职能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现行的政绩考核制度导致政府部门在环境保护行为中政治利益失衡;环保政策必须与相应经济利益挂钩,用激励机制把环保内化为自觉的经济行为;合理引导环境主体的群体行为,会使环保工作更加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984.
朱莞  姚建  谭渊 《四川环境》2007,26(6):88-91
本文结合《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内容和要求,根据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经验,提出当前环评中公众参与存在的信息公开及听证主体不尽合理等问题,并加以分析。针对如何更好地做好公众参与工作,提出诸如扩大并完善公众可以参与评价的方式和媒体参与等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85.
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程序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矿业开发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通过对矿山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探讨了目前矿山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评价内容和工作程序,并展望了矿山环境影响评价的未来。  相似文献   
986.
<正>Mercury is a global pollutant due to its widespread use,emission,and long-range transport(Blum,2013;Pacyna et al.,2010).It is considered a priority pollutant due to its neurological toxicity,persistence,and bioaccumulation(Pacyna et al.,2010;Sharma et al.,2015).Mercury pollution can occur when products that contain mercury are improperly disposed of and mercury is released into the air,water,and soil(Zhang and Wong,2007).An estimated 22%of the annual world usage of mercury is in electrical equipment such as batteries,thermometers,and discharge lamps,and electronic devices such as monitors and  相似文献   
987.
滇西北剑湖沉积物磷形态、空间分布及释放贡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法提取了剑湖沉积物中弱吸附态磷(NH_4Cl-P)、可还原态磷(BD-P)、铁铝氧化态磷(NaOH-rP)、有机质结合态磷(NaOH-nrP)、钙结合态磷(HCl-P)和残渣态磷(Res-P)6种形态的磷,并对表层(0~10 cm)沉积物磷形态水平空间分布、沉积柱芯(0~75 cm)磷形态垂向空间分布和释放贡献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6种磷形态平均含量差别较大,其含量由高到低排序为HCl-PRes-PNaOH-rPNaOH-nrPBD-PNH_4Cl-P;HCl-P含量是NH_4Cl-P的72倍,3种稳定磷形态(HCl-P、Res-P和NaOH-rP)含量是3种潜在可移动磷形态(NaOH-nrP、BD-P和NH_4Cl-P)含量的6.5倍.NH_4Cl-P、BD-P、NaOH-nrP和NaOH-rP含量的变异系数明显高于HCl-P和Res-P含量的变异系数.尽管表层沉积物6种磷形态的水平空间分布特征不尽相同,4条主要入湖河流入湖口区6种磷形态含量平均值之和是湖周浅水区的1.40倍,但能指示出入湖河流是外源磷污染物输入的主要通道.虽然沉积柱芯6种磷形态垂向空间分布特征各异,6种磷形态入湖口区表层平均含量分别是底层的1.60、1.87、1.87、1.61、1.18和1.15倍,其他湖区表层平均含量分别是底层的1.18、1.34、1.39、1.41、0.97和0.83倍,但除HCl-P和Res-P在其他湖区为随深度增加而缓慢递增外,基本上能反映出6种磷形态含量在入湖口区随深度增加而递减的程度都远强于其他湖区.外源磷输入和人为活动影响是3种潜在可移动磷形态和NaOH-rP的主要因素,流域地质背景是HCl-P和Res-P的主要影响因素.6种磷形态在入湖口区快释放贡献率多为负值,表示以滞留状态为主,慢释放贡献率全为正值,表示都为释放状态,滞留贡献最大和释放贡献最大的都是NaOH-rP;其他湖区快释放贡献率和慢释放贡献率多为正值,表示都以释放状态为主,NaOH-rP释放贡献最大,Res-P滞留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988.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保证环境监测数据准确可靠的全部活动和措施,是保证环境监测质量的核心工作。该文对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环境监测实施准备过程的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89.
分析我国环境侵权的立法缺陷,如在环境侵权的归责原则,环境侵权的责任方式以及环境权的法律地位等方面还不尽完善,合理,探讨环境立法中需建立和完善的相关制度,如团体放讼制度,行政救济体制,责任保险制度和国家赔偿制度等。  相似文献   
990.
首先指出我国目前的环境法治行政单中心模式的弊端,进而分析了多中心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并在对其进行修正的基础上,进行了环境法治多中心模式的框架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