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安全科学   19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55篇
综合类   38篇
基础理论   37篇
环境理论   13篇
污染及防治   27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there are a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initiativ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so-called ensemble prediction systems (EPS) for flood forecasting. The campaign to apply these meteorological techniques to flood forecasting raises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how the probabilistic information these systems provide can be used for what in operational terms is typically a binary decision of whether or not to issue a flood warning. To explore these issues, we report on the results of a series of focus group discussions conducted with operational flood forecasters from across Europe on behalf of the European Flood Alert System. Working in small groups to simulate operational conditions, forecasters engaged in a series of carefully designed forecasting exercises using various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actual data from real events. Focus group data was supplemented by a follow-up questionnaire survey exploring how flood forecasters understand risk, uncertainty, and error. Results suggest that flood forecasters may not instinctively use ensemble predictions in the way that promoters of EPS perhaps think they should. The paper concludes by exploring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divergent ‘epistemic cultures’ for efforts to apply ensemble prediction techniques developed in the context of weather forecasting to the rather different one of flood forecasting.  相似文献   
222.
碳排放逐步升高是以工业化为特征的区域经济崛起的必然结果。论文的理论研究说明,产业关联水平反映了区域发展过程中产业多样化和分工细化的程度,相较于产业结构,产业关联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示意义更深刻。那么,产业关联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特征及其趋势将更接近于碳排放在经济发展驱动下的演进规律。因此,论文采用欧盟27国投入产出数据,在测算不同类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水平的基础上,确定不同类型制造业所对应的特征服务业类型,进而应用经济计量学工具对制造业与服务业产业关联度对碳排放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作为发达经济体,欧盟的制造业与服务业整体间产业关联度对碳排放具有显著负效应;第二,低端、中端和高端制造业与各自对应特征服务业类型间产业关联度对碳排放的影响均较为显著,其强度呈现随制造业水平升级而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第三,高端制造业与生产性、分配性服务业间产业关联度的提高是实现区域碳排放达到峰值并逐步下降的重要动力,而中端制造业与其对应特征服务业关联度提升对碳排放的正向效应将高于低端制造业主导时期。因此,结合发达经济体的发展经验可以发现,碳排放的演化具有规律性特征,而以产业关联度入手的分析能够提供操作性更强的参考。目前,中国应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结构的过程中,大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及其与制造业的关联水平,并采取积极措施降低交通运输业等分配性服务业的能耗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