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2篇
  免费   360篇
  国内免费   1462篇
安全科学   246篇
废物处理   163篇
环保管理   697篇
综合类   2615篇
基础理论   592篇
污染及防治   843篇
评价与监测   298篇
社会与环境   219篇
灾害及防治   5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37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47篇
  2018年   159篇
  2017年   176篇
  2016年   245篇
  2015年   215篇
  2014年   271篇
  2013年   370篇
  2012年   373篇
  2011年   392篇
  2010年   308篇
  2009年   409篇
  2008年   242篇
  2007年   265篇
  2006年   258篇
  2005年   246篇
  2004年   176篇
  2003年   158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61.
以玉田县古玉煤焦化工有限公司焦化废水处理站工程为例,介绍气浮-A2/O2工艺处理高浓度焦化废水的运行效果及工艺参数。运行结果表明:气浮-A2/O2工艺对焦化废水具有理想的处理效果,当进水ρ(COD)<3 500 mg/L、ρ(酚)<700 mg/L、ρ(氰化物)<20 mg/L、ρ(NH3-N)<300 mg/L时,出水ρ(COD)<100 mg/L、ρ(酚)<0.5mg/L、ρ(氰化物)<0.5 mg/L、ρ(NH3-N)<15 mg/L,各项指标均达设计要求,满足熄焦工段的用水要求和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962.
向倒置A2/O中试系统中投加2,4,5-三氯苯酚(TCP),研究TCP对污泥的减量效果及进入处理系统后对系统出水水质长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参照组相比,加药组投加TCP 2 mg/L时,污泥减量达62.5%,出水TN比参照组平均高0.8 mg/L,137 d后出水TP超过0.5 mg/L。TCP对污泥的减量效果好,需要加除磷药剂进行辅助除磷。  相似文献   
963.
A/O法处理水产品加工废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A/O工艺处理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量为500 t/d,运行两年来,效果稳定,处理结果表明:对COD、BOD5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4.7%、98.1%和86.4%,出水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排放标准,且该工艺具有运行费用低、处理效果好、操作管理方便等一系列优点。  相似文献   
964.
通过考察层析柱对测定短链氯化石蜡(SCCPs)干扰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结合实际土壤样品的净化需求,建立了一套适合分析土壤中SCCPs的前处理方法.土壤样品使用索氏抽提,采用硅胶复合柱和弗罗里硅土柱净化,运用气相色谱-质谱(ECNI源)检测SCCPs.SCCPs的仪器定量限为100—600 pg.μL-1.空白加标和基质加标中SCCPs的回收率分别为130%±8.50%和108%±17.8%(SD,n=3).利用该方法分析了采自广州市郊区的6个土壤样品,其SCCPs的含量范围为12.9—34.5 ng.g-1,平均值为26.1 ng.g-1.  相似文献   
965.
Fe3O4/C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对水中罗丹明B的去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荣  闫李霞  申大忠  陈令新 《环境化学》2012,31(11):1669-1675
采用溶剂热-水热法合成了碳覆盖的Fe3O4纳米粒子Fe3O4/C,利用扫描电镜(SEM)与红外光谱(FT-IR)对其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对水中罗丹明B的吸附性能.系统考察了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吸附剂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Fe3O4/C对罗丹明B的吸附在3 h内即可达到平衡,最大吸附量可达13.23 mg.g-1.分别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解释了Fe3O4/C对罗丹明B的作用机理,吸附反应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该吸附剂具有良好的磁效应和吸附性能,可快速去除罗丹明B,去除率高达90%以上;吸附剂可重复利用,成本低,具有环境友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966.
以Ru/TiZrO2为催化剂,采用催化湿式氧化法降解异佛尔酮废水,选择反应温度、氧气分压、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初始pH为影响因素,以TOC去除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研究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响应值的影响,建立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模型,并采用后退回归法进行模型精简.结果表明,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及其交互作用对TOC去除率影响极显著(P≤0.01);反应时间的二次项对TOC去除率影响显著(P≤0.05).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和反应时间的延长,TOC去除率逐渐提高.最后对模型进行验证,实验值与预测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模型具有可靠的预测性,将该模型应用到催化湿式氧化中合理可行.质谱和离子色谱检测到异佛尔酮的降解产物主要为有机酮与小分子羧酸,由此提出对反应机理和降解途径的假设.  相似文献   
967.
厌氧氨氧化菌(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 bacteria,AAOB)是化能自养菌,由于其生理代谢的奇异性、细胞结构的特殊性以及对氮素循环的重要性,已成为环境工程、微生物以及海洋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AAOB未能实现纯培养的现状已成为AAOB代谢途径研究的巨大障碍.近年来兴起的宏基因组技术(Metagenomics)为AAOB代谢途径的研究提供了新手段.采用宏基因组技术,可直接研究微生物群体中某特定微生物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摆脱了传统微生物学研究对纯培养的依赖,使未培养微生物的认识和开发成为可能.本文首先简述获取AAOB宏基因组信息的过程,然后通过比较由传统代谢研究方法和宏基因组技术获得的AAOB代谢途径的研究成果,论述基于宏基因组技术获得的对AAOB代谢的新理解,得出以下结果和结论:1)AAOB的碳素固定途径为乙酰辅酶A途径,碳素固定的还原力来自NADH或者QH2;2)AAOB氮素转化的重要中间产物是NO,而非NH2OH,并提出了以NO为核心的AAOB代谢的改进模型;3)AAOB的ATP合成途径为氧化磷酸化,推测的电子传递途径为N2H4—QH2—细胞色素bc1复合体;细胞色素bc1复合体再将电子用于NO2-还原和N2H4合成.AAOB的宏基因组技术使AAOB代谢途径的研究更具方向性.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宏基因组学的升级技术(如宏转录组学、宏蛋白质组学)将为AAOB代谢途径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平台.图3表1参51  相似文献   
968.
以丙酮酸乙酯为底物,从成都某化工厂污水池及其附近土壤中分离到36株可将丙酮酸乙酯不对称还原成(S)-乳酸乙酯的菌株.经过多次复筛,最终获得了一株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酵母菌BTY18-6.在以该菌株静息细胞为催化剂,催化不对称还原丙酮酸乙酯合成(S)-乳酸乙酯的反应中,底物浓度为60 mmol/L时,底物转化率为86.9%,产物(S)-乳酸乙酯的ee值为88.7%.通过对其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其26S rDNA Dl/D2区域的分析表明,BTY18-6为胶红酵母.  相似文献   
969.
大鹏湾中溶解态总氮和总磷的多年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2000—2010年每月1次的调查资料,简要描述和讨论大鹏湾海水中溶解态总氮(DTN)和溶解态总磷(DTP)质量浓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结果表明由于受到香港和深圳陆源排放的影响,DTN和DTP质量浓度在吐露港和沙头角附近水域1年4季都较高。DTN和DTP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21和0.03 mg.L-1,比溶解态无机氮(DIN)和溶解态无机磷(DIP)的高1倍以上,表明大鹏湾海水中溶解态有机氮(DON)和溶解态有机磷(DOP)分别是DTN和DTP的主要赋存形态。平均DTN/DTP原子比〉16,反映了大鹏湾海水中磷可能是海洋浮游生物生长繁殖的限制因素。夏季,由于南海北部陆架低温、高盐和高营养盐底层水潜入湾内,底层DTN和DTP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11年调查期间,DTN质量浓度的年际变化趋势平稳,DTP质量浓度的年际变化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而DTN/DTP原子比的年际变化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70.
为研发酸化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采用水培试验和自动电位滴定装置研究酸性条件下氮素形态对小麦幼苗根系释放氢氧根及培养液pH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幼苗在初始pH值为4.0,n(NO3-)∶n(NH4+)比值(以下简称硝/铵比)分别为15∶1、3∶1和1∶1的营养液中培养6 d后营养液pH升高,且增幅随硝/铵比的增加而增大,小麦对硝态氮的吸收量和氢氧根释放量呈相同的变化趋势,说明小麦对硝态氮的吸收偏好导致根系释放氢氧根,进而使得培养液pH升高。小麦幼苗在硝/铵比为3∶1,初始pH值分别为4.0、4.5和5.0的营养液中培养6d后,培养液pH和氢氧根释放量的增幅随初始pH的升高而降低,说明低pH条件有利于小麦幼苗对硝态氮的吸收,可促进小麦根系释放更多的氢氧根。10 h的恒定pH试验结果表明,恒定pH条件下小麦根系释放的氢氧根数量大于非恒定pH条件,且硝态氮比例越大,差值越大。因此,可以根据小麦在酸性条件下对硝态氮的吸收偏好建立酸化土壤的生物修复方法,即调节硝态氮含量以加大小麦根系的氢氧根释放量,进而提高土壤p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