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0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70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采用镍铁双金属为还原剂,对土壤中共存的7种多氯联苯(PCBs)的还原降解速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建模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与镍铁双金属反应时间延长,7种PCBs呈现不同的还原降解速率和竞争还原态势并趋于稳定,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降解速率由快到慢依次为PCB180、PCB138、PCB153、PCB52、PCB118、PCB101、PCB28,大体呈现氯原子数越多降解速率越快的趋势。试验条件下PCBs各异构体的降解半衰期为75~121 h。为从分子水平上分析不同含氯水平PCBs共存的竞争体系中PCBs还原降解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高斯软件DFT方法求得7种多氯联苯的20个量子化学参数,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建立了PCBs的还原降解速率与分子结构的定量结构-性质关系模型。模型结果表明,Ehomo、△_fH~Θ、△_fG~Θ和Polar的VIP大于1,是影响体系中PCBs降解速率的主要因素。此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多氯联苯污染场地土壤化学修复过程中PCBs各同系污染物的化学降解潜力和残留趋势。  相似文献   
92.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8):108-115
针对氯代烃的去除,铁的双金属纳米材料被证实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大量研究表明基于铁的双金属材料在还原条件下对低氯代烷烃活性不高。因此,该研究基于ACF-Fe/Ni构建还原-氧化耦合体系,系统地探究对四氯化碳(CT)降解及其脱氯产物矿化的效能及机制,并深入地探讨ACF-Fe/Ni剂量、CT初始浓度、H_2O_2的浓度及环境温度对CT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ACF-Fe/Ni的还原-氧化耦合体系能够高效地去除CT。在ACF-Fe/Ni投加量为0.50 g/L、溶液初始pH为7.0、6.0 mg/L的CT及20.0 mmol/L的H_2O_2反应条件下,CT及其脱氯产物之间的碳平衡值仅为17.2%,TOC去除率达到18%,相比较单独ACF-Fe/Ni还原体系下CT的矿化度(6%),有了较大的提升。ACF-Fe/Ni投加量的增加能够明显地提升CT的降解效率及其脱氯产物DCM的去除率;H_2O_2浓度最优值为20.0 mmol/L;羟基自由基(·OH)为氧化体系中主要存在的活性自由基,对DCM的降解矿化起到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3.
用于臭氧分解的负载型双金属催化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催化剂载体外形和活性成分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和其他污染物的反应对室内空气造成的二次污染。通过XPS分析说明了反应过程中催化剂表面发生的化学变化及反应机理。最终论述了臭氧分解的重要性以及该催化剂的高活性和长寿命。  相似文献   
94.
Bimetallic Fe-Co/GAC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was prepared and used as heterogeneous catalyst in the ultrasound enhanced heterogeneous activation of peroxydisulfate (PS, S2O8 2-) process. The effect of initial pH, PS concentration, catalyst addition and stirring rate on the decolorization of Acid Orange 7 (AO7)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colorization efficiency increased with an increase in PS concentration from 0.3 to 0.5 g/L and an increase in catalyst amount from 0.5 to 0.8 g/L. But further increase in PS concentration and catalyst addition would result in an unpronounced increase in decolorization efficiency. In the range of 300 to 900 r/min, stirring rate had little effect on AO7 decolorization. The catalyst stability was evaluated by measuring decolorization efficiency for four successive cycles.  相似文献   
95.
在碱性条件下采用水热-共沉淀法,将ZnCl_2、MgCl_2和AlCl_3、FeCl_3等不同2价和3价金属化合物两两组合,生成4种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并负载于天然麦饭石填料表面;分别通过等温吸附试验、解吸附试验、吸附动力学试验、竞争性吸附试验、不同温度及pH值吸附试验,研究LDHs涂层负载改性麦饭石对Cr(Ⅵ)吸附效果的提升作用.结果表明,改性后的各种麦饭石填料对Cr(Ⅵ)的最大理论吸附量均大于天然麦饭石,其中Zn Al-LDHs改性麦饭石对Cr(Ⅵ)的吸附效果最佳,在最适温度15℃时最大理论吸附量接近天然麦饭石的10倍;同时,解吸附试验发现LDHs的负载可以加强填料的重复利用率.所有填料对Cr(Ⅵ)的吸附热力学参数均为ΔGθ0、ΔHθ0、ΔSθ 0,表明填料吸附Cr(Ⅵ)过程为可自发进行的放热过程;LDHs负载改性麦饭石对Cr(Ⅵ)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反应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通过选用合适的金属离子组合方式制备不同的LDHs负载改性麦饭石,可达到有效提高麦饭石吸附水体中Cr(Ⅵ)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96.
为确定镁铁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Mg/Fe-LDH)添加对水体内源磷释放的控制效果及机制,本文首先研究了Mg/FeLDH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特征和机制,再研究了其添加对底泥磷吸附能力的影响以及对上覆水和间隙水中磷的影响进而评估了吸附磷酸盐后Mg/Fe-LDH中磷的稳定性.结果发现,与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相比,Mg/Fe-LDH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动力学过程更好地满足Elovich模型;与Langmuir模型相比,Freundlich和Dubinin-Radushkevich模型更加适合用于描述Mg/Fe-LDH对水中磷酸盐的等温吸附行为;当溶液pH值为4~10时,吸附容量相对较高,而当pH值由10增加到11时,吸附容量则显著下降;共存Ca2+和Mg2+对吸附起促进作用,Na+和Cl-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而SO42-和HCO3-则对吸附起负面影响.阴离子交换、静电吸引、配位体交换和内层配合物形成是Mg/Fe-LDH吸...  相似文献   
97.
以TiO2为载体,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3种双金属催化剂(Co-Mn/TiO2、Ce-Mn/TiO2和Nb-Mn/TiO2),与低温等离子体(NTP)协同对氯苯进行降解,并通过XRD、SEM、TEM、BET、XPS、H2-TPR和O2-TPD手段表征其物化性质,以阐明不同催化剂对氯苯的等离子体催化降解差异.结果显示,与单独...  相似文献   
98.
通过涂敷法、共混法和化学接枝法制备了PVDF-PAA膜、PVDF·TiO2-PAA膜和PVDF-g-AA膜3种新型载体膜,分别负载纳米钯/铁双金属颗粒后对一氯乙酸进行还原脱氯实验并通过SEM以及红外吸收光谱(FT-IR)对3个体系进行表征。结果发现,与传统的Pd/Fe纳米悬浮颗粒体系相比,膜载纳米双金属颗粒体系的脱氯效率更高,并且PVDF-PAA膜、PVDF·TiO2-PAA膜和PVDF-g-AA膜3种膜负载的纳米钯/铁双金属颗粒在120min内对10mg/L的一氯乙酸的脱氯效率分别是:56.33%、71.01%和75.51%。  相似文献   
99.
分析了表面状态及金属性能对双金属冷压焊结合强度的影响 ,运用金属 金属界面结合力的计算方法 ,对冷压焊固相结合强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0.
纳米材料以其独特的性质,在光学、化工、环保、陶瓷、生物和医药等诸多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而纳米金属材料的表面包覆和修饰是21世纪纳米材料科学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文中比较系统地综述了核-壳型纳米双金属微粒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还原化学镀法、共沉淀法等,简要分析了各类制备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及适用的范围,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核-壳型纳米双金属粉末的未来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