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0篇
  免费   268篇
  国内免费   48篇
安全科学   25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287篇
综合类   651篇
基础理论   163篇
污染及防治   76篇
评价与监测   265篇
社会与环境   92篇
灾害及防治   120篇
  2025年   29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江苏省连云港田湾核电站为主要研究区,通过热红外遥感技术研究温排水热污染现象,综合应用美国Landsat卫星热红外波段数据及地面气象测站资料,定量反演核电站建成前后附近海域水温分布与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遥感技术完全能够满足温排水监测要求,对于完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区近50年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利用1978,1989,1998年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及20世纪50年代航测的地形图,研究了洞庭湖区近50年土地利用/覆盖及其景观结构的变化,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分为水体,湿地,农田,林地和建成区五类,各时期遥感影像的总体分类精度都在80%以上,运用ArcInfo和ArcView GIS软件,将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在空间上清晰地显示出来,通过叠加4个不同时期的影像分类图,计算出各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比例,洞庭湖区50年来水体面积不断减少,减少量为1460km^2,其中1955年到1978年水面面积缩小了970。57km^2,分别为1978年到1989年和1989年到1998年缩小面积的2.23倍和1805倍,湿地面积逐渐增加,1998年湿地面积分别为1955,1978和1989年的1.46,1.41和1.09倍,农田的面积百分比从1955年的54.70%增加到1978年62.15%,又逐渐降低到1989年的51.88%和1998年的48.17%,林地的面积1978年比1955年减少了17%,,1989年比1978年增加了57%,1998年比1989年增加了11%,建成区的变化表明近50年来湖区城市化的进程,洞庭湖区土地利用/覆盖及其景观结构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2007年以来,黄海海域每年夏季都发生大面积浒苔绿藻潮,影响沿岸人民的生活、生产。考虑到其分布范围动则几千、上万平方公里,水面监测很难实施,尝试利用遥感技术对其分布和发展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基于中国自主产权的环境卫星(HJ1)数据,采用经典植被指数算法和人工辅助判读方法,对2013年黄海浒苔暴发全过程进行了连续遥感监测,分析了此次浒苔过程的分布和漂移路线。监测结果表明,浒苔绿藻潮首发于江苏盐城东部海域,由南向北逐渐漂移,面积逐渐扩大,结束于青岛东北部海域;该期间,浒苔最大覆盖面积达663.54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4.
巢湖水体悬浮物含量与光谱反射率的关系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利用高光谱地物光谱仪在巢湖进行了反射光谱测量和同步水质采样分析,在分析巢湖水体反射光谱特征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悬浮物浓度与水体光谱反射率和光谱反射率的一阶微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近红外波段范围,单波段反射率和一阶微分光谱反射率都与悬浮物的浓度有较好的相关性,而且利用微分光谱估算内陆水体悬浮物浓度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15.
1996—2015年巴音布鲁克天鹅湖高寒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干旱区高寒湿地是极端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生态系统,其景观格局演变受众多学者的关注。论文以1996、2006、2010年TM,2000年ETM和2015年OLI五个时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分析了近20 a巴音布鲁克天鹅湖高寒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20 a,湿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减幅为5.62%,减速为1.91 km2/a。湿地面积变化以2010年为分水岭,前15 a湿地面积较为稳定,占研究区总面积的比例在77.24%~78.26%之间波动;近5 a湿地面积呈缓慢萎缩趋势,面积比例减少5.28%。2)景观水平上,景观破碎度增大,空间异质性增强,斑块形状趋于复杂;类型水平上,湿地斑块破碎度增加,形状趋于复杂,呈集中分布。3)当日最高气温低于18.7 ℃时,随日最高气温的增加,湿地面积趋于稳定,破碎度变化不明显;当日最高气温高于18.7 ℃时,随日最高气温的增加,湿地面积萎缩,破碎度增加。日最高气温对巴音布鲁克天鹅湖高寒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影响明显大于年降水量。近20 a巴音布鲁克天鹅湖高寒湿地呈现退化态势,湿地环境趋于逆向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6.
易贡巨型高速滑坡卫星遥感动态监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多期卫星遥感数据与图像清晰地反映了易贡滑坡的演变及其地貌形态特征,通过专题对比解译与滑坡时程分析,重点监测和评价了滑坡堰塞湖溃决后汹涌水对下游两岸产生的重大生态破坏,结果显示,下游又新增了25个不同规模的浅层滑坡或滑落,新河床两侧新增的大面积滩地覆盖了两则的森林、草地;个别河段出现了移位改道。  相似文献   
17.
采用遥感尾气测试系统实测了柴油车在实际道路工况下的CO、HC和NO排放特征,修正了排放因子的计算方法,并与车载排放测试系统(PEMS)实测结果进行了验证,获得了实测车辆的CO、HC和NO排放因子.测试结果显示,在各种遥感监测的工况下柴油车尾气中均含有较高浓度的氧气,未考虑氧气影响的燃烧方程反演获得的各污染物体积浓度计算值与PEMS实测值的偏差较大,且氧气浓度越大,偏差越大.经过氧气修正的燃烧方程反演计算的尾气浓度与PEMS实测值吻合度大幅提升,适用于实际工况下遥感检测车辆尾气的反演计算.修正算法得到CO、HC和NO的排放因子离散性较小,精确度较高,可以为量化柴油车尾气排放贡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ANAMMOX granular sludge,AGS)的快速培养,采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ed,UASB)工艺,在添加少量絮状厌氧氨氧化污泥(flocculent ANAMMOX sludge,FAS)的反应器内填充生物流离球作为填料,对ANAMMOX的启动及FAS的颗粒化进行研究.同时利用Haldane模型研究AGS的基质抑制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利用生物流离球作为填料,实现了ANAMMOX的启动,总氮去除率达85%以上,总氮容积负荷为0. 72 kg·(m3·d)-1,并在127 d内成功培养出直径1. 0~3. 0 mm的AGS.动力学研究表明,反应器内AGS对氨和亚硝酸盐的最大反应速率分别为1. 46 kg·(kg·d)-1和1. 76 kg·(kg·d)-1,半抑制速率分别是852. 2 mmol·L-1和108. 2 mmol·L-1.与絮状污泥相比,AGS能承受更高的氨和亚硝酸盐抑制浓度,并保持较高的反应速率.采用含有海绵的生物流离球作为填料,能有效加速反应器的启动,加快AGS的形成,对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实际运行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巴地球资源1号卫星的太湖表层水体水质遥感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CBERS-1的CCD数据和准同步地面监测数据,结合水体组分的光谱特征,建立了太湖表层水体叶绿素a和总氮的遥感信息模型.将模型用于2000-09-16太湖表层水体,所得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叶绿素a和总氮的分布趋势,表明利用CBERS-1的CCD数据进行湖泊表层水体水质指标监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由于地面监测站位有限,模型在浅水草型湖泊———东太湖的适用性受到一定限制,说明同步性好、覆盖广的地面监测对于水质遥感信息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对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湿地严重受损,开展湿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监测对于湿地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多时期土地利用数据和长时间序列的Landsat影像数据,利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和GIS空间分析法分析湿地类型受损状况,利用趋势分析法分析长时间序列和不同阶段的湿地植被、水体和土壤湿度要素受损状况,构建了湿地受损遥感识别方法,综合湿地类型和湿地要素受损状况,分析湿地受损模式,并在天津滨海新区进行案例研究。结果显示:滨海新区湿地类型受损主要分为3个时期(1980s—2000年、2000—2009年、2009—2015年),期间湿地经历了从受损到恢复的过程,1980s—2015年滨海新区湿地面积增加了41.40 km 2;1984—2015年湿地要素均呈退化趋势,植被、水体和土壤显著退化的面积分别为364.66、221.28和253.94 km 2。在不同时间段内,影响湿地面积受损的主导因素不同,3个时期滨海新区湿地受损分别是植被、水体和植被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