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45篇 |
免费 | 581篇 |
国内免费 | 36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91篇 |
废物处理 | 21篇 |
环保管理 | 137篇 |
综合类 | 1233篇 |
基础理论 | 265篇 |
污染及防治 | 164篇 |
评价与监测 | 83篇 |
社会与环境 | 60篇 |
灾害及防治 | 3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84篇 |
2023年 | 95篇 |
2022年 | 125篇 |
2021年 | 132篇 |
2020年 | 115篇 |
2019年 | 103篇 |
2018年 | 92篇 |
2017年 | 107篇 |
2016年 | 76篇 |
2015年 | 84篇 |
2014年 | 110篇 |
2013年 | 117篇 |
2012年 | 99篇 |
2011年 | 107篇 |
2010年 | 75篇 |
2009年 | 65篇 |
2008年 | 63篇 |
2007年 | 78篇 |
2006年 | 62篇 |
2005年 | 38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32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7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71年 | 2篇 |
197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982.
主要研究了电极材料和电极间距对氢析出电压和电压梯度的影响,以及电极材料、阴极液pH、修复时间对不同形态重金属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氢的析出电压和电压梯度受电极材料和电极间距的影响。阳极均为高纯石墨电极,阴极分别为高纯石墨电极、铜电极和铁电极,电极间距在32.5 cm时,高纯石墨为阴极的氢的析出电压最高,电极间距在8.5 cm时,阴极为铜电极和铁电极比高纯石墨电极氢的析出电压及电压梯度都高;改变阴极pH值,延长修复时间,剩余污泥中残留的各种重金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电极间距在8.5 cm,阴极为铜电极时,重金属去除率最高,修复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983.
984.
采用硼氢化钠还原法制备核-壳结构的Fe-FeOxH2x-3复合材料,研究了富里酸在UV/H2O2和UV/H2O2/Fe-FeOxH2x-3两种不同反应体系下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核-壳结构Fe-FeOxH2x-3的存在,提高了UV/H2O2降解富里酸的反应速率,TOC去除达到84%。采用XAD树脂吸附法对反应前后的富里酸进行化学分级表征,结果表明,富里酸经反应后憎水酸(HoA)、弱憎水酸(WHoA)和憎水中性物质(HoN)都有所减少,进而转化为亲水性物质(HiM);用超滤膜法对富里酸进行物理分级表征,考察了富里酸在反应前后分子量分布的变化情况。同时,富里酸经过反应后生成的中间产物降低了三氯甲烷生成趋势。 相似文献
985.
基于卤代苯甲醚类化合物的定量结构与性质关系,对其中有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gKow)数据的43个卤代苯甲醚进行了HF/6-31G * 水平上的结构优化,并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分子静电势及其导出参数的计算.选取其中的27个化合物作为训练集,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卤代苯甲醚的lgKow与分子结构参数进行了关联,其余16个化合物作为测试集.结果表明:分子静电势参数结合分子最低空轨道能级可以很好地表达卤代苯甲醚的lgKow与其分子结构间的定量关系,所建立的QSPR模型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和预测能力,同时也证明了分子静电势参数在卤代苯甲醚类化合物QSPR研究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86.
987.
988.
989.
990.
Sulfate aerosol contributes to particulate matter pollution and plays a key role in aerosol radiative forcing, impacting human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 Atmospheric models tend to substantially underestimate sulfate concentrations during haze episodes, indicating that there are still missing mechanisms not considered by the models. Despite recent good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the missing sulfate sources, knowledge on different sulfate formation pathways during polluted periods still involves large uncertainties and the dominant mechanism is under heated debate, calling for more field, laboratory, and modeling work. Here, we review the traditional sulfate formation mechanisms in cloud water and also discuss the potential factors affecting multiphase S(Ⅳ) oxidation. Then recent progress in multiphase S(Ⅳ) oxidation mechanisms is summarized. Sulfate formation rates by different prevailing oxidation pathways under typical winter-haze conditions are also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ed, we put forward control of the atmospheric oxidation capacity as a means to abate sulfate aerosol pollution. Finally, we conclude with a concise set of research priorities for improv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sulfate formation mechanisms during polluted period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