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2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02篇
安全科学   167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26篇
综合类   298篇
基础理论   40篇
污染及防治   41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34篇
灾害及防治   2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31.
以南阳市为例,基于3 746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GIS、多元线性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系统分析了我国中部城市居民通勤碳排放的空间分异特征,重点研究了居住地和工作地中小尺度土地利用因子对通勤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在内生变量中,通勤距离和通勤方式均是影响居民通勤碳排放的显著因素;在外生变量中,工作地的道路密度和商业用地占比、居住地的人口密度与通勤碳排放呈显著正相关,公交线路数量、居住地的土地利用混合度、工作地的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占比与通勤碳排放呈显著负相关。研究成果旨在为研究区城市土地利用优化调控和低碳规划提供决策依据,也为其他同类地区城市土地利用低碳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32.
中国大型基础设施虽然总量上有了较大增长,但往往重数量轻质量,忽视与人口、经济及社会发展相适应,所带来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公共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社会影响评价是规避社会风险,保证项目、工程、投资甚至相关政策顺利实施的有效手段,规范实用的指标体系是有效评价的基本前提。本文分析大型基础设施的内涵及其社会影响,基于中国国情特征,确定包含61个主要指标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社会影响评价初始指标集。结合调查问卷分析,通过临界比值检验和同质性检验将初始指标集修正为46个指标,经过7轮探索性因子分析,将指标集精炼为包含27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包括个人与家庭、政治与社会结构、项目的直接影响、公共资源、生态环境、社会适应性,以及社区与基础设施等7个类别。系数检验显示:总问卷与各个因子均通过信度检验;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数满足适配标准,表明问卷结果结构效度良好,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是科学有效的。  相似文献   
233.
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从"个人力"、"地域力"、"文化力"三个层次构建农户土地流转认知的影响因素理论框架,利用"武汉城市圈"典型地区土地流转调查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定量分析各影响因素在农户土地流转认知中的作用。研究证实:不同农户认知群体之间存在不同流转认知偏好,"无文化的老农民"相对于"有文化的年轻职业者"在土地流转认知中更加保守;农户对土地的需求普遍偏向土地的资产属性和财产权利,农村土地流转具备内在动力;然而,出于对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的需求,农户不会因为其家庭生产方式和经济来源明显脱离土地而产生强烈的土地转出愿意,农户的家庭生计条件及"土地情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流转;村镇干部"取信于民"是农户获得"安全感",克服风险规避心理促进土地流转认知的最重要因素;流转价格是对农户在土地流转中物质与精神"双重损失"的资金补偿,两者的匹配程度对农户的认知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得出要规范流转程序、健全流转监督机制、保护农民利益,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以确保农民获得公平的社会保障,加快推进和支持农村教育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保障和农业经营扶持机制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34.
采用混凝-活性炭-膜工艺对黄磷化工渗滤液进行处理,重点考察了该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机制.实验结果表明,混凝剂硫酸铝的投加量为0.2g/L时,渗滤液中各污染物去除率较好;颗粒活性炭对渗滤液中有机物的吸附容量几乎不受渗滤液pH的影响,吸附等温线更符合修正的Freundlich模型,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能更好地定量描述有机物在颗粒活性炭上的吸附过程;膜处理进一步提高了剩余有机物和其他污染物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235.
曲线拟合在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环境空气污染物月均值的时间变化规律入手 ,找出与污染物变化特征相对应的数学函数 ,应用曲线拟合的方法 ,结合统计回归分析 ,建立曲线拟合方程。该方程可应用于污染物浓度的中长期预测  相似文献   
236.
为了探究刚毛藻对As(Ⅲ)的耐性机制,采用室内水培实验,在不同浓度As(Ⅲ)胁迫(0、0.5、1.0、2.5、5.0、7.5、10.0 mg/L)条件下连续培养7 d,测定了刚毛藻的叶绿素、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和脯氨酸(渗透调节物质)等指标响应情况,研究了刚毛藻对As的吸收,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对刚毛藻As吸收进行拟合,并采用透射电镜解析其超微结构。结果表明:As(Ⅲ)胁迫在低浓度条件下(2.5 mg/L)对刚毛藻叶绿素含量有促进效应,叶绿素总量最大为2.236 mg/kg,吸收光谱在红橙光区发生红移,在蓝光区发生蓝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与As(Ⅲ)浓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P<0.05)。随着As(Ⅲ)胁迫浓度的增加,刚毛藻MDA含量先增后降然后趋于稳定,刚毛藻对As的吸收增强,且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R2=0.99)。TEM结果显示,随着As(Ⅲ)胁迫浓度的增加,刚毛藻细胞壁变薄褶皱,发生质壁分离,叶绿体发生肿胀解体,保卫细胞变形,气孔扩张。由此,刚毛藻对低浓度(2.5 mg/L) As(Ⅲ)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实验结果为研...  相似文献   
237.
水体重金属污染愈发严重,其中Pb2+是毒害性大的重金属之一。该文成功地制备了一种钢渣-锰渣复合陶粒(SS-MS),并利用自制吸附柱进行动态试验过程中,对吸附Pb2+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SS-MS对Pb2+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方程(R2=0.999)和McKay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79 4),说明SS-MS吸附铅离子主要利用单层化学吸附。研究了动态吸附过程中的吸附柱和初始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初始浓度的降低和吸附柱高的升高,吸附能力呈增加的趋势,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达到了较高的吸附能力。采用Thomas、Yoon-Nelson、BDST模型进行分析,Thomas模型和Yoon-Nelson模型的相关系数R2>0.92,BDST模型在h=5 cm时相关系数R2值为0.997 89。并通过SEM-EDS探究微观变化,阐明了吸附机理。因此,SS-MS被认为是一种具有良好性能的吸附材料,特别是来自受污染位点的Pb...  相似文献   
238.
聚偏氟乙烯共混改性膜对Cu2+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热诱导聚合和相转移技术,制备了具有离子交换性能的聚偏氟乙烯(PVDF)共混改性膜,采用XPS、XRD、SEM和FTIR表征了PVDF改性膜的结构和组成,分析了PVDF共混改性膜对水溶液中Cu2 的吸附性能,研究了PVDF共混改性膜对Cu2 的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动力学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过程的平均吸附能为8~16 kJ/mol,表明该吸附过程为离子交换反应.热力学参数△G0<0、△H0>0、△S0>0,证实了吸附过程为自发的吸热过程.PVDF共混改性膜经吸附/脱附4次循环后,对模拟废水中Cu2 和城市污水中Cu2 的吸附量分别大于0.025 mg/cm2和0.015 mg/cm2,脱附率超过95%.PVDF共混改性膜具有优良的吸附/脱附性能、良好的稳定性和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39.
以蛭石吸附Zn2 和Cd2 为例,探讨Langmuir方程在固液相离子吸附体系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传统吸附等温线随吸附剂浓度W0增大而下降,吸附量qe不仅仅由液相平衡浓度Ce所决定,而是Ce和W0两个变量的函数;以Langmuir方程的线性形式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在给定吸附剂浓度水平下的实验数据与Langmuir方程拟合的相关性很好,但方程中的两个参数随吸附剂浓度增大而降低而且差异显著,表明Langmuir方程仅适用于给定吸附剂浓度的体系,采用单一参数的Langmuir方程难以准确描述试验检测范围内Zn2 和Cd2 的吸附规律.  相似文献   
240.
大连市水土流失控制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控制大连市水土流失出发,结合大连市地表总体状况,根据水土流失通用方程,利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分析原理,模拟计算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地面覆盖类型、地面覆盖率和水土流失控制距离等方面对水土流失造成的影响;分别计算了不同地表条件下控制水土流失的理论经济点和理论敏感点;定量分析了不同地表作用因子对控制水土流失的影响程度.模拟结果表明:对水土流失影响最大的地表作用因子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其次依次为地面覆盖率、地面覆盖类型和水土流失控制距离;控制水土流失最基本的地表条件是,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得低于1.78%,地面覆盖率不得低于41%,地面不得裸露,最基本的植被覆盖类型是草地,水土流失控制距离不得低于3 603 m.依据模拟结果,提出了控制大连市水土流失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