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2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02篇
安全科学   167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26篇
综合类   297篇
基础理论   41篇
污染及防治   41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34篇
灾害及防治   2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河流底泥DOM、营养盐与重金属空间分异特征及响应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艳春  于会彬  宋永会 《环境科学》2022,43(5):2489-2499
为探究河流底泥中的溶解性有机物(DOM)和营养盐对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影响,以沈阳市新穆河、南小河和老背河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PARAFAC)、主成分分析(PCA)和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了底泥中的DOM、营养盐与重金属的空间分异特征及DOM与营养盐对重金属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3条河流底泥中的总氮(TN)和总磷(TP)呈重度污染状态.南小河底泥中的ω(Zn)、ω(As)、ω(Cu)、ω(Ni)和ω(Cd)分别是辽宁省土壤背景值的2.48、 1.02、 3.45、 3.00和39.05倍,老背河的ω(Zn)、ω(Cu)和ω(Cd)分别是背景值的2.56、 1.92和8.00倍,新穆河的ω(Zn)和ω(Cu)分别是背景值的1.40和1.10倍,总体上3条河流均存在重金属累积现象,累积严重程度为:南小河>老背河>新穆河,其中南小河和老背河Cd污染严重.应用PARAFAC共解析出5类DOM组分,分别为类色氨酸、酚类络合物、微生物代谢产物、类富里酸和类胡敏酸,其中类富里酸和类胡敏酸丰度较高;基于PCA分析,新穆河底泥污染的主控因子为TN、 TP、类富里酸和类...  相似文献   
312.
为提升城市突发事件现场应急指挥能力,通过分析城市现场应急指挥能力影响因素,构建城市现场应急指挥能力影响因素与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效果结构方程模型,并采用SPSS和AMOS软件对北京市现场应急指挥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应急指挥统筹决策对应急指挥能力影响相对较大,应急指挥对象影响相对较小;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对应急指挥统筹决策影响相对最大,其次是应急信息平台系统。城市应综合考虑各因素间相关关系,有针对性地提高应急指挥能力。  相似文献   
313.
针对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中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确定缺乏客观依据的问题,以湟水流域小峡桥断面上游为例,通过兼顾压力与水环境承载力的控制断面水质影响路径分析,建立了面向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湟水流域的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并获得各指标权重,进而利用向量模法对流域水环境承载状态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SEM模型能够定量反映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污染物排放因素与水环境承载状态的相关关系;SEM模型的路径分析可为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由SEM模型得到的路径影响相关系数,可为权重的确定提供新的科学方法;研究区16个控制子单元呈上、中、下游水环境承载状态逐渐变差的梯度特征;最后,针对湟水流域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差异,从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双向调控的角度,提出改善水环境承载状态的相关建议,进而为流域水系统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精细化管理支撑.  相似文献   
314.
目前我国华北地区面临严重的地下水超采问题,在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节水,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农户节水灌溉技术认知与农业节水效果密不可分,本文以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269份农户调查为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农户节水灌溉技术认知的内在机理。结果显示: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生产特征、政策宣传特征和农户水资源稀缺性认知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186、0.157、0.469和0.200。表明节水灌溉技术补助、培训和参观高效节水示范区对提升农户节水灌溉技术认知的效果显著。因此,在依靠政府技术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发现农户节水灌溉技术认知差异,制定完善的节水灌溉技术宣传推广体系,有利于提高华北地区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315.
强还原与生物炭对土壤酶活性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设置未修复对照(CK)、土壤强还原处理(RSD)、生物炭修复(BC)以及RSD与生物炭联合修复(RSD+BC),采用培养实验对比研究不同修复处理对设施蔬菜地土壤酶活性和温室气体(CO2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CK,RSD和RSD+BC处理显著提高了β-葡萄糖苷酶(β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过氧化物酶(PEO)、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酸性磷酸酶(AP)的活性以及酶C:P与酶N:P值(P<0.05),而BC处理对上述5种胞外酶活性的影响并不显著.同CK相比,RSD、BC和RSD+BC处理的CO2排放量分别提高了10.6、1.1和12.2倍;RSD处理的N2O排放量亦显著增加,但BC和RSD+BC处理的则显著降低(P<0.05).与RSD相比,RSD+BC处理的N2O排放量和综合温室效应(GWP)显著减少了86.9%和37.8%.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βG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对CO2累积排放量具有直接正效应,且βG与CBH通过影响DOC含量间接影响CO2排放;NO3--N和NH4+-N对N2O累积排放量具有直接显著负效应.综合考虑土壤酶活性和温室气体减排,RSD+BC联合修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16.
基于随机多层纤维过滤介质算法建立了平板式三维拟态化结构.利用计算流体力学-颗粒群平衡模型(CFD-PBM)对多纤维捕集过程中细颗粒湍流团聚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采用分区法求解颗粒群平衡方程(PBE).通过控制变量法分析表明:多纤维捕集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颗粒团聚行为.粉尘颗粒的团聚程度随停留时间增加而增强,当tl/v(速度方向模型尺寸长度/入口风速),团聚逐渐趋于稳定;当vmax·tl,入口风速越大,颗粒团聚程度和团聚速率越大,最终的团聚程度取决于入口风速和停留时间;颗粒粒径越大,粉尘颗粒的团聚程度和团聚速率越小.出口颗粒平均粒径与初始粒径相比增长倍数越小.粉尘颗粒体积分数越大,颗粒团聚程度以及团聚速率越大.当v=0.1m/s,dp=1.0μm,VF >0.003636,Bin-7~Bin-0区间数量浓度对数分布呈线性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317.
郝旺林  夏彬  许明祥 《中国环境科学》2021,41(12):5875-5884
以黄土丘陵区不同有机碳水平的完整侵蚀坡面为对象,解析了CO2通量的空间分异格局驱动因子及过程机制,并构建了CO2通量的分段测算模型.结果表明:(1)侵蚀导致坡面土壤CO2通量的空间分异格局,具体表现为沉积区(S)>对照区(CK)>侵蚀区(E);有机碳水平的提高可以整体促进各部位CO2通量的增加.(2)侵蚀可导致土壤水分、容重和团聚体稳定性降低,引起土壤养分流失,降低细菌、真菌多样性;沉积则引起相反的现象.侵蚀/沉积过程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并不显著.有机碳水平的增加可以有效改善土壤颗粒、土壤水分,增加容重,抑制土壤养分的流失、增加细菌,降低真菌多样性.(3)结构方程模型解析了侵蚀部位、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有机碳(SOC)、水溶性碳(DOC)、微生物碳(SMBC)、真菌多样性、细菌多样性对于CO2通量的多因素耦合驱动机制(R2=77%),明确了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微生物碳为CO2通量的直接影响因子.在水热双因子模型的基础上,嵌入能够间接表征微生物活性和有效碳底物的C因子,分段(按照坡面侵蚀部位)建立T&M&C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测算侵蚀坡面不同部位CO2通量(R2>67%).  相似文献   
318.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并以重庆市黄水镇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构建并验证了休闲避暑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及忠诚度关系模型。研究发现:①潜在变量核心服务、基础服务、旅游资源、旅游环境对满意度均呈正向影响,旅游者选择黄水作为休闲避暑目的地主要是因为当地凉爽的气候和舒适怡人的自然环境;②游客满意度与忠诚度之间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满意度越高,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忠诚度也越高;③游客的旅游忠诚度表现为积极推荐、重复游览,休闲避暑度假目的地游客的忠诚度更倾向于积极推荐;④游客满意度与旅游期望不存在显著负相关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庆市黄水镇开发休闲避暑度假目的地的管理和营销等建议。  相似文献   
319.
石蒙  时佳荣  常洋洋  张强  刘猛 《环境化学》2023,(8):2651-2658
本文采用下行式匀浆法填充内径为25—250μm,有效长度为100 mm和150 mm的毛细管液相色谱柱,填料为3μm C18修饰的多孔硅球.经实验条件优化,匀浆溶剂是体积比为9:1丙酮/甲醇,匀浆浓度的变化范围为5—30 mg·mL-1.在此条件下,色谱柱的柱效随柱内径减小而提高.通过比较Van Deemter方程中A、B和C项系数与毛细管内径之间的关系发现,随着柱内径减小,A项的系数呈线性减小的趋势,B和C项的系数与内径无明显关系.在最佳流速下,内径为25μm毛细管柱的折合塔板高度低至2.25,接近理论塔板高度.  相似文献   
320.
为更准确地模拟核素的非菲克迁移行为并寻求一种更合理的建模方法,根据一维裂隙岩柱中Pu(钚)迁移试验资料,利用基于不同联合概率密度的连续时间随机游走(CTRW)模型和传统对流-弥散方程(ADE)对Pu迁移的穿透曲线(BTC)进行了过程模拟,对比分析了ADE模型、CTRW-TPL模型、CTRW-TPLA模型和CTRW-ETA模型的拟合程度及适用性,进而选择出最优的模型对不同胶体浓度下Pu在裂隙介质中的迁移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ADE模型,参数拟合后考虑吸附作用的CTRW-TPL模型能有效地描述非菲克迁移行为特征,CTRW-ETA拟合过程更易实现,但能为迁移行为的刻画提供的信息较少.研究还发现胶体的存在显著提高了Pu在裂隙介质中的迁移性,但胶体浓度超过某个临界值后,随着浓度升高Pu的迁移性反而减弱,在CTRW理论框架中,该过程表现为表征广义运移速度和弥散系数的参数值先增大后减小,而介质对溶质颗粒的平均吸附率先减小后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