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6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6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篇 |
废物处理 | 1篇 |
环保管理 | 29篇 |
综合类 | 136篇 |
基础理论 | 28篇 |
污染及防治 | 10篇 |
评价与监测 | 14篇 |
社会与环境 | 26篇 |
灾害及防治 | 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7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51.
废弃物施加对福州平原稻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阐明废弃物施加对稻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福州平原稻田为研究对象,对对照、石膏、贝壳、生物炭和炉渣5种处理样地0~10 cm、10~20 cm、20~3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包括0.25 mm团聚体含量(DR0.25)、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样地相比,石膏、贝壳、生物炭和炉渣施加后均增加了土壤团聚体DR0.25、MWD和GMD值,其中,石膏施加后土壤团聚体DR0.25、MWD和GMD值分别增加了12.76%、12.13%和12.17%,贝壳施加后分别增加了32.65%、31.83%和33.86%,生物炭施加后分别增加了12.07%、9.32%和11.70%,炉渣施加后分别增加了19.70%、13.59%和18.10%,但与对照样地相比,石膏、贝壳、生物炭和炉渣施加后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均表现为减小的趋势,分别减小了4.02%、11.65%、4.37%、9.29%.从土壤团聚体DR0.25、MWD、GMD值和分形维数的变化特征来看,石膏、贝壳、生物炭和炉渣施加均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2.
福州温泉区地面沉降灰色系统预测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面沉降是一种永久性资源损失的环境地质灾害现象,其具有成生缓慢、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成因机制复杂和防治难度大等特点。福州温泉区地面沉降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质条件、地热水开采、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地面荷载等多种因素。根据灰色GM(1,1)模型的建模机理和条件,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福州温泉区的地面沉降历史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建立了福州温泉区灰色动态GM模型,模型的预测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拟合良好。还可以将新的实测数据补充到GM模型中,并剔除一些老的数据,再建GM(1,1)模型,因此GM(1,1)模型具有动态时变性。 相似文献
153.
应用综合评价法对下辽河平原浅层地下水水质进行了评价,并利用MapGIS绘制了分区图,结果表明,区内水质以Ⅳ类水为主,其次为Ⅴ类水,仅局部地区水质达到Ⅱ,Ⅲ类水。主要超标因子为TFe、Mn、溶解性总固体、Cl-、NO3-、NO2-和NH4+,分析了超标因子的成因及污染途径,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4.
城市生活垃圾一直是城市环境保护中的棘手问题。对垃圾产量及成分的预测,可为垃圾治理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文章以福州市为例,着重考虑影响垃圾质和量的内在因素和社会因素,探讨城市生活垃圾产量及成分的预测。通过关联度分析主要的内在影响因素,进而建立灰色模型GM(1,n)对垃圾产量进行预测,再考虑以社会因素为主的外部影响因素,对预测结果进行调整;对垃圾的物理成分的预测,则基于GM(1,1)预测结果,采用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城市)类比法,得出本区域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155.
156.
湖泊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不仅反映湖泊水体富营养水平,还直接影响到湖泊的水质状况。1999年夏至2000年春对福州西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监测结果显示,福州西湖浮游植物种类丰富,但密度过大。采取有力措施,减少营养盐输入量, 是改善西湖富营养现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7.
基于风险管理的区域(流域)地下水污染预警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下水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当前我国面临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形势较为严峻.开展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及预警是预防地下水污染的有效措施,目前国内外有关地下水污染预警方面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可供借鉴的技术方法.本研究在分析不同尺度地区地下水污染预警工作需求的基础上,筛选出区域(流域)尺度地下水污染预警指标,包括地质介质防护性能、污染源特征、地下水动态及地下水价值因素四项指标,并利用指标叠置法建立了地下水污染预警模型.以包头平原区为例,开展了地下水污染预警研究,利用建立的模型划分了不同等级的地下水污染预警分区,研究成果可为当地地下水资源管理部门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58.
水稻秸秆还田对福州平原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阐明早稻与晚稻生长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对秸秆还田的响应,以福州平原红壤水稻田为研究对象,对秸秆还田后早稻田和晚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稳定性,包括粒径0.25 mm团聚体的百分含量R0.25、平均质量直径(MWD)、平均几何直径(GMD)和分型维数(D)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对照样地,0~40 cm土层中早稻与晚稻生长期土壤均表现为水稳性团聚体组成以微团聚体(0.25 mm粒级团聚体)为主,团聚体粒级越大,含量越少;秸秆还田对0~40 cm土层中早稻田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总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但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晚稻田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粒径0.25 mm)含量(p0.05),并显著减少了土壤水稳性微团聚体含量(p0.05);秸秆还田对早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GMD和D值影响均不显著,但显著增加了晚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和GMD值,显著降低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D值(p0.05);秸秆还田对早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影响不显著,但显著增加了晚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p0.05). 相似文献
159.
George R. Phippe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1970,6(4):640-647
Flooding and the susceptibility to flood damage inherent in all land uses constitute the flood hazard. Resolution of the hazard while properly recognizing flood plain environmental attributes within the context of overall community or area needs is the essence of comprehensive flood plain management.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flood control–has effected modification of only the flooding component of the hazard whether it be coastal or inland. Until recently Federal programs have overlooked the possibilities of modifying the susceptibility component, for which the major responsibility lies with non-Federal interests. Beginning with actions in the TVA area, the latter is now being strongly encouraged through Federal programs and actions notably the Flood Plain Management Services and Survey Programs of the Corps of Engineers, those stemming from Executive Order 11296, and those required for eligibility under the National Flood Insurance Act of 1968. Flood plain management objectives must be stated in planning, e.g., economic efficiency, reduction in threat to life and health,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to permit proper evaluation of the optional means and approaches for achieving them. 相似文献
160.
Stephen J. Burg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1979,15(1):227-243
ABSTRACT: Components contributing to uncertainty in the location of the flood plain fringe of a mapped flood plain are identified and examined to determine their relative importance. First-order uncertainty analysis is used to provide a procedure for quantifying the magnitude of uncertainty in the location of the flood plain fringe. Application of the procedure indicated that one standard deviation of uncertainty in flood plain inundation width was about one third of the mean computed inundation width for several flood population-flood geometry combinations. Suggested mapping criteria, which directly incorporate uncertainty estimates, are given. While these criteria are more suitable for use in developing areas than in flood plains that have had extensive development, the analysis procedure can be used to accommodate property owners who challenge the validity of estimated flood fringe boundaries. Use of uncertainty analysis in flood plain mapping should enhance the credibility of the final pla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