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安全科学   4篇
环保管理   20篇
综合类   62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2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7 毫秒
21.
• US tin use decreases as the GDP value added by manufacturing sector increases. • Global and China’s tin use increases as the GDP added by manufacturing increases. • A sigmoid curve can fit the US tin use data well. • US tin use patterns is not due to the finite tin reserves or resources. • Policies, substitutions, etc. play key roles in the changing tin use patterns. Tin is of key importance to daily life and national security; it is considered an essential industrial metal. The United States (US) is the world’s largest economy and consumer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refore, the analysis of historical tin use in the US is helpful for understanding future tin use trends in the world as a whole and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ime series analysis, regression analysis with GDP or GDP/capita, and historical data fitted with logistic and Gompertz models are employed in this study. Historical tin use in the US shows three stages—increase-constant-decrease, as GDP per capita has increased. Tin use in the US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GDP value added by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while the use of tin worldwide and in China continues to increase along with the GDP value added by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Although a sigmoid curve can fit the US tin use data well, that use is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limited tin reserves or resources. Rather, policies, economic restructuring, substitutions, new end-use markets, etc. have played key roles in the changing tin use patterns. This work contributes to understanding future tin use at both the global and national levels: tin use will continue to increase with GDP at the global level, but use patterns of tin at the national level can be changed through human intervention.  相似文献   
22.
北京市区域城市化程度与颗粒物污染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化程度的提升带来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尤其是空气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大气中的PM2.5等颗粒物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现有研究多数是对于多年来多地区的宏观研究,缺乏对于典型地区的具体数据报道。通过分析北京市PM2.5和PM10的质量浓度与不同城市化程度地区的相关关系,探索城市化程度对PM2.5等颗粒物浓度的影响。选取北京市7处具有代表性空气质量监测点,于2013年7月至10月对PM2.5和PM10的质量浓度进行连续4个月的实时监测,结合《北京市区域统计年鉴》中的城市化指标数据,包括常住人口密度、地区生产总值和林木覆盖率,对数据进行变化趋势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结论表明:由于北京市不同区域城市化程度不同导致颗粒物污染状况不同,每个区域的PM2.5与PM10的质量浓度虽有差异但均显著相关,PM2.5的质量浓度约占PM10的质量浓度的60%,PM2.5是PM10的主要组成成分。城市化程度与PM2.5等颗粒物浓度有明显的关系,PM2.5等颗粒物浓度与地区生产总值和林木覆盖率显著相关,与地区生产总值呈正相关,与林木覆盖率呈负相关;与常住人口密度呈正相关趋势但并不显著相关。其中,PM2.5的质量浓度与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875,与林木覆盖率的相关系数为-0.838;PM10的质量浓度与地区生产总值相关系数为0.947,与林木覆盖率相关系数为-0.775。总体来看,PM2.5等颗粒物浓度随城市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北京市区域城市化程度与颗粒物污染情况关系明显。我国在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同时,应关注环境与经济相协调。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植被绿化,控制污染源将有助于减少北京市大气中颗粒物的污染程度,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23.
自然资本的定量货币化及空间属性是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研究的基本问题。针对绿色GDP核算中资源环境成本市场定价的缺陷,采用复合生态系统分析框架,整合能值分析(EMA)与物质流分析(MFA)方法,用能值-货币价值对资源损耗与环境退化定价,进而测度绿色国民财富的生态经济价值。以资源型大省河南为研究区域,估算2009年108个县域单元的各项能值指标及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复合生态系统能值指标的空间特征,比较绿色GDP与传统GDP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划分县域绿色经济发展的地域类型。结果表明:基于EMA-MFA的绿色GDP核算是一种以生态为中心的强调可持续性的评价方法,旨在从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视角说明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河南省县域复合生态系统各能值指标在空间上集中分布且具有一定区域差异,基于EMA-MFA核算的绿色GDP与传统GDP相比核算结果差异大,绿色经济与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变化明显;县域绿色GDP根据本地自然生态支撑能力、资源环境损耗状况可分为5类地域类型;不同地域类型的县域应根据现状水平与优势特征,因地制宜地加快绿色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4.
长株潭地区经济增长与工业污染变迁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长株潭地区1990~2006年经济与工业污染数据,分析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相互关系,建立了二者之间的计量模型。研究表明:作为一个重化工业城市群,长株潭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其环境恶化程度逐步得到局部控制。其中,长沙市部分环境指标与人均GDP演替轨迹呈现显著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而株洲市和湘潭市工业污染排放量与人均GDP呈“U”形特征,即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污染先是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但随即有较大幅度的反弹。为了进一步促进长株潭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三地政府一方面应采取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工业布局,另一方面,还应尝试实施"排污权交易"和"受益者支付"原则等积极的环保管理手段和政策。  相似文献   
25.
我国三大地带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人均GDP指标,对1978-2002年我国三大地带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及驱动机制进行了动态时序分析,剖析了三大地带经济差距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近20多年来无论是绝对差距、相对差距还是综合差距,三大地带经济区域差异均呈现扩大趋势,尤其是以20世纪90年代初期最为显著。究其原因,除了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外,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投资强度,对外开放程度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均具有重要影响。为缩小三大地带的经济差距,除加强对中西部的投资建设外,应加快对中西部改革开放的步伐,增强了中西部的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6.
循环经济催生绿色GDP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的发展将催生新型国民核算体系———绿色GDP。文中给出绿色GDP定义和计算方法,以宁波为例,估算了绿色GDP,指出宁波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绿色GDP必要性。  相似文献   
27.
秦华英  韩梦 《环境科学学报》2018,38(5):2099-2107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不断加重,二氧化碳排放量预测成为各国制定碳减排措施的核心问题.传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预测模型是基于同频数据进行的,高频数据必需处理为低频数据,这样不仅忽略了高频数据携带的有效信息,还影响了模型预测的及时性,降低了模型预测的精度.本文将混频数据抽样模型(MIDAS)用于碳排放量预测研究,分析了高频季度GDP滞后阶数变化效应及其对低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季度GDP对碳排放量具有正负两种效应,该效应会持续6个季度且以正效应为主,碳排放量自身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该影响会持续4年之久,这与中国的经济运行状况相吻合,说明混频数据抽样模型(MIDAS)对二氧化碳排放量预测的合理性.此外,混频数据抽样模型(MIDAS)在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短期预测方面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在实时预报方面具有显著的可行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28.
The western region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base of energy in China. The average per capita possession of fossil energy in the west is twice that in 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how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ffects energy consumption per unit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the energy input-output table of western China was designed and compiled. Combining multiobjective planning techniques, setting energy-saving, economic growth, and laborer's income growth as the goals, setting basic input-output relations,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labor as the constraints, the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model of western energy input-output was constructed. The result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western China show that: with technology and product price remaining unchanged, the adjust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an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per unit GDP by 2.7%, at the same time ensuring the average annual increase of GDP and laborer's income of western region in excess of 8%. It indicates that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s an effective method in accomplishing the aim of energy saving. Finally, policy suggestions from four angles, such as industrial chain and financial policies, were put forward.  相似文献   
29.
橙色GDP及其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12,他引:1  
在分析我国工伤事故发生和演变规律及其与经济增长率(以GDP为指标)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橙色(安全预警色)GDP的概念和内容,并进行初步论证.认为橙色GDP应成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标志之一,也可以作为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统筹失调的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30.
目前我国关于死亡事故的赔偿标准一是太低,二是标准不一致.由此产生的后果不仅使私了现象增多,增加了社会隐患而且怂恿了极个别肇事者采取故意至受伤者死亡的手段来减少自身的赔偿损失,严重危害了基本的人性道德标准.本文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生命损失赔偿理论"的新思路,即针对死亡者因生命丧失带来的三大损失提出了科学的赔偿理论依据和计算方法,使死亡赔偿力求做到:客观、公正、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