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6篇
安全科学   8篇
环保管理   25篇
综合类   117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23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01.
论文利用InVEST模拟了2001—2010年西藏生态系统碳蓄积动态变化,并从土地覆被类型转移和土地覆被碳密度变化两方面对碳蓄积动态进行归因分析。研究发现:1)2001—2010年西藏碳蓄积增加0.5×108 t。藏西北、藏东南碳蓄积变化较大,藏中、藏北相对稳定。牧区碳蓄积增加,农区、半农半牧区减少。水源涵养区和防风固沙区碳蓄积增幅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和特色产业区下降。草原碳蓄积持续增长,森林、稀疏植被碳蓄积稳中有降,灌丛碳蓄积下降。2)草地、林地等碳密度高的地类面积增加,灌丛、稀疏植被等碳密度低的地类面积减少,土地覆被类型转移增强了碳蓄积功能,对碳蓄积变化的贡献率为269%。3)森林等碳密度较高的地类碳密度下降明显,稀疏植被等碳密度较低的地类碳密度略有增加,碳密度变化对碳蓄积变化的贡献率为-169%。  相似文献   
102.
论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中国142 个测站12 小时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青藏高原夏季500 hPa 纬向风的昼夜变化特征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1950 年以来,高原夏季500 hPa 昼、夜纬向风均呈现整体减弱趋势,且减弱趋势夜间比白天明显,纬向风日较差呈增大趋势。高原昼、夜纬向风在1967 年均存在减弱突变,纬向风日较差存在1965 年的减小突变和1975 年的增大突变,纬向风日较差具有4~6 a 及16~23 a 的显著周期。高原昼夜纬向风异常,使得高原东侧及其以东地区出现异常的上升或下沉气流,且高原纬向风减弱时,长江以北的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偏多,降水对高原纬向风异常响应的昼夜差异主要表现在四川盆地东西部降水异常的昼夜差异上。  相似文献   
103.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自然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郝慧梅  任志远 《灾害学》2005,20(1):57-60
本文采用近50年的农牧业气象灾害数据资料和近15年的农牧业病虫害及灾情数据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对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农牧业自然灾害的发生特征和平均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近50年本区农业自然灾害有加重趋势;从年际来看,旱灾、病虫鼠害、风灾较稳定频发,水灾、冻灾、火灾年际变率大;旱灾、冻灾、火灾、风灾冬春多发;多种灾害链发等.在此基础上结合自然条件探究原因,提出了一些防灾减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4.
宁夏土地沙质荒漠化成因与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土地沙漠化灾害严重的省区之一 ,沙漠化土地面积达 15 338km2 ,占全区土地退化总面积的 34.4 %。恶劣的气候条件加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是引起土地沙漠化的根本原因。沙漠化使区内生态环境恶化 ,危及当地居民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恢复生态环境 ,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5.
边境型旅游地因其独特的边境自然风貌、浓厚的异族风情在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实地考察,根据游客调查问卷数据和二手资料,与海滨型旅游地普陀山、古村落型旅游地西递和宏村、山岳型旅游地泰山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国内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旅游行为、旅游效果等,并就促进其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6.
青藏高原冰川雪坑中离子浓度的区域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青藏高原古仁河口冰川、小冬克玛底冰川和玉珠峰冰川中的离子浓度特征. 使用离子色谱对这3条冰川雪坑中的样品进行了分析,并运用相关分析法探讨了离子的主要来源. 结果表明,Ca2+、Mg2+、Na+、Cl-和SO2-4的浓度从古仁河口冰川、小冬克玛底冰川到玉珠峰冰川依次升高,即从高原南部到北部依次升高. 反映了从青藏高原的南部到北部,陆源物质成分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特征. 玉珠峰冰川中Cl-、Na+和SO2-4浓度比古仁河口冰川和小冬克玛底冰川高几倍,可能是由于玉珠峰冰川北侧柴达木盆地盐湖的蒸发及盐类矿物风化的结果. NO-3、K+ 和NH+4的来源比较复杂,对环境的指示意义不够显著.  相似文献   
107.
Most glacier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TP) are not closely monitored for mass balance (MB) due to their inaccessibility,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ynamics of glacial advancement or retreat. Surface energy budget, MB, and the resulting melt runoff were calculated for Zhadang glacier (5,710 m above sea level) of the central TP. Energy balance was calculated on 30‐m square grids for the summers of 2007 and 2008. On average, net radiation dominated the total energy source (66%) while the residual was supplied by sensible heat flux. More than 67% of the energy sink was available for melting on the glacier. Thus, less than 33% of the total energy was consumed by latent heat flux. A large and a slightly negative summer MB were calculated for the 2007 and 2008 summers, respectively. The high sensitivity of the glacier to air temperature may indicate that the lower than average seasonal temperature wa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for the slightly negative MB in the summer of 2008. Comparisons of glacial melt runoff indicated that rainfall and snowmelt were the dominant contribution to total runoff in the glacierized basin and the ice melting is also very important. Glacial melt calculation provides a basis for quantifying glacial melt‐runoff contribution to the river streamflow in the TP.  相似文献   
108.
青藏高原四季日照时数年际、年代际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利用1961-2007年青藏高原日照时数资料,通过统计方法初步分析了近47年青藏高原四季日照时数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得到以下几点初步认识:青藏高原四季日照时数整体上均呈现自东南向西北增加的特点,其空间变化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青藏高原西部和中部日照时数增加,高原东南部和北部呈减少的趋势。近47年来青藏高原四季日照时数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明显,总体均呈减少趋势,20世纪60年代以偏少为主,70年代和80年代整体偏多,90年代和21世纪初高原日照时数以偏少为主,各年代之间日照时数区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09.
调查了青藏高原东部川西云杉原始林下优势灌木银露梅及其在皆伐7 a后迹地上的种群结构、生长与繁殖状况,并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1)皆伐迹地生境中的银露梅灌丛年龄结构、萌生株年龄结构、萌生株数大小结构和冠幅结构与原始林下相比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在皆伐生境中,与林下同龄的银露梅丛冠幅、基径总和以及株高总和均显著增加,皆伐显著促进了银露梅的无性萌生能力和结实数量的增加.综合分析表明,银露梅能有效适应迹地退化形成的阳性生境,因此可作为高海拔地区皆伐迹地植被恢复中先锋灌木种.图2表1参21  相似文献   
110.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an influence the decisions people make about engaging in conservation behaviours.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ibetan pastoralists serve as the basis for examin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patterns and sources of interpersonal influence about grassland conservation behaviours. Herding and family groups are key collectives; salient sources of information vary across types of information. Salient individuals are those with credibility and means control: community leaders, elders, veterinarian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Explicit information about conservation comes from religious leaders. The findings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function and nature of interpersonal influence in unique population groups regarding conservation a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