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0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73篇
综合类   122篇
基础理论   53篇
污染及防治   27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长期施肥下水稻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红壤丘陵区典型稻田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不施肥(CK)、化肥(NPK)、秸秆还田+化肥(NPKS)、30%有机肥+化肥(LOM)和60%有机肥+化肥(HOM)这5种处理,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水稻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基于~(18)O-H_2O示踪的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长速率(CGrowth)均以HOM处理最高,CK处理最低.根际土中,土壤微生物基础呼吸速率以HOM最高,CK和NPK最低;微生物碳源利用效率(CUE)以NPK最高,LOM和HOM最低.非根际土中,不同施肥处理的基础呼吸速率和CUE均无显著差异. MicroResp~(TM)结果显示,非根际土中微生物对外源碳源代谢能力高于根际土.施用有机物料(秸秆或有机肥)均能提高微生物对羧酸类、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的代谢速率,且土壤微生物利用羧酸类碳源的活性最高,其次为氨基酸类和碳水化合物类碳源,对复杂化合物的代谢速率较低. RDA分析表明,微生物对不同碳源代谢情况的聚类总体以根际土与非根际土分开,CK与施肥处理分开,且NPK与NPKS相对聚集,LOM与HOM相对聚集,NPK、NPKS与LOM、HOM分开,即不同施肥处理显著改变土壤微生物对外源碳源代谢特征.结果表明,施肥未改变微生物CUE和基础呼吸速率,但有外源碳源输入(如根系分泌物)的情况下,施用有机物料增加基础呼吸、降低CUE.  相似文献   
52.
有机污染物土地生物处理过程动态规律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凌  崔广柏  夏自强 《环境科学》2001,22(2):101-105
应用土壤颗粒内部有机污染物屏蔽理论,说明土地生物处理过程中残余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滞留现象,提出描述有机污染物在土壤及相连的水环境中生物降解过程的数学模型.其中,污染物的扩散过程用Fick第二扩散定律表示,可逆的吸附和解吸过程用线性吸附等温线表示,不可逆的土壤颗粒内部屏蔽过程用假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表示,生物降解过程用Monod动力学方程表示.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拟合,表示模型基本可靠.利用该数学模型,可以定量预测有机污染物进行土地生物处理所需的时间、处理的程度及动态规律.  相似文献   
53.
张忠 《新疆环境保护》2000,22(2):121-122
介绍了阿希金矿从设计到生产,不断改进含氰废水的治理措施,基本实现了废水零排放的三个阶段,分析阐述了阿希金矿是如何实现环保治理与企业生产相互协调发展的。  相似文献   
54.
章家恩  刘文高 《生态环境》2001,10(2):154-157
对微生物资源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合理开发利用进行了阐述和总结。认为微生物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它在土壤肥力的提高与保持、营养元素的转化、环境净化与生态系统的平衡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以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药、微生物食品、微生物饲料、环境激素和环境工程微生物等为核心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利用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微生物农业即所谓的"白色农业"将成为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55.
磺胺类兽药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磺胺类兽药(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甲噁唑)污染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细菌、真菌、放线菌、固氮菌、兼气性固氮菌、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及氨化细菌)的影响.结果表明,磺胺类兽药对土壤细菌数量有一定的激活作用,其最大激活率在700%以上.兽药对土壤真菌数量的影响主要呈现抑制作用,其最高抑制率为92.9%.兽药对土壤放线菌数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土壤固氮菌数量则有一定的激活作用.兽药对土壤兼气性固氮菌数量的影响表现为较低浓度时(10 mg.kg-1)抑制,而较高浓度时(50 mg.kg-1)则激活.兽药对土壤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及氨化细菌有一定的激活作用,其中对硝化细菌的最大激活率可达1000%以上.  相似文献   
56.
利用正交试验方法优化了净化烹饪油污菌种选育的环境和营养条件 ,即 :油 :2 0mL、NaNO3( 2g L) :4mL、KH2 PO4( 0 .5g L) :3mL、微量元素溶液 (CuSO4·5H2 O 0 .0 3g L ,ZnSO4·7H2 O 0 .1g L ,MnCl2 ·4H2 O 0 .0 5g L) :1mL和温度 3 7℃ ;而且得出氮源是影响菌体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降解的重要因素 ,而微量元素和磷源对菌种培育结果影响较小。在此优化条件下选育出了合适降解烹饪油污的c种子菌液 ,其每天可降解油 2 2mg L以上 ,并鉴定出主要的微生物是嗜水性气单孢菌 (Aeromonashydrophila 4AK4)、黄丝藻属 (Tribonema)和多甲藻属 (Peridinium)等菌体 ;分析了选育过程活性微生物、目标污染物和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发现所选微生物能利用油类物质作为碳源进行生长代谢  相似文献   
57.
研究了微生物调控对牛粪堆肥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接菌(添加HM菌剂)处理可使牛粪堆肥提前2d进入高温期,高温持续时间延长2d.即接菌处理的堆肥温度在第4天达到50.5℃,并保持50℃以上的温度14 d;而对照在第6天达到50.0℃,并保持50℃以上的温度12 d.(2)2种处理堆肥的pH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接菌处理的堆肥pH上升幅度不大,比对照低0.1~0.5个pH单位.(3)接菌处理有利于提高牛粪堆肥的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活性水平和峰值.(4)脲酶活性与其他因素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1),而温度、pH、蔗糖酶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58.
以沈阳张士灌区长期污灌的农田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土壤重金属、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和种群分布特征,分析了土壤微生物参数与土壤重金属和土壤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虽然已停止污灌十余年,张士灌区农田土壤仍存在Cd、Zn、Cu等多种重金属污染.土壤Cd污染最严重,含量达1.75~3.89 mg·kg-1.土壤耕作层(0~30cm)Zn、Cu、Pb总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少,而Cd元素的垂直分布呈向下迁移的趋势.Cd、Zn、Cu、Pb等4种重金属含量水平分布特征相似,均为1号样地>2号样地>3号样地>4号样地.相关性分析表明,张士灌区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和种群分布受重金属污染和土壤养分的影响,土壤养分含量(有机碳、N、P、K)对微生物的正面效应大于重金属对微生物的负面效应.土壤全量Cd和速效K对微生物参数的影响最为明显,Cd含量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Cmic)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纤维素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 01),速效K含量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以及可培养微生物种群数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59.
IntroductionAtmosphericnitrousoxide (N2 O)isaveryradioactivelyactivegreenhousegas,alsocontributingtothedepletionofozonelayerofstratosphere .AtmosphericN2 Omainlyoriginatedfromnitrificationanddenitrificationinterrestrialecosystems.Grasslandecosystem ,accoun…  相似文献   
60.
In this present study, we reported broccoli (Brassica oleracea L.) as a potential candidate for the synthesis of gold and silver nanoparticles (NPs) in green chemistry method. The synthesized metal nanoparticles are evaluated their antimicrobial efficacy against different human pathogenic organisms.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gold nanoparticles were analyzed using different analytical techniques such as a UV–Vis spectrophotometer,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 X-ray diffraction and a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photometer. In addition, gold and silver NP antimicrobial efficacy was checked by disc diffusion assay. UV–Vis color intensity of the nanoparticles was shown at 540 and 450 nm for gold and silver nanoparticles respectively. Higher magnification of the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image shows the variable morphology of the gold nanoparticles such as spherical, rod and triangular shapes and silver nanoparticles were seen in spherical shapes. The average spherical size of the particles was observed in 24–38 nm for gold and 30–45 nm for silver NPs.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 confirmed the presence of gold nanoparticles and silver nanoparticles which were crystalline in nature. Additionally, the functional metabolites were identified by the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IR spectra revealed phenols, alcohols, aldehydes (sugar moieties), vitamins and proteins are present in the broccoli extract which are accountable to synthesize the nanoparticles. The synthesized gold and silver NPs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the tested bacterial and fungal pathogens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50 μg/mL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broccoli mediated gold and silver nanoparticles have shown potent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gainst human pathoge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