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0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94篇
安全科学   242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329篇
综合类   643篇
基础理论   173篇
环境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112篇
评价与监测   59篇
社会与环境   162篇
灾害及防治   8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301.
基于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建筑室内空气清洁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深圳某办公楼部分房间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分布进行了观测研究,利用空气离子单极系数和安倍空气离子评价指数对不同设备制冷的办公室空气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自然通风状态下的空气清洁度比机械通风状态下高,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冷技术的室内空气质量比普通空调制冷技术的好,放置负离子发生器对室内空气质量有显著提高。因此提高室内负离子浓度可以创造舒适的空气环境,并建议把空气负离子浓度列为室内环境的监测和评价指标,为今后城乡建设规划、城市林业规划和环境能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302.
灰色聚类法综合评价滴水湖水系环境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滴水湖水系看作一个灰色系统进行研究,利用灰色聚类理论,以地表水环境标准和富营养化分级标准为基础建立灰类评价体系,确定聚类指标的隶属度和标准灰类的权重,得到各聚类指标对标准灰类的聚类系数,最大聚类系数关联的等级即水体质量等级。2010年,每2周1次对滴水湖水系11个监测点的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Mn)、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总磷(TP)、总氮(TN)、氨氮(NH3-N)、透明度(SD)及叶绿素a(Chl.a)进行监测,取各指标的年均值,建立灰类评价系统。结果表明:滴水湖水源大治河及引水干道随塘河处水质属于Ⅳ类~Ⅴ类,呈富营养化和极度富营养化状态;闸外引水河芦潮引河段水质类型为Ⅲ类,为富营养化水平;闸内引水河道水质总体呈现富营养化状态,水质类型为Ⅲ类;滴水湖湖区水体质量良好,水质类型为Ⅲ类,呈中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303.
基于GIMMS NDVI3g(the third generation of 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数据,辅以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Hurst指数等方法,识别了1982—2013年及1982—1999、2000—2013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1982—2013年及1982—1999、2000—2013年期间黄土高原生长季NDVI分别以0.019/10 a(P<0.01)、0.016/10 a(P<0.05)和0.057/10 a(P<0.001)的速率增加;2)除1999年以前林地外,所有植被类型的生长季NDVI均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2000—2013年尤为明显;3)黄土高原生长季NDVI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1982—2013年及1982—1999、2000—2013年NDVI显著上升的面积分别占74.94%、24.26%和53.34%,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的北部和中部地区;4)研究区未来生长季NDVI呈持续性和反持续的比重分别为33.32%和66.68%,其中持续改善和由改善变为退化的面积分别占31.08%和61.88%;5)2000年以后降水增多与生长季NDVI上升相对应,大规模的生态工程建设对2000—2013年生长季NDVI增加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04.
甘肃黄土丘陵地区冬季温度多处于0 ℃以下,农户取暖水平低。论文通过实地观测记录获取数据,建立趋势面模型,核算采暖期累计温差和实际用能消耗,提出以16 ℃的室内温度为小康取暖标准。参考国家相关标准,比较实际用能和应用节能技术下用能的热效率。结果表明,陇东长官村和陇中河畔村农户采暖期累计温差分别为23 002 h·℃和36 390 h·℃,实际取暖能耗分别为926 kgce/a和1 199 kgce/a。农户取暖用能数量虽不少,但目前只解决了小康水平下39.6%和46.6%的取暖需求。取暖用能的综合热效率只有17%左右。如果应用节能技术,能耗会大幅降低,提高综合热效率的潜力巨大。因此,通过住房的节能改造和用能设施的改善来提高房屋的保暖性、降低单位面积的热损耗是今后解决取暖用能问题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305.
规划环评中景观非生态功能影响评价实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涛  王海  邱全毅  刘江  杨职优 《环境科学研究》2010,23(10):1320-1327
以景观概念作为融合自然与社会、科学与美学、理性与感性的结合点,研究了景观非生态功能的内涵及其评价技术理论框架,从景观功能中提炼出景观非生态功能概念,初步完成景观非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技术体系设计突出环境影响评价中现状评价的客观性以及影响预测的科学性.以人感尺度下的评价对象——景观单元概念为创新点,该评价体系补充并完善了现有景观评价体系的技术链条,在保证评价精度的前提下,简化并规范了评价工作流程.该评价体系沿用现有环境影响评价所广泛采用的现状评价、影响源分析、影响预测评价及措施建议的技术思路,基本能满足现行技术规范的要求.以武汉市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规划环评为例,验证了该体系的可操作性,为我国规划环评在景观评价技术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06.
环境基准研究与环境标准制定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基准是一个非常棘手且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难题,环境标准制定与修订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根据国际上该方向近年来的发展,对环境基准和环境标准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论述,对过去的认识进行了纠正,指出:环境基准不等于环境质量基准,环境基准应该包括环境质量基准和污染环境修复基准2个方面;相应地,环境标准则应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环境修复标准2个部分。在此基础上,概述了国际和国内有关环境质量基准研究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列举了法国(作为西欧的代表)、加拿大(作为美洲的代表)和意大利(作为中欧的代表)在环境质量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先进做法,介绍了美国、英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在污染环境修复基准研究与污染环境修复标准制定等方面的进展。最后,对我国今后环境基准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07.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vides guidance on the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of dust explosion using a Quantitativ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QRMF). Using concepts drawn from previous studies, the framework consists of three main steps: (i) a new combined safety management protocol, (ii) the use of DESC (Dust Explosion Simulation Code) and FTA (Fault Tree Analysis) to assess explosion consequences and likelihood, respectively, and (iii) application of the hierarchy of controls (inherent, engineered and procedural safety). QRMF assessment of an industrial case study showed that the original process was at high risk. DESC simulations and Probit equations determined the destructive percentages. FTAs revealed high probabilities of explosion occurrence; in addition, detailed individual and societal risks calculations were made, before and after the framework was applied. Based on the hierarchy of controls technique, the framework showed significant risk reduction to the point where the residual risk was acceptable for the process.  相似文献   
308.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左三胜  赵志祥 《灾害学》2004,19(2):47-50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国家强制执行的工程建设工作程序之一,亦是一项起点高、难度大、操作性强的新型技术工作.本文初步分析了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介绍了我国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研究现状、意义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09.
通过研究绿色大学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提出构建绿色大学评价指标体系是建设绿色大学的前提。以CIS(企业识别系统)理论为依据,从理念层、行为层和物质层三个层面进行研究,构建了一个由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45个三级指标构成的绿色大学评级指标体系。最后对绿色大学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简单陈述。  相似文献   
310.
ABSTRACT

While local governance is widely acknowledged as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the pursuit of sustainability, local action alone is insufficient to produce lasting change. One recent solution to this quandary has been the production of certification frameworks that encoura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the neighbourhood scale by providing local actors with standardised definitions of sustainable practices. While these frameworks facilitate the spre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between local communities, there are significant contrasts between their approaches to encouraging 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at simultaneously fulfils global objective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se contrasts through two neighbourhood-scale sustainability certification frameworks: LEED for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LEED-ND) and the EcoDistricts Protocol. Analysis of these frameworks in the context of two centrally-located neighbourhoods in Portland, Oregon, reveals substantial contrasts between the two frameworks in terms of the relative flexibility of their sustainability metrics, the time frame over which decisions regar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made, and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the process of pursuing specific objectives. Furthermore, it suggests that greater flexibility in the application of standards, continuous governance, and greater community involvement lead to more dynamic and holistic forms of sustainability that evolve as both local community needs and broader understandings of sustainability change over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