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4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59篇
安全科学   14篇
环保管理   277篇
综合类   701篇
基础理论   126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77篇
社会与环境   294篇
灾害及防治   12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黑龙江省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收集1986~2000年黑龙江省79个县市农业生产资料和30个气象台站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应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方法将粮食产量分解为气候产量和经济产量,然后用EOF方法分析了粮食产量、气候影响程度指数、≥10℃积温、生长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15年间全省粮食产量稳步增加,气候变暖趋势明显但降水变化不显著,变暖对粮食生产有利,降水的变化未对粮食产量产生实质影响。15年间气候影响程度总体增大,但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具有时空差异性:1986~1993年北部和西南部积温增加明显,粮食产量增加大于东北部和东南部;1993~2000年东北部和东南部积温增加明显,粮食产量增加超过北部和西南部。  相似文献   
922.
海南省自然生态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自然生态承载力是当前国际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提出按照各类土地的实际生产能力和实际生态服务功能计算各类土地的生态承载力,将消纳污染和水资源的供给功能纳入区域自然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并简称该方法为"实际供给法"。依据海南省统计年鉴资料和生态调查资料,应用"实际供给法"计算和分析了海南省1952~2004年自然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特征:①海南省自然生态承载力长期持续增长,由1952年的7.0804hm2/人上升到2004年的8.5984hm2/人,增加了1.5180hm2/人,年均增长0.4%;②可再生资源生态承载力占总生态承载力的绝大部分,1952年和2004年分别占98.6%和92.3%,而不可再生资源生态承载力仅分别占1.4%和7.7%;③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呈跳跃式下降,从1952年的6.8165hm2/人下降到2004年的0.4473hm2/人;耕地、海域和淡水水域的承载力呈上升趋势,分别从1952年的0.1277、0.0057和0.0001hm2/人上升到2004年的2.6066、3.1192和1.1468hm2/人,其它土地类型生态承载力变化不明显;④在生态承载力组成中,水资源比例由大到小变化显著,从96.3%下降到5.2%,耕地、海域的比例由小到大变化显著,分别从1.8%、0.1%上升到30.3%、36.3%,其它土地都由小到大,但所占比例较小;海域、耕地和水资源是海南生态承载力的主要贡献因素,三者之和占到总量的71.8%~98.2%。并分析了海南省自然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923.
报道了1988年-1995年浙江省建筑材料中放射性水平和所致居民剂量的计算结果。采用高纯锗γ能谱法测定了该地区的6种,139个建筑材料样品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并收集了1984年以前该地区另外5种,77个建筑材料样品中的放射性水平数据。  相似文献   
924.
开展生态保护红线与各类保护地重叠特征分析及政策法规梳理研究,对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以2018年浙江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为典型案例,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分析方法,分析了生态保护红线与保护地重叠特征,归纳整理了国家及浙江省出台的政策法规文件,分类梳理了各部门监管职能分工.结果表明:(1)浙江省各类保...  相似文献   
925.
沿江开发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国土整治关注的焦点,江苏省沿江开发过程中高密度和高强度的产业集聚将对长江江苏段水环境带来压力。根据江苏省沿江各地市社会经济和调查的环境监测资料,分析了沿江大开发背景下长江江苏段的水环境污染负荷及治理现状并预测了未来演变趋势,结果显示:2002年长江江苏段污染负荷的废水总量为210 997.80×10\+4 t,COD\-\{Cr\}总量为380 817.20 t,NH\-3 N总量为28 391.36 t;预测2010年将分别达到395 977.10×10\+4 t、598 197.80 t和42 381.56 t,较2002年分别增长87.7 %、57.1 %和49.3 %。污染源治理方面工业污水90%以上已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而生活污水处理无论在污水处理厂数量还是处理深度都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为使长江水域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和饮用水源地的供水安全得到保障,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削减污染负荷、加强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提高沿江主要支流的治理力度等多项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926.
基于2018年高分系列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山东省省级自然保护区人类土地利用活动信息,探讨人类活动对山东省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总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2.2%,人类活动影响指数介于0~0.01368。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面积不同,主要影响因子差异明显,森林生态类保护区以农业用地为主,内陆湿地类保护区以养殖场为主。内陆湿地类保护区是受到人类干扰程度最为严重的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类保护区受到人类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927.
构建江苏省“天地车人”一体化监控系统,利用道路遥感监测、定期排放检验、路检路查和停放地监督抽测、重型柴油车远程排放监控等手段发现高排放车辆,通过系统检测与维护(I/M)制度,对机动车进行全天候、全方位实时监控及闭环管理,同时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登记和管理,并对5000 t以上的加油站进行油气回收在线监控。通过大数据分析开展机动车排放数据的深入挖掘,以期为重污染天气的应急管理及政府决策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28.
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电导率与水质指标的响应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浙江省嘉兴市、湖州市长兴县、金华市金东区、绍兴市柯桥区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水质调研工作,结果表明:农村生活污水进出水的电导率、TN、NH3-N、TP等指标间普遍存在极显著相关性.通径分析结果显示,TN的进出水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472 0、0.455 9,TN是影响进出水电导率的主要指标;电导率-TN含量的拟合方程经...  相似文献   
929.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福利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从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居住环境、社会保障及社会机会等方面构建失地农民福利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基于农地价值理论视角,将失地农民可获得的福利划分为经济福利、社会福利和生态福利3个部分。在此基础上利用江苏省苏州市、南通市及宿迁市540户农户调查数据对征地前后农民福利水平进行测度,以探索不同城镇化发展阶段土地征收对失地农民福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由于实行了"土地换社保"征地补偿方式,苏州市和南通市目前处于城镇化发展改革阶段,且前者在"人的城镇化"方面更为成熟;宿迁市采取一次性货币补偿方式,仍处于传统城镇化发展阶段。(2)苏州市和南通市失地农民福利水平呈上升趋势,总模糊指数分别从0.444、0.369上升到0.529、0.385;宿迁市样本农户福利水平则有所下降。(3)除苏州市外,南通市和宿迁市样本农户的经济福利均出现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36.1%、34.5%;三个地区失地农民社会福利均有所提升,且苏州市和南通市农户福利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宿迁市;生态福利方面,除南通市外,苏州市和宿迁市均出现下降。(4)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下,失地农民的福利水平明显受损,城镇化改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福利受损,尤其是社会福利得到较大提升。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真正实现"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同步发展,在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的同时,政府还需通过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就业指导培训、提供一定就业安置等途径实现征地补偿方式多元化,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环境保护等的投入。  相似文献   
930.
城市空间作为资本积累和阶级冲突的集中场所,揭示了城市空间不平等与资本逻辑的内在关联性,城市居住隔离是不同社会群体的财富在空间上固化,研究居住隔离对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实现空间公平和正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居住隔离的研究背景、概念内涵以及我国居住隔离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居住隔离测度指标——隔离指数的定义及应用发展。选取江苏苏南、苏中、苏北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典型城市无锡、南通、盐城,将居住社区划分为一类社区、二类社区、三类社区及四类社区四种类型,通过计算三个城市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的隔离指数,分析江苏城市居住隔离的总体特征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总体而言,无锡、南通、盐城三市城市基于职业的居住隔离程度呈现较低的状态;三市四类居住社区隔离指数呈近似U形曲线,即隔离指数二类、三类居住社区要低于一类、二类居住社区,可知二类、三类居住社区居住人员职业构成相比较于一类、二类居住社区要相对多元;三市总体隔离指数和经济发展呈现正相关的状态,即隔离指数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而提高,但显著性不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