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316篇
安全科学   39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35篇
综合类   500篇
基础理论   67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57篇
评价与监测   31篇
社会与环境   32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1.
研究了不同二氧化氯投加量、接触时间、pH值下二氧化氯杀藻中亚氯酸盐的生成规律及其他水质条件(藻初始质量浓度、有机物和氨氮)对亚氯酸盐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氯酸盐生成量随着二氧化氯投加量的增大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放置2 h,生成的亚氯酸盐占二氧化氯初始投加量的10%~30%。二氧化氯杀藻的水样放置时间越长,开始生成亚氯酸盐的pH值就越低。放置30 min时生成亚氯酸盐的起始pH值为6,放置70 min时起始pH值为3.9。在酸性条件下,亚氯酸盐的生成量随pH值增大而增大;而从中性到碱性,亚氯酸盐增加缓慢。藻初始叶绿素a的质量浓度超过14.93μg/L时,亚氯酸盐的生成量随藻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有机物促进了亚氯酸盐的生成,但亚氯酸盐的生成量并没有随有机物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增大氨氮质量浓度,亚氯酸盐的生成量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712.
本文介绍中间储仓式锅炉炉膛的结构,结合锅炉制粉系统的结构和炉膛燃烧特性,找出锅炉燃烧时引起结渣的因素,以及对这些结渣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解决锅炉燃烧结渣的对策。  相似文献   
713.
分析了北京地区供热企业湿式脱硫除尘系统普遍存在的循环水管路结垢问题,指出体系中Ca^2 和SO^2-4的积累是造成结垢的根本原因,采用合适的烟气脱硫方法和工艺是解决脱硫设备结垢问题的根本所在;添加少量合适絮凝剂是减少循环水系统管路结垢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14.
We introduce consistent conjectures into Barrett (1994) canonical model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ssumes inconsistent Nash conjectures, despite the fact that policymakers recognize that abatement levels are strategic substitutes and increases in abatement generate carbon leakage. With consistent conjectures much of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is reversed. The non-cooperative abatement level is below the Nash equilibriu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ash and consistent conjectures is greatest when benefits are large and costs are small. We find that large coalitions cannot form. However, small coalitions can result in substantial increases in abatement relative to the non-cooperative outcome.  相似文献   
715.
硫酸酯是一类含有-OSO_3H基团的有机化合物。它在大气中普遍存在。异戊二烯、单萜、倍半萜、芳烃、醛等均可通过大气自由基反应或非均相反应生成硫酸酯。本文在充分研读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总结探讨硫酸酯的分子结构、形成机制、分析方法以及硫酸酯对气溶胶有机物的贡献。最后,对未来研究的热点方向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716.
土壤团聚体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着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它的形成是生命和非生命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微生物是形成土壤团聚体最活跃的生物因素。土壤团聚体和微生物是不可分割的,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场所,后者是前者形成的主要因素。土壤微生物通过直接改造或物理缠绕、分泌有机物或者改变土壤疏水性等机制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分异和土壤团聚结构的形成和稳定;同时,土壤团聚结构的动态变化又反馈控制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土壤有机质组分的分异作用,使得土壤团聚结构-土壤有机质组分-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之间存在耦合作用。该文首先综述了微生物在土壤团聚体形成中的作用,发现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不同粒级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机制不同,真菌对大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性起重要作用,来自于植物和微生物的多糖在土壤微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中起关键作用;其次,微生物在不同粒径团聚体中的组成和分布不同,大团聚体中以真菌为主,微团聚体中以细菌为主;最后探讨了目前应用广泛的研究团聚体中微生物的技术手段和未来研究思路,以期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717.
2022年春季,受新一轮新冠疫情影响,长三角各城市采取了一系列管控措施,使得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降低。对2022年春季(3—5月)南京及长三角地区的六项污染物尤其是臭氧(O3)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从气象因素和O3前体物方面,同时利用基于观测的模型(OBM)对南京O3污染变化原因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南京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关键活性组分和来源。结果表明:2022年春季,南京PM2.5、PM10、NO2和CO均值浓度均同比下降,但O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质量浓度(O3-8 h)同比上升19.8%,O3-8 h超标时间同比增加9 d;长三角区域O3-8 h同比上升17.9%,O3-8 h超标天数为2021年同期的2.5倍。南京O3浓度上升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不利的气象条件,另一方面是由于南京O3生成处于VOCs控制区,但氮氧化物(NOx)降幅大于VOCs降幅,同时结合O3前体物削减方案的分析结果发现,VOCs和NOx不当的削减比例会导致O3浓度不降反升。南京O3生成的关键VOC活性物种依次为乙醛、丙烯、间/对二甲苯、丙烯醛和乙烯;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解析结果显示,机动车尾气是南京城区VOCs的主要来源,其次为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使用和石油化工。  相似文献   
718.
土壤中三卤甲烷(THMs)前驱物质流出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模拟淋溶实验,初步探讨了以三卤甲烷生成潜能(THMFP)为指标的土壤三卤甲烷前驱物质的流出规律.结果显示:土壤淋出液中THMFP的浓度与土壤性质特别是土壤中腐殖质含量、组成与卤代活性,模拟雨水的酸度及累积淋溶量等有关.土壤中所含腐殖质的量越大、腐殖质的卤代活性越高且溶解迁移能力越强,则淋出液中THMFP的浓度越大;酸度最低(pH3.0)的模拟雨水淋洗下,淋出液中THMFP的浓度最低;模拟雨水的pH值愈低,土壤THMFP愈易流出;本实验条件下,淋出液中THMFP的浓度随累积淋溶量的增大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19.
为研究济南市冬季PM2.5中二元羧酸类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来源、液相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于2016年1-2月昼夜共采集46个PM2.5样品,并对二元羧酸类SOA (包括二元羧酸、酮羧酸与α-二羰基化合物)与左旋葡聚糖的昼夜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二元羧酸、α-二羰基化合物与左旋葡聚糖均呈昼低夜高的变化特征,而酮羧酸的昼夜变化特征与之相反.二元羧酸类SOA的分子组成特征以草酸(C2)的浓度最高,其次是丁二酸(C4)和丙二酸(C3),与受生物质燃烧较显著的二元羧酸类SOA的分子组成是相同的.C2/总二元羧酸的浓度(TDACs)、甲基乙二醛(mGly)/乙二醛(Gly)、C2/SO42-比值的昼夜变化特征与稳定碳同位素(δ13C)的组成特征均表明济南市冬季夜晚气溶胶的氧化程度比白天深.C2及其前体物(Gly、mGly)与SO42-、相对湿度(RH)、液相水含量(LWC)与气溶胶的实际酸度(pHis)的相关性均较强,表明C2及其前体物是在液相中经酸催化氧化反应产生的.夜晚二元羧酸类化合物的δ13C值高于白天,且随着含碳量的升高二元羧酸的δ13C值随之降低.C2δ13C值随气溶胶的老化而偏正,这是由于同位素动力学效应(KIEs)导致的.  相似文献   
720.
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测试常用于表征水中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含量.不同于三氯甲烷等含碳消毒副产物,二卤代乙腈(DHANs)与二卤代乙酰胺(DHAcAms)等含氮消毒副产物在氯消毒的余氯存在下易分解,并且在氯胺消毒过程中可由氯胺提供氮源生成,因此常用于含碳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潜能测试方法(如Krasner提出的测试法)可能无法有效揭示DHANs与DHAcAms的前体物水平.本研究以三氯甲烷和氯醛两种含碳消毒副产物为对比,考察DHANs与DHAcAms在饮用水氯消毒与氯胺消毒过程中不同投氯量与反应时间下的生成量,识别最大生成量对应的消毒条件,以便更好地评估水样中DHANs与DHAcAms的前体物浓度.同时,对消毒过程中生成的这些挥发性消毒副产物进行毒性评价.结果显示,两个水样氯消毒的DHANs与DHAcAms生成量分别为6.19~40.08、1.34~15.75 nmol·mg-1(mg-1以TOC计);氯胺消毒的DHANs与DHAcAms生成量分别为2.63~21.46、18.43~49.99 nmol·mg-1.Krasner测试法条件下的DHANs与DHAcAms生成量均最低.在投氯量为TOC+8×NH3-N、反应时间为24 h的氯消毒条件下,氯胺投加量20×TOC、反应时间为3 d的氯胺消毒条件下,两个水样具有最高水平的DHANs与DHAcAms生成量,并且消毒副产物毒性也高于Krasner法测试条件下的毒性水平.因此,氯消毒采用投氯量TOC+8×NH3-N、反应时间24 h,氯胺消毒采用投加量20×TOC、反应时间3 d的生成潜能测试条件可能更好地揭示水中DHANs和DHAcAms的前体物浓度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